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②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行不止。既而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谢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⑤而坐。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 谢太傅泛海 》)
【注释】①【盘桓】徘徊,逗留。②【孙、王】孙:孙绰,字兴公,孙楚之孙;王:指王羲之。③【遽】惊慌。④【唱】提议。⑤【承响】响应。
12.运用“词语积累卡片”分类梳理文言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良好
习惯。阅读本文,填写下面的“通假字”积累卡片。(2分)
“通假字”积累卡片 | |||
文章 | 句子 | 通假字 | 意思 |
《谢太傅泛海》 | 太傅神情方王 | 王 | 通“旺”,旺盛 |
13. 仔细品味文中“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一句,发挥你的想象,生动描绘谢太傅当时的动作和神情。(30字左右)(2分)
(30字)
12.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 说 通“悦”,高兴、愉悦
评分意见:本题2分。语句抄写正确1分;词语解释正确1分。
13. 谢太傅此时兴致勃勃,只见他昂首捋须,迎着风浪或高声吟诵或吹口哨,一言不发。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句意理解正确1分;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能生动展现谢太傅的神情动作得2分。(注:字数不足20字扣除1分)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②。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③亦皆如之。” (选自《列子 列子学射 》)
【注释】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②【关尹子】人名,善射。③【身】修养自身。
12.古诗文阅读重在积累。请运用 “词语积累卡片”梳理文言文中
的“一词多义”现象,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3分)
“一词多义”词语积累卡片 | |||
词语 | 文章 | 句子 | 意思 |
所以 | 《出师表》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
《列子学射》 |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
13. 关尹子让列子“守而勿失”的是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分)
12. ……的原因;用来;……的原因。
评分意见:本题3分。每空1分。
13. 示例:射箭的道理(规律方法);做事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探究并掌握事物的规律方法,才算真正会做,才能做好一件事。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问1分,意思对即可。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 公输》)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愿借子杀之 ②不可谓知类
9.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起于鲁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将以攻宋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C.辍耕之垄上 宋何罪之有 D.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义不杀少而杀众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11. 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8.希望 明白事理
评分意见:本题2分,每空1分。
9.D.评分意见:本题2分。
10.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不能说是智慧的(做法)。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重点词“杀”“不足”“有余”“智”翻译正确且语句通顺得2分。重点词语的解释错一个扣1分,扣完2分为止。
11. 示例:从“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可见墨子的热心救世,不辞劳苦。
从墨子的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中,可见墨子坚守道义、善于论辩的特点。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结合选段内容1分,正确把握墨子的性格特点1分。
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 - 20题。(共10分)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巨之妻私臣,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齐威王召阿①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②,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③,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④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俱,莫敢饰作⑤,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阿:古地名。②辟:开垦。③鄄 (jùan):古地名。④烹:煮。古代的一种酷刑。⑤饰作:掩饰,欺作。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今齐地方千里
(2)王之蔽甚矣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9.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2分)
20.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原因。(4分)
17. (1)土地方圆(土地纵横)(2)受蒙蔽(意思对即可。一小题1分,共2分)
18.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到上等奖赏。(意思对即可。2分)
19.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意思对即可。2分)
20.①有善于进谏的谋臣。②齐威王虚心纳谏。③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④齐威王对“饰诈”者惩治有力。(意思对即可。一条1分,共4分)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①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②,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于市,县③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政姊闻之,曰:“弟至贤,不可爱妾之躯,灭吾弟之名,非弟意也。”乃之韩。视之曰:“勇哉!气矜之隆。是其轶贲、育④而高成荆矣。今死而无名,父母既殁⑤矣,兄弟无有,此为我故也。夫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乃抱尸而哭之曰:“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亦自杀于尸下。 (节选自《战国策 韩策二》)
【注释】①韩王及相:韩哀侯及国相韩傀。②皮面抉眼:划破脸皮,挖出眼珠。③县:同“悬”。
④轶贲、育:超过孟贲、夏育(这两人与后文“成荆”均为勇士)。⑤殁:去世。
11. 用“︱”为下列文字断句(画一处)(1分)
持 兵 戟 而 卫 者 甚 众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夫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
1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一说聂政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1.持 兵 戟 而 卫 者︱甚 众
评分意见:本题共1分.
