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之论法
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③,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注释:①廷尉:封建时代掌管司法的官。②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③当:判决责罚。以下“当”与此义同。
13、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2分) ( )
A.属之廷尉 (同“嘱”嘱托) B.拜释之为廷尉 (拜见)
C.廷尉当是也 (对的,正确的) 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竟然)
14、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
A.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 将军宜枉驾顾之。 D.故时有物外之趣。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答:
16、阅读全文后,你觉得张释之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
[bffb789f465591c0.gif]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①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②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③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④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注释:①邑:封邑。②揕:刺。③见陵之愧:愧见祖宗的耻辱。④偏袒搤捥: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
9、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乃遂私见樊於期 ( ) (2)顾计不知所出耳( )
(3)偏袒搤捥而进( ) (4)函封之 ( )
10、下列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樊於期偏袒搤捥而进曰 而吾以捕蛇独存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其真不知马也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寡助之至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12、你怎么看待樊於期的行为?(2分)
[d4c7abda38121ba3.gif]
塞翁失马(14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8、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皆吊之 ( )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
③堕而折其髀 ( ) ④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 )
1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20、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2分)
A.马无故亡而入胡 故又名“鬼市”云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C.人不知而不愠 马无故亡而入胡
D.此独以跛之故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
21、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2分)
22、这个故事后来演变出一个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请另外再写出一个与这则寓言故事寓意相近的两个成语或格言警句。(2分)
18、(1)安慰 (2)带领(3)大腿 (4)经过
19、(1)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好事呢? 或: 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2)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年轻力壮的人拿起弓箭参加战斗。
20、 B
21、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好坏、祸福是共存的,同时好坏、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2、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因祸得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亡羊补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祸福相倚。(成语、俗语或名言警句均可)(答出两个即可)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①环堵萧然( ) ②短褐穿结( )
|
⑤兹若人之俦乎(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1.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 ,达到了 的程度;二是 ,达到了_____ ___的程度。(用原文回答)(4分)
12.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3分)
9. 清寂 有破洞 安然自若的样子 就 此
10. 喜爱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要旨)。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11. 好读书 _欣然忘食 性嗜酒 期在必醉
12. 陶渊明的“不慕荣利”,宁愿淡泊自处,甘于贫穷,表明了他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现了他对__现实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就这一点来说,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但是他这样不问世事的隐居态度,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尤其是想回到过去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里去,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在当今社会,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阅读下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6分)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 (2)蚌合而拑其喙 ▲
(3)今日不雨 ▲ (4)乃止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以弊大众B.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其喙有钳《以虫治虫》
C. 蚌合而拑其喙 D. 故愿王熟计之也
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 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1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14.这则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 ▲_ , ▲_ 。文中苏代借用故事劝说赵惠文王有什么好处?(3分)
▲_
▲_
11、(4分)正;(鸟的)嘴;下雨;停止
12、(3分)B
13、(2分)(1)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它们俩一起捕抓住了。
(2分)(2)除非(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除非(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分)(3)心中想的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上百的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4、(3分)(1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分)形象生动,让赵惠王能够清楚地明白当前的形势和自己国家所处的境地,从而比较容易接受苏代的劝谏,放弃攻打燕国。
【译文】
赵国准备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对赵惠文王说:“我今天来,经过易水,河蚌正出来晒太阳,但是鹬鸟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又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死了。”河蚌也对鹬鸟说:“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他们两个一并抓了去。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致使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赵惠文王说:“好!”于是停止出兵进攻燕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唐太宗五事治天下
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①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②,无代无之,朕践阼③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注】①率意:任意。②显戮:公开杀戮。③践阼(zuò):登上王位。
④黜责:贬谪责罚。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朕未尝黜责一人 ( ▲ ) ⑵自不谕其故 ( ▲ )
⑶不肖者则怜之 ( ▲ ) ⑷自古皆贵中华( ▲ )
11.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正直之士比肩于朝 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B.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C.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记》)
