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20.“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标准,法则④效法,仿效。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只写序号)。(2分)
21.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3处)(3分)
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句子: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
23.回答下列问题(3分)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0.④(2分)
21.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分)
22.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义去体恤(安抚)他。(或用恩德来安抚强者,用仁义安抚贫弱者) (3分,“以”意思要译出)
23.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效法家君。(3分,①问1分;②问2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6-8题(10分)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节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为天下唱
⑵楚人怜之
⑶置人所罾鱼腹中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⑵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8.选段再现了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的英雄壮举,上古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则曲折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请比较陈胜和共工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6通假字,同“倡”,首发。爱戴。 鱼网,这里是名词用为动词,用网捕 。7士卒中到处都在谈论,都指指点点着、互相用眼睛示意注意陈胜。即使免于斩刑,但戍边而死的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8【答案】都是不畏牺牲,不怕强权,勇敢__,威武不屈挑战旧制度旧秩序的英雄形象。但__的目的不同,共工是为了争夺帝位,而陈胜是为了求生存,是为了__暴政;共工形象暴烈鲁莽,而陈胜智慧沉着;共工孤独__,而陈胜带领被压迫的群众斗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
先主(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选自《三国志》卷三十二)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往 来 者 皆 怪 此 树 非 凡
(2)喜 怒 不 形 于 色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或谓当出贵人( ) (2)先主以兄事之( )
(3)顾自见其耳( ) (4)见而异之(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⑴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
⑵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11. 选文写刘元起对先主刘备的赞语和人们对刘备的帮助,有什么作用?(2分)
1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少年时代刘备的评价。(4分)
8.(1)往 来 者 /皆 怪 此 树 非 凡 (2)喜 怒/ 不 形 于 色
9.有人 对待 回头看 以……为异(对……感到奇怪)
10. ⑴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并且同给予刘德然的相同。
⑵先主因此能用于聚合众人。
11.从侧面表现刘备的雄心壮志、雄才大略,写出人们对他的支持与认同。
12.少年时家境贫寒,但有抱负和超人的远见,不甘心贫苦;喜怒不形于色,沉默少言,但深得他人喜爱。
【参考译文】很小时,父亲便过世了;他与母亲一起织草鞋,编竹席卖以度日。所住房屋东南方有根桑树,高五丈多,远远望去,一片簇团,好似皇帝出行时的舆盖。刘备少年时,与同族人中的小孩子在树下嬉戏,说:“我一定要乘坐这羽葆盖车。”他的叔父子敬说:“你不要说这狂妄的话,会灭我满门的!”刘备十五岁时,他的母亲让他去学习,跟同族的刘德然、辽西族的公孙瓒一起在九江太守同郡卢植门下共事。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并且同给予刘德然的相同。刘元起的妻子说:“我们各自都有一家人,你怎么能常常这样资助刘备呢!”刘元起说:“我家族中能有这样的孩儿,他是不同寻常的人。”而且公孙瓒跟刘备友情深厚。公孙瓒年龄大些,刘备把他当兄长对待。刘备不很喜爱读书,却喜爱狗马、音乐、漂亮的衣服。身高七尺五寸,手臂垂下来可盖过膝盖,回过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言语很少,对下人很友善,喜怒的情绪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喜欢结交性情爽快的侠士,少年都争相依附他。中山地区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家财万贯,在涿郡贩卖马匹,见到刘备觉得他与常人不同,于是多次给刘备钱财。刘备因此能够用以集结百姓。
文言文阅读(12分)
孙晷①见人饥寒,并周赡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选自《晋书·孙晷传》)
【注释】①孙晷(g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
12.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
B.乡里赠遗(遗留)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C.欣所逾甚(通“愈”,更加)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D.须去而出(离开) 属引凄异(延长)
13.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人多厌慢之 故逐之
B.而晷见之 结友而别
C.寒则与同衾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或解衣推被以恤之 皆以美于徐公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15. 文意理解。(4分)
(1)文章用了对比的手法,旁人对穷老者的态度是“ ”,而孙晷对穷老者的态度是“ ”。(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
(2)“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试分析孙晷这样做的用意。(2分)
12.B(2分)
13. A(2分)
14.(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2分)
(2)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2分)
15.(1)人多厌慢之 欣所逾甚(2分)
(2)示例:保护他人自尊心;宽以待人;体谅他人的难处;选择恰当的方式帮助别人。(2分。答出一个方面即可得全分)
(甲)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选自《捕蛇者说》)
(乙)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①。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②。
注释:①城父:地名,春秋时楚国之地,在今河南宝丰县。
②莫能兴:不能站立起来。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殚其地之出 殚:
(2)而乡邻之生日蹙 蹙:
(3)向吾不为斯役 向:
(4)楚使人聘孔子 聘:
11.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号呼而转徙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B.今其室十无一焉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C.积于今六十岁矣 孔子用于楚 《史记·孔子世家
D.若毒之乎 属予作文以寄之 《岳阳楼记》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译文:
(2)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译文:
13.下列语句中表现蒋氏不愿恢复赋税的一项是( ),属于孔子被围的原因的一项是( )。
(4分)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D.吴伐陈,楚旧陈
E.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F.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10.(4分)
(1)殚:用尽;(2)蹙:窘迫;(3)向:从前;(4)聘:聘请。
11.(2分)D(D之:均为代词,代事;A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B焉:语助词,不译/疑问代词,“哪里”;C于:介词,“到”/介词,“在”)
12.(4分)(每句2分)
(1)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毒气,处处是死人互相压着(或者一个挨一个的死人到处都是)。采分点:触,顶着;犯,冒着;藉,枕着、压着、挨着;往往,处处、到处都是。(每个采分点0.5分)
(2)他所讥讽的都切中诸侯的要害之处。采分点:“所刺讥”,所字结构,译为“(他)所讥讽的话语”;“中”:切中,动词;“疾”:比喻要害之处,痛处。(所字结构1分,“中”“疾”各0.5分)
