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伤仲永》完成19-22题(10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9.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4分)
①父异焉 异:感到惊异。 ( )
②借旁近与之 旁近:邻居。 (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章的道理。 ( )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符合。 (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2分)
①泯然众人矣
翻译:
②邑人奇之
翻译:
21.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表现: “不使学”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3分)
22.方仲永的才能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1分)
答:
19.(4分)①(√)②(√)③(×)④(√)
20(2分)①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②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
21.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泯然众人矣。(3分)
22.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望:远远地看
B.、居十日 居:居住
C.、不治将益深 益:更加
D.、使人索扁鹊 索:寻找
15、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石之所及也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
B.、君之病在肌肤 之:助词,的。
C.、桓候故使人问之 之:代词,指扁鹊。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之:助词,的。
1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译文:扁鹊远远地望见桓侯,还是走了。
C.、不治将益深 译文:如果不医治将更加严重。
D.、臣是以无请也 译文:我因此不再过问了。
17、下列对原文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出自《韩非子•喻老》。作者韩非,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文中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因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B.、扁鹊共三次进见蔡桓公,并指出其病在腠理、在肌肤、在骨髓,但桓候却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的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严重,不可救药,并最终不治而死。
C.、扁鹊作为一代名医,当蔡桓公病情加重以后,扁鹊却“望桓候而还走”,说明扁鹊医术高明,在很远就能看出人有没有病,但他却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病人没有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望而“还走”是为了逃避,方法生硬简单。
D.、《扁鹊见蔡桓公》说明了盲目自信,讳疾忌医必伤自身的道理,告诫人们不要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正视自己,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劝告。
14、B 15、D 16、B 17、C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字(4分)
邻居有烛而不(逮)
衡乃与其(佣)作
(资)给以书
遂成(大学)
21.语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2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3分)
20、逮: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佣作:雇佣 资:借 大学:大学问家。
21、D
解析:“资给以书”中“以”是“把……”的意思。全句“就把书借给他”
“必以分人”出自《曹刿论战》,原句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这里的用法相同。
2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偷光),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帝素嫌其人( ) (2)良久不去( )(3)左右皆震恐( )
22.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断3处)(3分)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
24.《赵普传》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结合文段回答:他的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3分)
21(1)向来,一向 (2)离开 (3)都 (3分)
22帝入宫 /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3分)
23、刑法是用来惩罚有罪之人的,赏赐是用来酬报有功之臣的。(3分)
24、(1)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2)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3分)
陈涉世家(节选)(13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会天大雨( ) (2)吴广以为然( )(3)上使外将兵( )(4)楚人怜之( )
18.与“陈胜、吴广乃谋曰”的“乃”字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乃不知有汉C.、乃悟前狼假寐D.、乃重修岳阳楼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3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0.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7(1)适逢 正赶上 (2)对的 (3)带领 (4)爱戴 (每空一分,共4分)
18、D (3分)
19、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一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3分)
20.陈胜是一个能洞察时局,敢于斗争,具有卓越的组织才干和领导才能的人。(意思相同或相近均可)(3分)
阅读《南霁云威武不能屈》[唐]韩愈 完成21—24题 (9分)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①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②,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③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④。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出,即牵头,将斩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⑤!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①为防守睢阳的张巡;远:许远,睢阳太守。②浮图:佛塔。③愈:韩愈自称。④相语:告诉我。⑤南八:即南霁云。八,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2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名。(3分)
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2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具食与乐,延霁云坐(请)B.虽食,且不下咽(即使)
C.贼以刃胁降巡(投降) D.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罢了)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通过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这三件事依次是:
__________、箭射浮图、__________ 。(分别用四字短评进行概括)(2分)
21.(3分)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22 (2分)C
23、(2分)①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发兵的意思,就骑马迅速离去。
24.(2分)拔刀断指、宁死不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乙】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1.解释甲、乙段中加点的字。(2分)
省( ) 故( ) 盖( ) 鞭( )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14.乙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哪一句? (2分)
11.(2分,每个0.5分)省(反省)、故(旧知识;学过的知识)、盖(原来是)、鞭( 鞭打)。
12.翻译(4分,各2分)
(1)温习旧知识从中懂得新的道理,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2)它的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吞下了。
13.(2分)人要不畏艰险环境,在困境中要能坚强不屈
14.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9.与“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丞相熟视久之(《草书大王》)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C.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D.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则》)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的意思。(2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21.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2分)
19.(3分)D
20.(2分)便责骂他的侄子:“你为什么不早问?(1分)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得什么了。(1分)
21.(2分)该责怪的是张丞相。(1分)原因:①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②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原因写①或②都可得分)(1分)
阅读《晏子使楚》,回答5-8题。(18分 )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坐盗 ②酒酣
③齐人固善盗乎 ④寡人反取病焉
6.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译文: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文:
③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
7.当晏子巧妙回击楚王后,楚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请说一说楚王的“笑”中蕴含着怎样的心理?(4分)
答:
8.面对楚王的挑衅,晏子是如何做到巧妙回击楚王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答:
5.(4分)略
6.(6分)略
7.(4 )楚王对刁难不成、尴尬局面的自我解嘲;对晏子机智善辩的佩服。意对即可。
8.(4分)方法上讲究策略,运用类比法,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态度上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义正词严;语气上委婉得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11分)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②以进,皆经浣濯③者。参军④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事。 ②更衣:交替拿着换的衣服
③浣濯:洗涤 ④参军:官名。
10.(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而后或不然( ) ②乃赐之币( )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乃赐之币”中的“之”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2分)
A.齐之习辞者也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D.吾欲辱之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处)(1分)
主 公 躬 行 节 俭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文中,你能看出太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3d13c0dce23606.gif]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