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9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D.、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10、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分)
(2)甚矣,汝之不惠!(3分)
8、C 9、C 10、C
11、(6分,每小题3分)(1)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评分要点:“箕畚”答对给1分,句子基本正确2分)(2)你太不聪明了!(评分要点:“惠”答对1分,句子基本正确2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8—11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A.今亡(逃跑)亦死 无论(不论)魏晋
B.今或(有时)闻无罪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D.楚人怜(爱戴)之 此中人语(说)云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扶苏以数谏故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D.吴广以为然 父利其然也
10.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B(A:一正一错,“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B:全错,“或”:有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C:全对;D:一正一错,“语”:告诉)
9.B(A:前“乃”:于是,就;后“乃”:竟然;B:两“以”:因为;C:前“为”:向;后“为”:为了,表目的;D:前“然”:正确;后“然”:这样)
10.C(直接原因应是:“失期,法皆斩”)
11.(1)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了。(关键词“会、度”译错一个或两个,均扣1分,语意连贯1分)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关键词“具”译错,扣1分,语义连贯1分)
【甲】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乙】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不若人有其宝。”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
以示玉人,以为宝也( ) 当之郡( )
22.【甲】【乙】两段选文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3分)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杨震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请结合现实生活,有理有据地简要说说你希望父辈留下什么?(3分)(字数50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分) 晋升或调动官职 送给 把……当作 到(每个解释0.5分) 22.(2分)【甲】【乙】两个形象都清正廉洁。(“清正”1分,“廉洁”1分) 23.(3分)(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翻译出重点词 “以”、“遗”、“之”、“厚”1分;句子通顺、语义语气正确1分) 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翻译出重点词“或”、“诸”0.5分;句子通顺、语义语气正确0.5分) 24. (3分)略(内容健康,体现积极向上精神1分;言之有据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12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请广于君 广:_________ (2)寡人谕矣 谕:_________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且秦灭韩亡魏”一句中“且”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且壮士不死即已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D.存者且偷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选文内容,回答问题。(4分)
(1)唐雌的使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至今,像唐唯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分)(1)扩充 (2)明白 11.(3分)B
12.(3分)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逆”“轻”各1分)
13.(4分)
(1)(2分)挫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阴谋。
(2)(2分)举出人物1分,事迹概括1分。
示例: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①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②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7.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其境过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客谢之 谢: ▲ ②监试者异之 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 窃: ▲ ④以病去 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2分)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分)
7.(2分)A(因为)
8.(2 分)C
9.(4分)①谢:道歉。②异:认为……奇特(奇异)。③窃:私下。④去:离职,离开。(每个1分)
10.(4分)(1)(2分)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
(2)(2分)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点:“内”
和“为”)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永之氓咸善游 咸: ②中济,船破,皆游 济:
③有顷,益怠 怠: ④又摇其首。遂溺死 遂: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28.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26.【答案】①咸:都。 ②济:渡,渡河。 ③怠:疲惫。 ④遂:于是,就。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7.【答案】①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没游多远。 ②为什么不丢掉它呢?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8.【答案】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评分】每文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甲】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归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乙】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言语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征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 秦王 :李世民在称帝前封为秦王。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境内。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2)或逢上怒:
(3)相寿流涕而去: (4)征奏事不已: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言陛下欲幸南山/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B.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鹞竟死怀中
C.恐人人皆恃恩私/不得独私故人 D.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B.泉香而酒洌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
(2)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12.请结合短文具体内容,从唐太宗和魏征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其性格特点。(2分)
8.(1)述说 (2)有时 (3)眼泪 (4)停止
9. B
10.C
11.(1)濮州刺史庞相寿犯贪污罪被解除官职。
(2)善于改变皇上的主意,往往冒犯皇上苦苦规劝。
12.唐太宗围绕着不徇私情、善于纳谏、贤明等回答;魏征围绕为人耿直、敢于进谏等回答。(结合内容1分,人物性格1分)
【文言文翻译参考】
濮州刺史庞相寿犯贪污罪被解除官职,自己陈述说曾经在秦王府工作过。皇上李世民怜悯他,想听从他的申说恢复他原来的职务。魏征规劝说:“在您做秦王时身边的人,朝廷内外十分多,恐怕人人都依仗恩宠偏爱,这足以让好人害怕。”皇上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我过去为秦王,只是一个王府的主人;现在处于皇上的高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独自偏袒老朋友,大臣所执行的法令是这样,我怎么敢违反呢!”于是赐给他丝织品打发他走。庞相寿流着眼泪走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①,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②。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③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④,横斜水面,生意勃然⑤;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恢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余尝阅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至于书法,则胎骨于晋魏矣。
(选自陈鼎《八大山人传》)
【注释】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八大山人为明朝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所以说是宁藩宗室。②介:耿直。颖:聪明。③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名。④离披:⑤散乱。生意勃然:生气勃勃。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丈 幅 间 蜿 蜒 升 降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诗( ) (2)工( ) (3)走( )
11.说说“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的意思。
12.朱耷的画有何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详细描写朱耷高超的画技的?
1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朱耷是个怎样的人?
9.丈幅间/蜿蜒升降。10.(1)写诗。(2)擅长。(3)逃跑。11.张挂在中堂之上,好像有清风徐徐吹来,香气常常充满整个屋子。12.逼真,栩栩如生。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夸张、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的手法来详细描写朱耷高超的画技。13.朱耷性格孤傲耿直,聪明绝伦,无人能比,语言幽默恢谐,喜欢高谈阔论,是一个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2—15题。(10分)
甲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未尝识书具 书具: ②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
13.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 与蒙论议 B.邑人奇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蒙乃始就学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结友而别 士别三日
14.甲文向我们讲述了仲永天资聪慧,但由于 ,最终“泯然众人”; 乙文则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学有了惊人的进步。两篇短文都说明了 的重要性,给人以深长的思考。(2分)
15.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文: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
16. 由仲永和吕蒙的故事,你想到更多的是什么?请简单谈谈。(2分)
12、(2分,每题1分)①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②当道,当权13、(2分)D 14、(2分,每空1分)后天没有接受教育 后天教育(学习) 15、(2分)略 16、(2分)围绕学习与成才谈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