13.(4分)A:F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10)分
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9、用些线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王以/为何/如其父
B.、王/以为/何如其父
C.、王/以为何/如其父
D.、王/以为何如/其父
1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1)、使赵不将括即已 ( ) (2)、及括将行( )
11、说说“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的意思 (2分)
12、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括是个怎样的人? (2分)
13、读了这段文字你获得了一些什么启示呢? (2分)
9、( B )(2分)
10、(1)、以……为将 (2)、等到
11、(赵括)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难住他,然而(赵奢)并不赞美他。
12、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贪图钱财(或贪图小利)等
13、例如:(1)、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2)、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 3)、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4)、从赵王做决定可以看出,为人为事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有益建议。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8.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词(4分)
(1)负笈从师( ) (2)或依林木之下( )
(3)刻树汁为墨( ) (4)虽死犹存( )
9.选出与“以记其事”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一项(2分)( )
A.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 以丛草为林《幼时记趣》
C. 以手拂之《活板》 D.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0.请用“/”画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2分)
夜 则 映 星 月 而 读,暗 则 缚 麻 蒿 自 照。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12.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8. (1)背 (2)有时 (3)作为 成为 (4)即使
9. A
10. 夜 /则 映 星 月 而 读,暗 /则 缚 麻 蒿 自 照。
11(1)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2. 围绕人活着就要好好学习来谈。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日:
“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填空。(5分)
陈涉世家》选自 ,它是一部 巨著,也是一部 巨著。鲁迅赞誉为“ 。”
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適戍:强迫去戍边。 B.等死:坐等死亡。
C.指意:意图。 D.惊恐:又惊奇,又害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3分)
A.项燕,为天下唱 B. 卜者知其指意
C.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3分)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B.置人所罾鱼腹中
C.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D.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陈胜、吴广乃谋日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 ④失败乃成功之母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爱士卒,楚人怜之 吴广以为然
A.(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爱怜他吴广认为陈胜说得对
B.(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爱怜他吴广认为应该这样
C.(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可怜他吴广认为应该这样
D.(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可怜他吴广认为陈胜说得对
7.对文意的叙说,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朝廷征召穷苦百姓去镇守渔阳,陈胜、吴广都被编在征发的队伍里,因大雨,道路不通,九百人都被滞留在大泽乡,以致不能如期到达渔阳。
B.秦法规定,戍边的人如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一律要砍头。陈胜、吴广都在砍头之列。
C.陈胜认为,秦朝应当继承皇位的是扶苏。但扶苏竞被他弟弟二世杀死了。陈胜和吴广商议,决定冒充是扶苏和项燕的部下,带领九百戍边之人起义反秦。
D.为了给起义作舆论准备,陈胜、吴广做了两件事,一是“置书鱼腹”,二是“篝火狐鸣”,结果士卒们在夜里都惊恐害怕,到了天明,人人到处议论,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不敢和他当面交谈。
8.节选部分是怎样表现陈胜非凡的领导才干的?(4分)
1.《史记·陈涉世家》史学 文学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B 3.D 4.C 5.C 6.A 7.D
8.在谋划之初,以“死国”来突出起义的必要性,再分析形势,指出起义的必要性。接着果断提出“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然后丹书“陈胜王”三字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又命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鬼火”,学狐狸的声音大叫 “大楚兴,陈胜王”,从而树立并巩固了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为他率众起义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至12题。(11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②造饮辄尽( )
③箪瓢屡空 ( ) ④衔觞赋诗( )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②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2、.五柳先生有哪些志趣?请用文中语句回答。(3分)
(1) (2) (3)
10、处所(地方) 往(到,去) 经常 酒杯
11、不因为贫贱而忧愁,也不热衷于荣华富贵。 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12、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
害群之马 (15分)
黄帝将见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黄帝曰:“异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⑩。”小童辞⑾。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⑿?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qǐ)首⒀,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
①见:拜访。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④涂:同 “途”。即路。⑤若:你。⑥然:是的。表应答。⑦所存:所在的地方。⑧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⑨非徒:不但,不只。⑩为天下:治理天下。⑾辞:谢绝。⑿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奚,何。以,因。异,不同。乎,于,相当于“与”、“跟”。 ⒀稽首:叩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 (2)问涂焉( )
(3)亦去其害马者而已( ) (4)黄帝再拜稽首(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用简炼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2分)
4.牧童认为如何治理天下?(2分)
5.源于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害群之马”,这个成语的比喻义是
(2分)
6.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是害群之马?请举1~2个例子。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些害群之马?(3分)
1.(1)拜见(2)同“途”。(3)罢了 (4)叩头
2.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吗?
3.短文记叙了一个牧童回答皇帝如何治理天下的故事。
4.牧童认为治理天下如同放牧,除掉害群之马即可。
5.这个成语比喻是危害大众集体的人。
6.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只要是危害人民、危害国家利益的坏人即可。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