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鉴(10分)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hong)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日:“人以铜为鉴⑥,可正衣冠⑦;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zhen)⑨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
【注释】
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④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叔玉:魏征之子。⑤薨:公侯死称薨。⑥鉴:镜子。⑦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⑧兴替:兴衰。替,衰落。⑨朕:皇帝自称。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4分)
(1)郑公魏征卒 (2)并为书石
(3)可正衣冠 (4)朕亡一鉴矣
2.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3.选出对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2分)
①郑公魏征卒 ③并为书石
②士卒多为用 ④得鱼腹中书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4.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 。(2分)
1.(1)死(2)写(3)使……正(4)丢失
2.人们把铜镜当作镜子,可以整理衣裳;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历史的兴衰;把当作镜子,可以看出得失.
3.C
4.说明要善于接受历史教训和别人的意见,使自己少犯错误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上文中加点字。(2分)
躬: 每:
惟: 诣:
2.补出省略的词语。(2分)
(1)时先主屯( )新野 (2)君与( )俱来
3。填空。(2分)
(1)三个臭皮匠,顶个 。
(2)徐庶进曹营, 。
(3)“卧龙”指 ,三国故事中有一外号“凤雏”的人是 。
4.简答。(2分)
(1) 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明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6分)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写出来源于三国故事里的三个成
语: 、 、 。(2分)
l_亲身、亲自常只拜访
2 .(1)于(2)之
3.(1)诸葛亮(2)一言不发(3)诸葛亮庞统
4.(1)清高不俗,谨慎持重 (2)虽遭挫折但却雄 气勃勃,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5.略
6.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大意失荆州 万事俱 备、只欠东风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会天大雨 会:适逢
B.上使外将兵 将:带领
C.为天下唱 唱:倡导
D.宜多应者 应:回答
2.“扶苏以数谏故”中的“以”字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把B.因为C.认为D.凭借
3.文中画线语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正确的一项译文是( )
A.现在要灭亡了,是死,举行大计也是死,等于都是死。
B.现在逃跑也是死,举行大事也是死,大家都等着死。
C.现在逃跑也要死,发动大计也要死,不如都去死。
D.现在逃跑也会死,发动大事也会死,同样都是死。
4.对文中画线句子“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认为项燕已经战死了,或者可能逃亡了。
B.认为项燕不是已经战死了,而是已经逃亡了。
C.有的认为项燕战死了,有的认为项燕逃走了。
D.或者认为项燕可能战死了,或者认为可能逃走了。
5.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记叙陈胜吴广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B.记叙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C.记叙陈胜吴广起义的全部经过。D.记叙陈胜吴广起义前的谋划。
6.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3分)
(1)《陈涉世家》中表现全文主旨体现作者抱负的名句是
(2)《出师表》中诸葛亮总结先汉兴隆的原因的原句是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从下面的说法中找出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陋室铭》、《桃花源记》、《捕蛇者说》中的“铭”、“记”、“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B.《水浒》、《红楼梦》是长篇小说,《故乡》、《孔乙己》是中篇小说。
C.“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这三个成语均出自《论语》。
D.《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依次是马克·吐温和莫泊桑。
1.D 2.B 3.D 4.C 5.C
6.(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亲贤臣远小人7.AC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 (2)遂迁居市旁
27、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3分)
28、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3分)
29、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2分)
26、靠近、于是
27、孟母三迁
28、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29、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2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________
(2)使侄录之________
(3)侄罔然而止________
(4)执所书问曰________
2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2分)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我)
(1)皆讥笑之 ________
(2)诟其侄曰 ________
(3)汝胡不早问 ________
(4)致余忘之 ________
24.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此何字也?
(2)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
25.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
22.(1)喜爱 (2)叫,让 (3)迷惑 (4)拿,持
23.(1)他 (2)他的 (3)你 (4)我
24.(1)这是什么字呢?
(2)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25.该责怪的是张丞相。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儿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①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②。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①恒:经常,常常。②空斫得被:(王祥)得以没有被砍杀。
9.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王 祥 事 后 母 朱 夫 人 甚 谨
10.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殊( ) (2)使( ) (3)值( )
11.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选文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中分别表现了王祥、后母怎样的品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
10. (1) 特别 (2)派 (3)正赶上、正值
11. 王祥曾经在另一张床上睡觉,他的后母躲在暗处想杀死他。
12.王祥遵母命守李树;王祥请死宽慰后母。
13.王祥:孝顺。 后母:尽管恶毒尖刻但最终被感动。
(甲)韩信受胯下之辱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④耳。”众辱之曰:“信能死⑤,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注】①淮阴:古地名,今江苏淮阴市东南。 ②屠:屠宰市场。 ③信:韩信,以后成为刘邦的得力将领。 ④中情怯:内心害怕。 ⑤能死:舍得死。
(乙)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 ”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 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 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 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
10、解释文章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若虽长大 (2)众辱之曰
(3)于是信熟视之 (4)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2)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12、乙文中“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这句话让你产生了什么联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13、根据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都有哪些?(2分)
14、甲文中说“一市人”“以为怯”,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理由。(1分)
10.(1)若:你 (2)众;当众 (3)熟视:仔细地看 (4)估计
11、(1)韩信你舍得死,(就用剑来)刺我;舍不得死,就从我的两腿之间爬过去。 (2) (大王您)倘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
12、如:想到了徐庶荐诸葛亮时劝刘备亲自迎接,以致有后来三顾茅庐的佳话。要招徕人才必须礼贤下士。
13、(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 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
14、不同意。可以从珍惜生命、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辱负重、心胸开阔、志向远大等方面来谈。
阅读《赵人养猫》,回答问题。(6分)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注释】盍:何不,为什么不。 垣墉:墙。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3分)
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11
从这则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分)
[2677009aa4ad0612.gif]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父异焉/异想天开
C.泯然众人矣/屋舍俨然
D.稍稍宾客其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方仲永由五岁时的奇才初露,到少年时的□□□□□□□”,再到二十岁时的“□□□□□”,完全是因为父亲“□□□”,由此可见后天教育的重要。(3分)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闻之也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得成就。
C.文中”受之人”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天”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D.“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6.C
7.(人们)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8.不能称前时所闻 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并:连同 ; ⑤以:用来 ⑥何:哪里
1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从其所契者 ( ) (4)席上啖菱( )
13
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其人自护其短
C.、置之其坐D.、其人自护其短
14
翻译句子:(6分)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分) (1) (立刻,匆忙) (2) ( 迷惑,糊涂 )
(3) ( 雕刻) (4) (吃)
13( B )(3分)
14
(6分)(1)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
3.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15.(3+3分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