D.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 虽乘奔御风(《三峡》)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2分)
▲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分)
▲
⑶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2分)
▲
13.结合全文,说说李世民是一位怎样的人。(3分)
▲
▲
10.(4分)⑴曾经 ⑵原因 ⑶爱怜 ⑷以……为贵
11.(3分)A
12.(6分)
⑴这五条,是我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重点:“所以”, ……的原因,1分;译成判断句1分)
⑵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像奔驰的骏马。(重点:“甚”“奔”各1分)
⑶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重点:“得”, 领会,1分;“寓”,寄托,1分)
13.(3分)李世民是一位从谏如流、礼贤下士、心胸宽广的人。(一点1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唐太宗到翠微殿,问侍臣:“自古以来的帝王,虽平定中原华夏,但不能使西北方少数民族臣服。我才能不超过古代帝王,而成绩比他们大,不知什么原故。请你们坦率地说。”群臣都说:“陛下功德像天地一样广大,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唐太宗说:“不能这么讲。我之所以有如此功劳,只是由于做到五条罢了:一是自古帝王多忌妒胜过自己的人,我见别人优点,把它当作自己的优点对待,好像自己优点一样。二是每人的行为能力,不能十全十美,我抛弃他的短处,取用他的长处。三是一般的君主,看到好的,恨不得把他抱在怀中;看到不好的,恨不得把他推到深渊之中。而我见贤才,则尊敬他;见表现不好的人,则从爱护的角度教育他。使贤与不贤的人都各得其所。四是君主多半不喜别人当面批评,对直言者暗中加害或公开杀戮,没有哪个朝代不这样。而我即位以来,直言的人在朝中到处都是,我不曾贬谪责罚一个人。五是传统以汉族为贵,歧视少数民族,而我独一视同仁加以爱护,所以少数民族依靠我,像依靠父母一样。以上五条,是我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9.这两篇短文共同的主旨是什么?(2分)
20.概述甲文的主要内容。(3分)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 元方入门不顾( )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 ) 去后乃至( )
22.将下列句子译文现代汉语。(5分)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9.告诉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诚信。(2分)
20.讲了陈太丘七岁儿子陈元方的故事。陈太丘在久等友人不到的情况下先行一步,友人来后怒骂陈太丘;其子陈元方据理反驳,令其自惭。(3分,言之有理即可。)
21.约定 回头看 的 才(2分,各0.5分。)
22.既然已经接纳了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块走,却丢 下我走了。(5分,每个分句1分,重点落实“既、纳、 宁可、以、弃、哉期、委、去”等词语,否则酌情扣分。)
异日者①,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③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魏王引弓虚发④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⑤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⑥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⑦也。”
【注释】①异日者:昔日,从前。②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③京台:高台。④虚发:虚拉弓弦,不放箭。 ⑤孽:伤病。 ⑥故疮:旧伤。⑦陨:坠落。
1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3分)
(1)更羸谓魏王曰( )
(2)臣为魏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3)有间,雁从东方来 ( )
2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先生何以知之?
(2)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
21、根据你的积累,由这则寓言故事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 _(4分)
19、(1)对…说 (告诉) (2)使…落下 (射下来) (3)过了一会儿
20、(1)先生,你是凭什么知道这种情况的? (2)飞得缓慢,是旧伤疼痛;叫声悲凄,是离群已久。 (意对即可)
21、惊弓之鸟 示例一: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示例二:如果失败了,应尽快摆脱余悸,找出对策,以避免再次受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2~36题。(6分)
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①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②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王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③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 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后汉书·班超传》)
①徐令:徐县县令。②执:操持,做。③研:通“砚”。
3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分)
①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学习)
②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广泛搜寻)
③尝辍业投笔叹曰(停止)
④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罢官)
⑤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报酬)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①③⑤D.③④⑤
3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与“不耻劳辱”中的“耻”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居家常执勤苦。
C.外连横而斗诸候。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两项是( )( )(1分)
A.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
B.卿弟安在
C.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D.立功异域
E.豫州今欲何至
35.“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 ( )(1分)
A.家境贫寒,班超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B.家境贫寒,班超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C.家境贫寒,班固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D.家境贫寒,班固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36.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分)
(1)班超、班彪、班固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超在为人、品行方面有哪三点比较突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C 33.A 34.B E 35.B
36.(1)班彪与班固、班超是父子关系,班固与班超是兄弟关系。(2)胸有大志;孝顺父母,在家常做辛苦劳累之事,而且不认为是羞耻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4题。(10分)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②以赈③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①阿:指阿县。②廪:粮仓。③赈:救济。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追者反曰 反( )
(2)库无兵,仓无粟 兵( )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线标出来。(2分)
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3.从全文看,“阿县大治”是因为子奇采取了哪些得力的措施?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4.阿县“败魏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答:
1.(2分)①通“返”,返回;②兵器,武器 (1个1分)
2.(2分)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错、漏、多一处扣0.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3.(3分)把兵库里的武器锻制成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民。
4.(3分)子奇关心人民、重视生产,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因此轻而易举的打败魏国。
附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他。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和他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达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用自己家的兵器迎战,打败了魏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