12.吝惜自己的身躯而不传扬弟弟的英名,我不忍心这样做啊。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翻译正确且语句通顺得2分。
13.示例1:从聂政刺杀韩傀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个勇敢的人;
示例2:从他毁容自杀,可以看出他是个贤德的人。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概括文意,指出人物品质,各1分。
【参考译文】
正好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韩侯和相国都在那里,他们身边守卫众多。聂政直冲上台阶刺杀韩傀,韩傀边逃边抱住韩哀侯。聂政再刺韩傀,同时也刺中韩哀侯,左右的人一片混乱。聂政大吼一声冲上去,杀死了几十人,随后自己用剑划破脸皮,挖出眼珠,又割腹挑肠,就此死去。
韩国把聂政的尸体摆在街市上,以千金悬购他的姓名。过了很久也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聂政的姐姐听说这事后,说道:“我弟弟非常贤能,我不能因为吝惜自己的性命,而埋没弟弟的名声,埋没声名,这也不是弟弟的本意。”于是她去了韩国,看着尸体说:“英勇啊!浩气壮烈!你的行为胜过孟贲、夏育,高过了成荆!如今死了却没有留下姓名,父母已不在人世,又没有其他兄弟,你这样做都是为了不牵连我啊。因为吝惜我的生命而不显扬你的名声,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就抱住尸体痛哭道:“这是我弟弟轵邑深井里的聂政啊!”说完便在聂政的尸体旁自杀而死。
读下面文言短文答题。(5分)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加点词语。(1分)
(1)尝与诸小儿游 (2)取之信然
2、用“/”为划线句划分停顿节奏。(2分)
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3、其他的小孩都跑去抢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1、曾经;确实,的确
2、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3、王戎根据那棵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这么多果实,推断出那是一棵苦李树,李子抢来无用。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遇事从容冷静、善于独立思考、思维周密、机智聪慧的小孩。
阅读下面文段答题。(8分)
口 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的词。(2分)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满坐寂然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翻译文中中横线上的句子。(2分)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
8、文中正面描摹了几个场景来突出口技人技艺高超,从声音同时发出、惟妙惟肖角度赞叹的词句是:
;从声音繁杂、包罗万象角度赞叹的词句是: 。(2分)
9、有人说,文中多次描写宾客反应,略显繁琐,可以删去,你认为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6、擅长;通“座“,座位;夹杂;跑、逃跑
7、略 8、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9、不能删去,这是侧面描写,能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的技术高超。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 。(17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②?”皆曰“仁君。”任座③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注:①击:魏文侯的儿子。②何如主:怎样的君主。③人名,魏国的大臣④快走。
10.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面刺寡人之过者
(3)不以封君之弟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11.用“/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2分)
(1)今齐地方千里 (2)文侯问于群臣(曰)
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译文:
13.邹忌和翟璜都是规劝自己的国君除弊,试对他们两人的规劝方式及结果进行比较。(5分)
(1)方式相同处:
(2)方式不同处:
(3)规劝结果:
10.(4分)(1诚:确实,实在(2)面刺:当面指责(3)以:用、把、拿(4)反:同“返”,使……返回(仅答出“返回”或同“返”也可)(每小题1分,计4分)
11.(2分)(1)今齐地/方千里 (2)文侯/问于群臣(曰)(每小题1分,计2分)
12.(6分)(1)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很深啦。(未译出“蔽”的被动用法扣1分)(2)刚才(先前)任座的话很耿直(说的直率),因此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向者”“直”“是以”为得分点)(每句3分,计6分)
13.(5分)(1)同:语言委婉,讲究技巧(意思对即可,1分)(2)异:邹忌推己及人,用类比的方法规劝国君;翟璜先取悦国君,再从侧面对其进行暗示。(意思对即可,各1分,共2分)(3)结果:齐威王广开言路;魏文侯善待谏臣。或:齐威王纳谏;魏文侯悦从。(意思对即可,各1分,共2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16.(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17.(2分)D
18.(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21.(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23.(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阅读《伤仲永》节选,回答8—10题。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③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8.翻译下列句子。(3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用原文回答)
10.“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9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10.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作者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