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 )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乃 ( )
(3)元方入门不顾 顾 (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答:
11.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元方有什么性格特点?(1分)
答:
9.(3分)(1 )约定 (2)才(3)回头看
10.(2分)(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信”字译错扣0.5分,括号里的内容缺一处扣0.5分)
11. (1分)是非分明,聪慧善辩。(意思相符即可,只答“聪明活泼”不得分)
1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卫君以其言告边境”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
C.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12.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太 子 颜 为 君 子 也 甚 爱 而 有 宠 非 有 大 罪 而 亡 必 有 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译:
14.南文子识破了智伯的哪两个阴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1.(2分)D
12.(2分)太子颜为君子也/甚爱而有宠/非有大罪而亡/必有故(画对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2分;多画一处扣1分,多画两处不得分。)
13.(2分)智伯想攻打卫国,就(送)给卫国国君四匹良马和一块白色的璧玉。(“欲”和“遗”要译出,1分,各0.5分。句意通顺1分。)
14.(2分)两个阴谋:一是智伯通过送礼物来麻痹卫国,使之疏于防备,以达到偷袭的目的;二是假装让太子逃奔卫国,以达到偷袭的目的(为他发动战争找借口)。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8.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安陵君其许寡人 许: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易: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译句:
10.唐雎在和秦王的较量中,重申安陵君“ ”的理由,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请求。(填写文中的句子)(1分)
8.(3分)(1)答应 (2)交换 (3)到 (每小题1分)
9.(2分)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虽”和“直”要译出,1分,各0.5分。句意通顺1分。)
10.(1分)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
注释:①处:闲居。②如:应该,应当。⑶过故人:拜访(4)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更加)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舍其文轩( ) ⑵此为何若人( )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B. 将以攻宋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子墨子闻之 愿借子杀之
D.子墨子起,再拜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14.翻译句子。(2分)
⑴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15.【甲】文表明了墨子 的主张;【乙】文划线句子体现了墨子 的品质(2分)
16.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明。(2分)
12.⑴舍弃,丢弃 ⑵什么样的共2分。
13:d
14. ⑴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 评分:共2分。
15.非攻(兼爱)(或反对战争) 坚忍不拔(或坚守信念)等 评分: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6.示例:【甲】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乙】先假设“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益急”,类推出“天下莫为义,子如劝我”的结论。
评分:共2分。每例分析准确各得1分,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12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旨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昊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辍耕之垄上( ) ②扶苏以数谏故( )
③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④固以怪之矣( )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天下苦秦久矣。
8、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出陈胜用以“威众”的两件事。(2分)
① ②
9、文中“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天下苦秦久矣。”的句子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10、从选文中,你觉得陈涉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6、①之:去,往,到。 ②数:屡次,多次。③唱:通“倡”,倡导或首发。④以:通“已”,已经。
7、①现在逃跑也是死,做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死于国家大事可以吗?(只要能用通俗的语言把意思阐述出来即可。)
②天下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8、①置书鱼腹(鱼腹中书) ②篝火狐鸣
9、反映了当时兵役徭役繁重,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社会__现实。
10、陈胜是一个有远大抱负,敏锐的洞察力,做事周密,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4分)
(1)战前:
(2)战中:
12、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
9、(1)参与 (1分) (2)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1分)
(3)指古时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分) (4)倒下 (1分)
[e8d038770fccd1d6.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 ~10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选自《太平广记》)
8.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2分)
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
A.刚才 B.假如 C.接近 D.向着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2分)
A.乃博览群籍 凡三往,乃见 B.以《易》为宗 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 皆朝于齐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实是欲界之仙都
10.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榔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8.A9.D10C
阅读《伤仲永》完成19-22题(10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9.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4分)
①父异焉 异:感到惊异。 ( )
②借旁近与之 旁近:邻居。 (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章的道理。 ( )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符合。 (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2分)
①泯然众人矣
翻译:
②邑人奇之
翻译:
21.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表现: “不使学”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3分)
22.方仲永的才能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1分)
答:
19.(4分)①(√)②(√)③(×)④(√)
20(2分)①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②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
21.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泯然众人矣。(3分)
22.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望:远远地看
B.、居十日 居:居住
C.、不治将益深 益:更加
D.、使人索扁鹊 索:寻找
15、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石之所及也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
B.、君之病在肌肤 之:助词,的。
C.、桓候故使人问之 之:代词,指扁鹊。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之:助词,的。
1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译文:扁鹊远远地望见桓侯,还是走了。
C.、不治将益深 译文:如果不医治将更加严重。
D.、臣是以无请也 译文:我因此不再过问了。
17、下列对原文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出自《韩非子•喻老》。作者韩非,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文中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因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B.、扁鹊共三次进见蔡桓公,并指出其病在腠理、在肌肤、在骨髓,但桓候却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的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严重,不可救药,并最终不治而死。
C.、扁鹊作为一代名医,当蔡桓公病情加重以后,扁鹊却“望桓候而还走”,说明扁鹊医术高明,在很远就能看出人有没有病,但他却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病人没有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望而“还走”是为了逃避,方法生硬简单。
D.、《扁鹊见蔡桓公》说明了盲目自信,讳疾忌医必伤自身的道理,告诫人们不要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正视自己,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劝告。
14、B 15、D 16、B 17、C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字(4分)
邻居有烛而不(逮)
衡乃与其(佣)作
(资)给以书
遂成(大学)
21.语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2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3分)
20、逮: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佣作:雇佣 资:借 大学:大学问家。
21、D
解析:“资给以书”中“以”是“把……”的意思。全句“就把书借给他”
“必以分人”出自《曹刿论战》,原句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这里的用法相同。
2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偷光),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