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时人莫之许也( )
(2)欲信大义于天下( )
(3)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4)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2)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18.从体裁上看,甲乙两文有何不同?(4分)
甲文:
乙文:
19.从内容上看,甲乙两文表现重点有何不同?(4分)
甲文:
乙文:
16.(1)承认,同意(2)伸,伸张(3)早上(4)增加 17.(1)这个人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2)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和采纳正确的意见。18.甲文以记叙对话为主,有故事情节,是传记式的记叙文;乙文以议论为主,有观点,有论据,有说理,是陈情式的议论文。 19.甲文侧重表现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对诸葛亮的期盼;乙文侧重表现诸葛亮对刘禅的希望,对刘备和蜀汉的忠诚。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①,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镃(zī)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②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民之憔悴于虐政”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宋何罪之有B.莲,花之君子者也
C.辍耕之垄上D.无丝竹之乱耳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14.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
11.D12.况且,仁德的君主没出现,没有比现在隔得更久的了。(“且”“于”译出得1分,语序合理得1分)13.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14 .提出了施仁政才能称王天下的观点(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6题。(20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怫然( ) 徒跣( )
休祲( ) 韩傀( )
2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长跪而谢之B.岂直五百里哉
C.非若是也D.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3分)
(1)请广于君( )
(2)轻寡人与( )
(3)天下缟素( )
2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5.选文第二段中“且秦灭韩亡魏”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26.本文写了秦王和唐雎两个对立的人物,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4分)
21.fú xiǎn jìnguī22.D23.(1)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扩大。(2)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3)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丧服。 24.(1)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在啊! 25.如果安陵君敢违抗我强秦,那么韩、魏两国的灭亡,便是你们的下场。26.秦王:骄横、狂妄、狡诈、前倨后恭。唐雎:沉着、镇定、爱国、坚强无畏。
阅读文言文,完成12~15题。(17分)
【甲】与朱元思书
吴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①
王维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②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③,麦陇朝雊④,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⑤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⑥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⑦。因驮黄檗人往⑧,不一。山中人王维曰。
注释:①选自《王右丞集》。②轻鲦(tiáo):鱼名,身体狭长,游动轻捷。③青皋:青草地。④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⑤天机清妙:性情高远。⑥不急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⑦无忽:不可疏忽错过。⑧因驮黄檗(bò)人往: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
1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猛浪若奔( ) (2)互相轩邈( )
(3)草木蔓发( ) (4)白鸥矫翼( )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14.甲文运用描写表现了富春江水的特点和山 的特点;乙文则以“草木蔓发”等六个四字句凝练地描绘出了一片的山间景色。(3分)
15.阅读甲文,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阅读乙文,你觉得王维的朋友会不会接受他的邀请,为什么?(6分)
甲文:
乙文:
12.(1)奔马(2)比高远(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3)生长(4)举 13.(1)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2)这美丽的景色不久就会有了(这不太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14.清澈、湍急(1分) 高峻、雄奇(1分)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等类似词语(1分)15.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3分) 乙:会接受邀请,一是因为景色优美,二是因为两人志趣相投。(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①子,十日不进②。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③其曲矣,未得其数④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⑤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⑥而长,眼如望羊⑦,心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⑧也。”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不进:不再学新的内容。③习:熟悉,记住。④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⑤穆然:严肃的样子。⑥几然:高大的样子。“几”通“颀”,长。⑦羊:通“洋”,远方。⑧《文王操》:古琴曲名。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可以益矣 益:(2)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怡然: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师襄子辟席再拜。
16.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14.(1)增加,指增加新内容,学习新的内容(2)高兴(愉快)的样子 15.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恭敬地连着行了两次礼。16.无论学习任何技能,都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中循序渐进,最终才能获得成功。(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 ---13。(10分)
患难见知交
赵洞门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独吴菌次落落然,不以欣戚②改观③。赵每目送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菌次哀振④,抚其幼者如子,字⑤以爱女,一时感叹赵为知人。
①辐辏:原指车轮的辐条集中于毂上。此处形容如同车辐一样聚集到中心上。②欣戚:这里指富贵或失势。③改观:改变态度。④振:同“赈”,救济。⑤字:嫁。
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是( )。(2分)
时 独 吴 菌 次 落 落 然
A.、时 独/ 吴 菌 次 落 落 然B.、时 独 /吴 菌 次/ 落 落 然
C.、时 /独 吴 菌 次 / 落 落 然D.、时 /独 吴 菌 次 落 落 然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及黑归( ) (2)寻召还( )
11.翻译句子(2分)。 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
12.用自己的话回答说说在赵洞门及儿子死后吴菌次是怎样做的。(2分)
13.结合《范进中举》一文,从人们对待赵洞门的表现看出当时是怎样一种社会现实。
(2分)
9.C11.(2分)12.及:等到 寻:不久 (2分)
13.赵洞门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在外地客寓。(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陈康肃公尧咨善射(擅长) B.但微颔之(下巴颏)
C.尝射于家圃(曾经) D.睨之(斜着眼睛看)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
D.康肃笑而遣之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
B.第二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C.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
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文言文阅读理解(15分)
【甲】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 ②身率益州之众
③以彰其咎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10. 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11.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是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是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对联中 “一对”指的是 。(2分)
12. 两文提到的共同事件是 ,政治蓝图是
13.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他的智慧在甲文中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答:
9通“伸”,伸张。亲自;表明,显扬;身份低微,见识短浅10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水酒来迎接您呢!;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11 报先帝忠陛下/隆中对12三顾茅庐/成霸业,兴汉室13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据有荆益,联吴抗曹的政策方针,和成霸业兴汉室的政治蓝图,处处显示出其雄才大略。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至。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者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死者,而俗人竟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能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工于亡用,不损财于无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以身亲土 亲:贴近 B.今则越之 越:改变
C.愿王孙察焉 察:详审 D.以反吾真 反通“返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3分)
(2)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其制礼。(3分)
4. 杨王孙反对厚葬,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3分)
2、B
3、(1)他的儿子默默地不想按他的意思办,但又很怕违背父亲的遗命。
(2)由于体察到人之常情不忍心看到亲人死去,因此制定了人死后埋葬的礼制。
4、汉代流行厚葬,为此人们往往耗费很大。杨王孙不相信有鬼,认为人死乃是回归自然,而尸体是没知觉的。杨王孙反对厚葬,不是由于吝啬,而是对死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他还知道人的精力和钱财应当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无端靡费实在是一种糊涂之至的行为。两千年的古人能有这种认识,对照今天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追求奢华浪费的风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缟素。 缟素:这里指穿丧服。
B.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D.长跪而谢之。 长跪:长时间跪着。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徒以有先生也 以君为长者
B.聂政之刺韩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受地于先王
D.挺剑而起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出唐雎在强权面前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B.唐雎慷慨陈词,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以“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压倒秦王。
C.用五百里地易安陵,秦王显然包藏祸心,以强凌弱。
D.唐雎冒死和秦王抗争,让秦王辞穷色挠,他的这种不可侵犯的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8.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3分)
译文: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3分)
译文:
5 D 6 B 7A
8(1)(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那)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活下来,只因为有先生啊。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