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曹刿论战》比较阅读 (10分)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2、研读甲乙两段,完成下列表格。(4分)

出自课文

主要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中心话题

甲段

《孟子》

议论

据事说理

乙段

《曹刿论战》

13、选出每组中加点的文言虚词与其他三句用法不一样的分别是( )和( )(2分)

①A.、亲戚畔 B.、小大狱C.、忠属也D.、封疆

②A.、威天下不兵革之利B.、天下之所顺C.、必分人D.、可一战

14、(甲)段中,作者着重从“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谈到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揭示了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 ———— 。(乙)段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够反映(甲)段揭示的这一实质的句子是————————。最后以肯定的语气指出其结果的句子分别是——————————;——————————————。(2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句话。(2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记叙    对话描写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13 A C

14、得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5、(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2)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2、解释下列的词语:(2分) (1) 文轩: (2) 虽然: (3) 面刺: (4) 时时: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4分)(1) 邻有敝舆而欲窃 (2)舍锦绣

(3)皆美于徐公 (4)此所谓战胜朝廷

14、翻译句子(2分)(1)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5请任选一题作答:(2分)

(1)公输和邹忌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2)公输和邹忌的劝谏为什么会被国君接受?二者的成功劝说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12、(1)装饰华美的车。(2)虽然如此(3)当面指责(4)不是,有时候

13、(1)代词,指文轩(2)他的(3)认为(4)在

14、(1)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2)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15、[cf943afc6fbbe14b.gif]委婉劝说 (口头劝说 类比、隐喻、婉谏、设喻说理)  [cdabd0a93e953d3a.gif]启发,诱导委婉劝谏,有针对性,使人容易接受。充分尊重对方,语言委婉含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让对方愉快的接受意见。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3题。(8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泓:泓水 ②既:尽,完了 ③济:渡过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⑤陈:同“阵”,摆好阵势。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公将之 ( 击鼓命令进军)B.其未既济也(趁着;趁)

C.公将驰(他们,齐军)D.请击(他们,楚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

(2)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译文:

13、用原文句子填空。(2分)

(1)【甲】文“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这个时机是

(2)【乙】文“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这个时机是

11、C(这里的“之”只协调音节,无实在意义,不译。)(2分)

12、(1)(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4分)

13、(1) 齐人三鼓  (2)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②既济而未成列(答到其中一句即可)(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画线的两句话。(4分)

公闻(许)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卿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①“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孤军独守,②公外无救援而粮谷殆尽,此危急之时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鸟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注】公,指曹操;袁氏,指袁绍。

10.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关?”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三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哪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A. 入见威王B. 群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

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山而居 (《愚公移山》)

C. 皆美于徐公C. 门庭若

扶苏数谏故 (《陈涉世家》) 百里奚举于(《<孟子>二章》)

7.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是哪一句?(2分)( )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

B.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

C.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

D.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8.“王之蔽甚矣”,齐王的“蔽”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同答。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邹总是如何讽谏齐王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D

7B

8、身边的人阿谀奉承,齐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9、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

而是以“妻、妾、客美我”的生活现象进行

类比说理以委婉进谏,终于说服齐威王广开

言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8题。
  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贾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①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鸿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鸡乃食。 【注】①绐:哄骗。
  6.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为人言 为:说
  B.晋人贾于吴者 贾:做买卖
  C.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日:每天
  D.公必欲市我他所 市:卖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文中画线句“愿以十金易焉”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 必以分人
  8.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氏有一只鸠鸟非常聪明,每当它看到僮仆婢女中有私自拿东西或采摘花朵的情况,就一定报告它的主人。
  B.当这只鸠鸟察觉有个晋国商人想用十金换它时,它用“我将不吃东西”来表达不忍离开主人的坚决态度。
  C.主人哄骗鸠鸟说:“我有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了以后我马上就带你回家。”
  D.由于鸠鸟始终不吃东西,那个晋国人同情怜悯它对主人忠贞不二的气节,于是捐助了十分之二的黄金,并把鸠鸟还给了李氏。回到李氏家后,鸡鸟才吃东西。

6、C

7、B

8、D


  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麤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麤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
  6.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亦愿之(代妾衣帛、马食粟)B.然吾观国人(这样)
  C.吾是以不敢(因此)D.使为上大夫(成为,当)
  7.“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
  A.别人恐怕会认为你儿子喜欢这样做,并且不愿为国增光吧!
  B.别人大概认为你喜欢这样做,将不会为国增光吧!
  C.别人恐怕会认为你儿子吝啬,并且不愿为国增光吧!
  D.别人大概会认为你吝啬,并且不能为国增光吧!
  8.下列对季文子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季文子先后辅佐了两名国君,地位很高,但是他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饲料。
  B.季文子关心国人,能与低层民众同甘共苦。
  C.季文子认为应该凭高尚的德行为国增光。
  D.季文子认为能够改正错误的人是可以重用的。

6、B  7、D  8、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

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

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

【注释】①牧圉:到牧场中放牧。 ②艺:种植。

(选自《资治通鉴·后梁记》)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礼而用之 ⑵当复契丹耳 ⑶者何往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遣参军韩延徽求援契丹 惧其不已也,告之

B.立市里,处汉人 此独跛之故,父子相保

C.德明问所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D.闻其至,大喜,如天而下 是指物作诗立就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原句: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25.韩延徽在契丹国被重用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答出两点。(2分)

22.⑴应当   ⑵到   ⑶原先,从前

评分标准:共3分,每小题1分。

23. B (前一个“以”,用来;后一个“以”,因为。 A项的“于”均解释为“向”;C项的“之”均解释为“到、往”;D项的“自”均解释为“从”。)

评分标准:共2分。

24.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就让他在郊外放马。

评分标准:共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25.①述律后的知人(举荐);②契丹主的善任;③延徽的贤能。

评分标准:2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意对即可。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6.对下面语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B.或酒而招之 置:买 .

C.堵萧然 环:周围

D.常著文章自 娱:娱乐、消遣

1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亦不详姓字 门人弟子填

B.此自终 醒能述为文者

C.无怀氏民欤 何陋

D.不戚戚贫贱 欲报之陛下

1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文末称“五柳先生”为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有对其称赞之意。

B.文章塑造了一位桀骜不驯的隐士形象。

C.文章里说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带有作者自我反省的意味。

D.文章写了“五柳先生”名号的来历,意在说明这篇文章是自传。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2分)

译文: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分)

译文:

16.B

17.C 

18.A  

19.①(他)一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4分)

(1)由是先主遂亮 ( )

(2)遂用猖獗(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

(4)遂许先帝以驱驰(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甲文中“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的原因是诸葛亮

(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15、甲文中先主“凡三往,乃见”以及他向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表明先主是怎样一个人?(2分)

16、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妇孺皆知,请分别写出其中的两个故事。(2分)

12、(1)拜访(2)失败 (3)身份低位,见识短浅 (4)奔走效劳

13、略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5、雄心勃勃,志向远大;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16、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 、过五关斩六将、长坂坡救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