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妙极;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⑴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
⑵日月广明之道(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3.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4.联系本文和《孙权劝学》,说说你读了吕蒙的故事之后有什么体会。(3分)
附加题 10分
1 2分 ⑴ 刚才 ⑵道理
2 3分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文章(《易经》)。
3 2分 ⑴ 博览群书 ⑵梦中诵书
4 3分 参考示例: 一个人才略的增长离不开勤奋好学,乃至好学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程度。(能言之成理即可)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蒙乃始就学
B.并自为其名 / 不能名其一处也
C.未尝识书具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8.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父亲拉着仲永去求“利”的时候,也把仲永拉进了“众人”的行列。
B.文中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的是
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C.本文先叙仲永之奇特,后写仲永之退化,先详后略,先抑后扬,对比鲜
明。
D.本文通过写仲永由神童变为“众人”的过程,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
性。
6 3分 C
7 3分 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请他父亲去做
客),有人还花钱请求仲永题诗。(“奇”1分,“宾客”1分,语意连贯1分)
8 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各1分)
9 3分 C (应为先扬后抑)
阅读《祖逖》,完成第12—14题。
①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②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③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诚:
(2)睿素无北伐之志 素: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翻译:
(2)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翻译:
14.获许北伐后,祖逖主要做了哪些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12.( 2分,每空1分)答案:(1)如果 (假如) (2) 向来 (平素)
13.( 4分,每空2分)答案:
(1)夜半听到鸡叫,他踢醒刘琨。
(2)全国各地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
14. (3分,每点1分)答案示例:
率领自己的__渡江驻扎淮阴,铸造兵器,招募士兵。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駿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善:擅长。
B.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丢失。
C.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D.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独以跛之故
A.何以也 B.是以谓之“文”也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以告富者
10. 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B.在获得意外之财的时候,需保持冷静,也许它会成为灾祸的根源。
C.在遭遇祸患的时候,不必过分紧张,坏事总会向好事转化。
D.我们要善于用冷静的头脑,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福与祸。
8、B(应为“逃跑” 。)
9、C(例句为介词,C是动词。)
10、C(表述过于绝对,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好事转化。)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予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齐之习辞者也 习:熟悉
B.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拜见
C.齐人固善盗乎 固:本来
D.所以然者何 所以:……的原因
9.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橘生淮南则为橘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B.孰为汝多知乎
C.为其来也D.何为者也
10.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真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宴会中,楚王依计污蔑齐人善盗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傲慢无理。
B.被晏子反驳后,楚王的自嘲,说明他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C.晏子在楚王面前表现得不卑不亢,机智地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
D.晏子思维敏捷,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还击了楚王的无理刁难。
8.B 9.A 10.B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战于泓②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③曰:“请迨④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⑤,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
【注】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③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④迨:趁着。⑤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望其旗靡 靡:
(3)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 期:
(4)然后襄公鼓之 鼓: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19.甲文中作为长勺之战的指挥者,鲁庄公有哪些可贵之处?(2分)
20.你认为甲文中鲁国获胜、乙文中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17.(1)战胜;攻下 (2)倒下 (3)约定 (4)击鼓(进军)
(每空1分,共4分 )
18.(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大意对即可,每题2分,共4分)
19.鲁庄公知人善任(善于听取意见);能够虚心求教。(分号前后各1分,共2分)
20.鲁国获胜的原因是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正确意见,抓住了有利的战机;宋师失败的原因是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住有利的战机。(分号前后各1分,共2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未尝识书具 (曾经) 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团结)
C. 蒙辞以军中多务 (告辞) D.但当涉猎 (只是)
2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1)余 闻 之 也 久
(2)蒙 辞 以 军 中 多 务
2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抄在下面,并翻译这句话。(3分)
句子:
翻译:
23.出自乙文的两个成语分别是 、 。(2分)
2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闻”,第二段先“见”后“闻”,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有所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
B.甲文中的“书具”是指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乙文 “治经”中的“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儒家经典。
C.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D.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25.这两篇文章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分)
20.C
21. (1)余闻之也/ 久 (2)蒙/ 辞以军中多务
2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3.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刮目相看)
24.D
25.参考答案: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14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王之蔽甚矣 /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卿言多务,孰若孤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D.皆朝于齐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8、这篇文章通过叙述齐人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强调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好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一个人要不断进步,必须有□□□□。(用4字词填空)(4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体现了小妾急于回答,战战兢兢的心理。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侧面说明了邹忌进谏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C.齐威王不仅善于纳谏,而且雷厉风行,是一位明君。
D.邹忌善于劝谏齐威王,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6、(3分)B
7、(4分)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赏赐。
8、(4分,各2分)广开言路(善于纳谏、知过能改) 自知之明(自省之心)
9、(3分)D
__烈①陷汝州。杞②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李勉③以为失一元老,贻朝廷羞,密表固留。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
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④余千拔刃争进,诸侯⑤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真卿不从。乃诈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数辈继请,德宗不报。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曰:“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希烈大惭。时朱滔、王武俊等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公欲建大号⑥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真卿叱曰:“吾年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诸贼失色。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
【注释】①__烈:唐朝将领。唐德宗年间反叛朝廷。②杞:指宰相卢杞。他怨恨颜真卿正直,故意建议皇帝派颜真卿去招降。③李勉:唐代名臣。④养子:__烈与部下以父子相称。⑤诸侯:此指将领。⑥建大号:即称帝。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表固留固:顽固
B.但戒严奉家庙戒:通“诫”,告诫
C.希烈遣李元平说之说:劝说
D.求宰相孰先太师者孰:谁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希烈以身捍
A.臣以王吏之攻宋B.以伤先帝之明
C.三军以利用也D.无从致书以观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概栝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杞向皇帝上奏,认为颜真卿为各地官员所信任,如果派他去说明,可以不出兵而平定叛乱。
B.颜真卿明知去__烈处传达圣旨,生还希望渺茫,但他认为君命不能违,所以没有推脱,而是义无反顾,勇于赴死。
C.__烈逼迫颜真卿上疏为自己求情,颜真卿不答应,于是__烈让颜真卿的侄子和颜真卿手下的官吏连续向朝廷请求。
D.颜真卿入叛贼营后,__烈大聚同党,并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__烈。
8、A
9、
10、C
邹与鲁閧①。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②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③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閧,即哄斗,交战。②仓廪lǐn:粮仓。③反:报复。
11.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则不可胜诛( ) (2)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 )
(3)散而之四方( ) (4)君无尤焉 ( )
1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有司莫以告”中的“以”,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幽阴深邃奇 B.可以为师也 C.太医以王命聚之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3.翻译句子。(6分)
(1)而民莫之死也。
(2)如之何则可也?
(3)苛政猛于虎也。
14.通过上文穆公与孟子的对话,你读出了他们施政思想的根本不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11.(1)尽、完 (2)痛恨 (3)去、到、往 (4)怨恨、怪罪(各1分)
12.D(2分)
13.(1)但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评分标准:为……而死,倒装句式,各1分)。
(2)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
评分标准:疑问语气,2分。
(3)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残啊。
评分标准:“苛政”、“于”,各1分。
1. 穆公:施行苛政,以暴力压制百姓;孟子:实行仁政,关心爱护百姓。
评分标准:穆公分析1分,孟子分析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