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
。
6.“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
7.读了本文,你觉得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3分)
5.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当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漏译、错译酌情扣分)
6.说明陈太丘的朋友不守信用(1分),也交代了客人发怒的原因,为下文作铺垫(1分)。
7.聪明,懂得为人的道理(1分)做人要讲信用,讲礼义等(2分)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 ,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 ,
,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羸,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酹:lèi 把酒浇在地上)
1、用课文原句为(甲)文填空。
2、为(甲)文加点字注音:潴: 胼胝: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泥于掌故 ( ) 是以必得 ( )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 ) 全石以为底 ( )
盖地有高低 ( ) 必如是 ( )
盖竹柏影也 ( ) 如好逸而恶劳 ( )
4、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1)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译:
(2)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译:
5、(甲)文侧重写海瑞躬历事务的献身精神,(乙)文则写海瑞死后民众的反应。海瑞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冤
zhū pián zhī
对,对于;在;因,因为;由,把;发语词,相当于“就因为”,原来是;象;假如,如果。
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海瑞的灵柩用船从江上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略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泥于掌故 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
潴有浅深 非咨询不穷其致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昔海忠介治河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20.翻译下列句子: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译:
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译: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
21.文中提出的治水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
22.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
23.你对文中的海瑞了解多少?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24.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
答:
19.略
20.略
21.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22.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
23.略(可参看课本练习一P204)
24.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居高位而不易其本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居高位而不易其本 ( ) (2)辄拾以啖之( )
(3)亦缘其性真素 ( ) (4)殷仲堪既为荆州( )
2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云我豁平昔时意。
(2)焉得登高枝而捐其本。
26.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24.改变 就 朴素 担任、做 25. (1)就以为我把平时的习性丢了. (2)怎么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 26.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志向。(意思对即可)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13分)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
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2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亦知是尧、舜( ) (2)勇者竭其力( )
(3)炀帝恃其俊才( ) (4)曾不自知( )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新课 标第 一 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写出一个能表达本文寓意的成语(四字、八字皆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就文中某一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所受到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ba4565bba5b962.jpg]
陈太丘与友期(17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
①期行( ) ②乃至( ) ③尊君在不 ( )
④相委而去( ) ⑤下车引之( )⑥入门不顾 ( )
18、翻译(4分)
①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9、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3分)
20、我们古代有不少像谢道韫,元方这样机敏的孩子,请你另外举两个这样的人及相关的故事。(4分)
[c49494267ab334ad.jpg]
郑人逃暑① (10分)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 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3)反席于树下( )
1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1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2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3分)
17、(1):移动 (2)离开 (3)通“返”,返回 (3分)
18、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2分)
19、“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2分)
20、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3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堕而折其髀( ) (2)居数月( )
(3)人皆吊之( ) (4)智子疑邻( )
13、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马无故亡而入胡 暮而果大亡其财
B.、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必将有盗
D.、丁壮者引弦而战 友人惭,下车引之
14、根据提示列举文中的原句作答。(3分)
(1)失马之福是:
(2)得马之祸是:
(3)跛腿之福是: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6、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这则寓言被后人概括成成语 (3分)
12、略(4分)13、D(2分) 14、①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②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坠而折其髀;③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分) 15、略。(4分)
16、福和祸是互相依存的,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3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8—21题。
陶侃惜谷《晋书》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鞭之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
20.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拿 用鞭子打
19B
20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21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6——21题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齐之习辞者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吏二缚一人诣王 齐人固善盗乎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17.翻译下列句子: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译: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译: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
18.”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
19.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答:
20.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晏子是怎么样巧妙应对楚王的羞辱的?
答:
21.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答:
16——17题:请参照教参
18.想羞辱晏子,从而想羞辱整个齐国
19.善意或恶意都可(倒:善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的原因只是看看晏子是不是”齐之习辞者”且最后晏子反驳后并没有恼羞成怒;恶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是经过周密布署的,且目的是想借羞辱晏子达到羞辱整个齐国的
20.略
21.想羞辱晏子反而自取其辱的窘态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