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茍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茍富贵,无相忘 ( ) (2)会天大雨,道不通。( )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4)大楚兴,陈胜王。 ( )
11.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度已失期 ②关山度若飞
B.①等死,死国可乎 ②且与欲常马等不可得
C.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珠可历历数也
12.翻译句子(4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3. 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了那些舆论准备工作?请简要概括。你怎么评价这些准备?(4分)
10.(1) 假如、如果 (2)恰逢、正赶上 (3)通“倡”,首发 (4) 称王(4分)
11.B(3分)
12.①如今逃跑(抓回来)是死,起来__也是死,同样是死,倒不如为国事而死,怎么样?② 第二天,大家到处议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以目示意看着陈胜。(4分)
13.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2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陈胜吴广利用大家的迷信树立自己的威信。这表现了他们杰出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 2分)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日:“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人皆吊之”的原因,第一次是因为 ,第二次是因为
。“人皆贺之”是因为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 )
②人皆吊之( )
3、翻译句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③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4、用“福事”“祸事”分类概括归纳文中所写之事。(用原文回答)
福事: ; 。
祸事: : 。
5这个故事通过塞翁 、 、 、
四件事,说明了祸福相依、 这一道理。
6、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1、其“马无故亡而入胡”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①逃跑 ②安慰
3、 ①这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福事呢? ②青壮年拿起武器作战。 ③唯独他儿子腿脚有毛病,父子才得以保全性命。
4、福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祸事:马无故亡而人胡;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5、失马 得马 其子折其脾 保命 坏事能变好事
6、不要孤立地看待得失,坏事和好事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月:“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天雨墙坏( )
②暮而果大亡其财( )
③其家甚智其子( )
2、写出这则语言的寓意。
3、富人丢失财物的原因是什么?
4、说说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1、①下雨 ②丢失 ③认为……聪明
2、办事情,考虑问题切忌主观臆断,应该实事求是,否则就会歪曲真相,把事情弄糟。
3、因为富人亲其子而疏其邻。 4、虚心接受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1、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2、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答:
3、陈元方认为友人的“不对”表现在哪几个地方?用原文回答。
答:
4、友人“下车引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
5、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1、①才 ②丢下、舍弃 2、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3、“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像今天说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两个方面:(1)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听了陈元方的话感到惭愧。 13、这则先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应该守信用,说到做到。
《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内王凝之妻也。
1、写出“咏雪”一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
2、为什么一开始不出考题,只是“讲论文义”?
3、雪景有什么变化?哪句能看出雪景的变化?
4、本问以“咏雪”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5、本文体现了怎样的家庭气氛?哪些词语表现出这一气氛?
6、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所说的“儿女”有什么不同?
7、请写出古诗中用比喻形容雪花的诗句(连续的两句)。
1、冬日雪天 谢安家里 谢安及家人
2、因为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时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
3、由小变大
4、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5、愉快、轻松、融洽的气氛;“内集”、“欣然”、“大笑”。
6、本文中“儿女”指子侄辈,将家中的年轻一代。今天所说的“儿女”则专指子女。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夸父逐日( )
(2)夸父与日逐走( )
(3)未至,道渴而死( )
2、在括号里补出句中省略的部分。
(1)( )饮于河、渭。
(2)弃其杖,( )化为邓林。
(3)未至( ),道渴而死。
3、翻译下列句子。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文:
4、“夸父与日逐走”,他胜利了吗?为什么?
1、(1)追赶 (2)跑 (3)在道路上
2、(1)夸父 (2)杖 (3)大泽
3、 河和渭河的水不够,夸父又赶到北边的大泽去饮水。
4、胜利了。他进入了太阳,他死后,手杖还化作桃林,造福人类。(此题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其夫呓语。( ) (2)夫齁声起( )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4)曳屋许许声( )
2、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不知木兰是女郎
B.、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C.、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儿含乳啼声
D.、不能名其一处也。 举世闻名
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众宾团坐。B.、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翻译下列句子。
(1)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译文:
(2)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译文:
5、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的是什么?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6、“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突出了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1)yì(2)hōu(3)jiàn(4)hǔ 2、 B 3、C
4、(1)不一会儿,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儿子睡觉的声音也渐渐的停止了。
(2)忽然有一个人大叫:“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叫,接着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叫。
5、写听众的反映。衬托口技表演的精妙。
6、突出了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表演的精妙。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做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饿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能名其一处也 卷卷有爷名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立有间
C.、几欲先走 双兔傍地走
D.、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2、选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_____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于_____描写。宾客们“几欲先走”的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___________ 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请根据上面的文段内容填写对联。
上联:千种声响惊宾客。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C 2、正面 侧面 技艺的高超
3、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出现的
4、一张巧嘴乱真假
《口技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几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名: (2)股:
(3)走: (4)奋:
2、.用“/”画出下面句子朗读节奏。
于 是 宾 客 无 不 变 色 离 席
3、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4、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1、(1)说出 (2)大腿 (3)逃跑 (4)扬起、举起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C
4、不能,因为写宾客的反映是侧面描写,可以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若删去,则无此效果。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掌管事务),不可不学。
B.、孤岂欲卿治(治理)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
D.、及鲁肃过(到)寻阳。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
②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答:
1、B. 2、①你说事务繁忙,可谁比得上我呢。 ②于是鲁肃拜别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离开。 3、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