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选自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本文记述的“长勺之战”是古代一个著名的战例。(1分)
2.下列各组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B.战于长勺 生于忧患
C.登轼而望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
3.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可以一战 B.肉食者鄙 C.下视其辙 D.牺牲玉帛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左传》 14.D 15.C
16.⑴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消失殆尽。
⑵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田子退金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休假回家),得金百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当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侍奉父母)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家)。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拿开)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上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通“悦”,喜欢)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1.找出与“归休”的“归”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众望所归 B.吾谁与归 C.暮而归
2.判断文中“为”的读音和用法,对的打“√”,错的打“×”。
⑴五个“为”都是动词,读第二声。( )
⑵四个“为”是动词,一个“为”是介词。( )
3.翻译下列句子。
王贤其母,说其义。译:
4.指出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吾欲之南海 C.孝子之事亲也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C 2.⑴(√)⑵(×) 3.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喜欢她的义气。4.C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1.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分)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岁赋其二( ) ⑵几死者数矣( ) ⑶更若役( )⑷余悲之( )
3.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悍吏之来吾乡 乡邻之生日蹙
B.若毒之乎?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C.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虽鸡狗不得宁焉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
5.选出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B.“安敢毒耶”回应前文,说明整个大段叙述都是对“若毒之乎”的回答。
C.蒋氏自述的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
D.“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如选段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1.唐;柳宗元 2.⑴每年 ⑵几乎 ⑶更换 ⑷我 3.D
4.你要哀怜我,让我活下去吗? 5.C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1题(共12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师旷①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师旷:名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除去。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齐之习辞者也 ( ) (2)王曰,何坐?( )
(3)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 (4)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
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援琴撞之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②释之,以为寡人戒。
11. 【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答:
8.(4分)(1)习:熟练、熟悉(2)坐:犯罪(3)酣:喝酒喝得痛快(4)是:这
9.(2分)(1)吏二|缚一人诣王 (2)援琴|撞之
10.(4分)(1)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熙”、“病”各1分)
(2)放了他,把它当做自己的警告。(“释”、“以”各一分)
11.(2分) 示例一:我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巧有类比进行反驳,片言只语间化被动为主动,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
示例二:我欣赏师旷的说话的艺术,他先直话曲说,巧妙地将晋平公说成是“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因势利导,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能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人物的说话艺术,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什麽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当时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摔在墙壁上撞坏了。
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
师旷说:“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胡说八道,所以(我)要撞他。””
晋平公说:“是我(在说)。”
师旷说:“呀!这不像是做国君的说的话!”
左右仆从请晋平公除去师旷,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它当作一个警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6分)
陈章侯蔑视显贵
陈章侯性诞僻,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头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注释】①诞僻: 怪僻 ②搦(nuò)握 ③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 ④头裸体:不戴帽子
9.请用(/)线给下列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停顿一处)。(2分)
①尤 喜 为 贫 不 得 志 人 作 画
②显 者 拂 然
1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周其乏( ) ②虽千金不为搦笔也( )
③舟既发( ) ④ 谩骂不绝(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①乃出绢强之画
②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12.结合文章谈谈陈章侯具有怎样的性格。(4分)
9、①尤 喜 / 为 贫 不 得 志 人 作 画 ②显 者 / 拂 然
10、①贫困 ②即使 ③已经 ④停止
11、①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
②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于是陈章侯想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以示抗议)。
12、从“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可以看出陈章侯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品格;(2分)从“章侯头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可以看出陈章侯刚正不阿,蔑视权贵的品格。(2分)
文言文译文参考
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游玩喝酒。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章侯摘掉帽子,大骂不止。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于是陈章侯想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以示抗议)。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
张释之执法
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注释】①上:指汉文帝 ;②属:交付给 ;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
④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
A.于是使骑捕之 上使外将兵
B.且方其时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廷尉当是也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D.今法如是,更重之 是进亦忧,退亦忧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是法不信于民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民安所措其手足 其人视端容寂
D. 上使使诛之则已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处了罚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9、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张释之执法》)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两章》)
6、C 7、 D 8、B
9、①假如是别的马,难道不翻车跌伤我吗? (“令”:假如,得1分;“固……乎”:难道……吗?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②用来使他的内心震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所以”:用来,得1分;“动、(忍)”:使……震动(坚强),得1分;“曾”:通“增”,增加,得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6题。(6分)
李生论善学
王生好学而不得发。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何以谓之善学也 京中有善口技者
B.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信义著于四海
C.吾悉能志之 志虑忠纯
D.王生不说 诣太守,说如此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友李生问曰”中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计其长曾不盈存(《核舟记》)
B.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的掌握情况,难度较大。A选项中的“善”均为“擅长”之意;B选项中的“信”分别意为“真、确实”和“诚信”;C选项中的“志”分别意为“通‘记’,记住”和“志向”;D选项中的“说”分别为“能‘悦’,高兴”和“陈述”。
6.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其”的用法,难度中等。“其友李生问曰”中的“其”字为代词,意为“他的”,A、B、D选项中的“其”均为此意,只有C项中的“其”是语气副词,起加强证据的作用,在本句中可翻译为 “一定” “务必”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1处)。(1分)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读书辄成诵( )
(2)晚更号六一居士( )
(3)虽机阱②在前( )
(4)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
10.用同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译文 :
11.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2.阅读第三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3分)
【链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醉翁亭记》)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0分)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2、解释下面的加点字:(2分)
(1)将军既帝室之胄( )(2)保其岩阻( )(3)深入不毛( ) (4)庶竭驽钝( )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
1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好为《梁父吟》 武陵人捕鱼为业B.因屏人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而智术浅短 学而不思则罔
15、甲、乙两段文字各自刻画出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16、“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体现了前句中的“天下计”,具体是指“ ”的战略方针;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2分)
12、 (1) 后代; ⑵ 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3) 长草(的地方); (4)比喻才能平庸。
13、(1)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你呢?(2)先帝知道我认真(小心)慎重,所以临死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4、D
15、 甲文段:有卓越的政治远见(或敏锐的洞察力)
乙文段:感恩图报、忠心耿耿
16、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读下面【甲】【己】两个语殷,完成11-14题.(10丹)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心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哉。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③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④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①烽燧:报警的烽火,白天称燧,晚上称烽。②斥堠(hòu):原指探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瞭望。③犒(kào):犒赏。④殆:通“怠”,懈怠。
1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I)望其旗靡( ) (2)用人不尽其所欲( )
1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诃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1
A.公与之乘 凡战之道
B.故虽并天下 公问其故
C.既克 既胜养其心
D.登轼而望之 而士不厌兵
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译文:
14.【乙】文中哪一句与【甲】文的“夫战,勇气也”表达的是相同的战略思想?(2分)
答:
11. (1)倒下(1分) (2)想要(1分)
12.C(2分)
13.(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面鼓士气就枯竭了(2分)。
(2)这就是黄帝打了七十场仗而士兵仍不懈患的原因(2分)。
14.既战养其气(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