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今之庸医妄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①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②饧:读táng,同“糖”。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明名医戴原礼至京 (2)一医家术甚高

(3)而告之曰 (4)偶一求药者既

10.翻译句子。(2分)

原礼心异之,问其故。

11.谈谈文中“医家”是怎样一个人?(2分)

9.(4分)(1)曾经   (2)听说   (3)跑着去、跑来(有“跑”的意思即可) (4)离开

10.(2分)原礼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原因。(把握重点词“异”“故”的意思)

11.(2分)是一位好心(不失一定医德)的人,(1分)但又是一位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贻笑大方、不识字)的人。(1分)

【参考翻译】

明代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总是非常见效,(于是)亲自前往观看。来名医家求要的人很多,名医都来不及应酬。偶然间看到一个求得药的人已经离开了,那个医生跑出来告诉他说:临煎药时(要往里面)加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便问他原因,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他竟然不知道古方是“饧”,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平庸的医生每每妄称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21.手帕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不能前时之闻 (2)之天也

(3)于材人远矣 (4)为众人而已耶

7.翻译句子。(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8.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6.(4分)(1)相当     (2)承受     (3)胜过,超过      (4)能够

7. (2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那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8.(2分)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意对即可)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孔子家语》

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扎,束。③镞:箭头。

23、填空(2分)。

孔子,名 ,字 ,我国杰出的 家、 家。

24、下列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括而之B.、而厉之

C.、稍稍宾客其父D.、人受谏则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分)

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26、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谈话令人信服,请就其中的谈话技巧加以简要分析。(1分)

22、丘,仲尼,教育家、思想家。(2分)     23、D(2分)

24、赶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离矫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接受批评意见就会变得圣明,经过学习训练并注重向人求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1分)

25、略(1分)

(甲)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史记·陈涉世家》

(乙)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史记·项羽本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上使外将 持短接战

B.扶苏以数谏若非吾人乎

C.项王身亦十余创 将军身坚执锐

D.今诚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汉军至,无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12.同样面对死亡的威胁,陈涉与项羽分别作出了怎样的选择?(2分)

13.从甲乙两文所叙述的事件中,可以看出陈涉和项羽各是怎样的人?(2分)

10.答案:D

  评分:选对得2分。

11.答案:①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关键词:亡、等、“死国”的“死”)  ②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关键词:怜、王)

评分:关键词翻译准确,句子通畅即可。每小题1分,共2分。

12.答案:陈胜:发动起义   项羽:自刎而死

    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陈胜:能洞察时局,富有谋略;项羽:蔑视死亡,淳朴真挚,重情重义。

    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小信未孚,神弗也 福 ②可一战 以

③使者不说 ④民亦无耶 恙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13.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这种思想?(2分)

10.答案:①赐福,保佑。 ②凭。 ③通“悦”,高兴。 ④病。

  评分:每两小题1分,共2分。

11.答案:不是这样的(你说的不对),假如没有好的年成,靠什么来养育人民呢?  

    评分:共 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人物对话从正面刻画人物,同时运用了侧面烘托。甲文通过乡人的劝阻、鲁庄公的“鄙”烘托曹刿的爱国热情及深谋远虑;乙文通过齐国使者的错误思想对比烘托出赵威后的远见卓识。

   评分:写法1分,分析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思想:以民为本(民本)。

体现:①忠于职守,尽职尽责;② 关心百姓疾苦。

   评分:思想、体现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甲)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墨子·公输》

(乙)墨子有巨子腹暾,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暾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弗诛,腹暾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巨子:墨家中有成就的人称为“巨子”。② 腹暾:人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吾固不杀人 义: ②不可谓知类 知类:

③先生以此听寡人也 之: ④不惠王 许: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12.面对不同的对象,公输盘与腹暾各自采用了怎样的说话方式?(2分)

13.墨子与腹暾都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大义”的内涵,请简要概括两文中“大义”的不同体现。(2分)

10.答案:①善良坚守道义。 ②明白事理。 ③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④答应。

  评分:每两小题1分,共2分。

11.答案:忍痛(杀掉)所偏爱的人来推行大义,腹暾可说是大公无私的人了。(关键词:“私”、“公”)

   评分:关键词翻译准确,句子通畅即可。共2分。

12.答案:甲文中墨子采用迂回战术,先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的话,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一连串的责问指出“义”的虚假性,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乙文中腹暾则是直言不讳,义正辞严,引用墨家之法,直接表明自己坚定的态度。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 答案:甲文:墨子智斗公输盘,迫使他放弃攻宋的计划;乙文:腹暾大义灭亲,杀掉违法的儿子,维护了法令的尊严。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 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 ② 禽:通“擒”,抓获 ③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④十千:指十贯铜钱。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 汝寡悔 (2) 问其所 ____ ▲_____________

18.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复呼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物外趣B.、忽啼求C.、仲永通悟D.、大兄何见事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20.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1分)

17.(2 分)(1):平时,一向   (2):想要的

18.(2分)(B )

19.(2 分)译: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

20. (1分)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言之有理即可)

《伤仲永》(节选)(7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3分)

耕( ▲ ) 自是指物作诗立( ▲ )泯然众人矣( ▲ )

15.翻译下面句子。(2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6. 假如没有“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的情况,仲永是否就一定能成才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要说明理由)(2分)

14.(3分)(属于)     ( 完成 )    泯然(消失或完全消失)

15.(2分)父亲认为这样做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到处拜访乡人,不让他(继续)学习。                                                                                

16.(2分)言之成理即可,抓住“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来阐述。如一个人不管天生多么聪明,不学习,也会退化;学习是使人变得聪明、增长才智的唯一途径。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i):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3分)

①晋侯赏从者(  ▲ ) ②能如乎(  ▲ ) ③以吾过(  ▲ )

20.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21.细读选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19.(3分)①亡:逃亡  ②是:这样   ③志:铭记

20.(2分)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

21.(2分)介之推是一个有功不言,不重功名利禄的人。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①朕少弓矢 ②非良材 ③朕始悟者辨之未精也

2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22.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2分)

20.(3分)喜爱、爱好    全、都    从前

21.(2分)朕凭弓箭平定天下, 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

22.(2分)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