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12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对下面句子中多义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孤岂欲卿治经博士邪(动词,成为,做)

自以大有所益(与“以”组成“认为”之意)

B.、 蒙辞军中多务(介词,用)

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认为)

C.、 往事耳(动词,了解)

大兄何事之晚乎(动词,认清)

D.、 蒙乃始学 (从事)

自是指物作诗立(完成)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8、本文通过鲁肃的赞叹“□ □ □ □ □,□ □ □ □ □ □”及“□ □ □ □” 从侧面烘托吕蒙因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也表明鲁肃的敬才、爱才。(2分)

9、选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文章按时间顺序,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B.、本文极简略且剪裁精当,以精炼的文笔突出人物的风采。

C.、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于二人的风趣的一问一答,表现孙权的善劝。

D.、本文写事情的结果,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吕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9点拨: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1—4题。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释】①阿:指阿县。②廪:粮仓。③赈:救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追者 (2) 库无,仓无粟

2、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请你用“/”在相应的位置将其标示出来。(3分)

子 奇 至 阿 铸 库 兵 以 作 耕 器 出 仓廪 以 赈 贫 穷 阿 县 大 治。

3、子奇在阿县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而使阿县得以“大治”?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4、根据上文,指出阿县之所以能“败魏师”的根本原因。(2分)

附加题 1、(2分)(1)通“返”返回    (2)兵器、武器 

2、(3分)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3、(3分)子奇在阿县,重视发挥阿县长者的智慧;把兵库里的武器锻制成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民(各1分)

4、(2分)子奇以民为重,关心百姓,重视生产,从而得到百姓的支持与拥护,这是阿县之所以能“败魏师”的根本原因。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伤仲永》)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父焉( )②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往事耳( )④鲁肃过寻阳(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0.两篇文章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11.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一个。(2分)

成语: 人物典故:

8.(4分)①:对……感到惊奇  ②:通“攀”,牵,引③:了解④:到了……的时候

9.(4分)(1)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10.(2分)示例: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11.(2分)废寝忘食、一丝不苟          匡衡凿壁偷光;祖逖闻鸡起舞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为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4分)

(1)当掌事( )A.、当权B.、当官C.、糊涂

(2)若孤( )A.、通“熟”,熟悉B.、谁C.、什么

(3)鲁肃过浔阳( )A.、到达B.、及时C.、到了

(4)卿今者才略( )A.、才干和谋略B.、人才C.、谋略

10、翻译句子(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蒙辞以军中多务。 

11、文中孙权的哪些主__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仿效?(至少答两点)(4分)

9、(1)A (2)B (3)C (4)A

10、(1)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数日后,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

(2)吕蒙拿军中事物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11、广泛涉猎书籍,增长见识,积极利用时间学习。教导别人有耐心。(答对两点即可)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

奉山居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五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杏子盛,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往取一器杏去。’

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斛。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为人治病: (2)以赈救贫乏: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往取一器杏去。’

3.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董奉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分)

答:

4.本文赞美了董奉什么精神?(3分)

答:

附加题

1.每天   不久,立刻(2分)

2.有想要买杏的,不需要打招呼和交钱,只要把一器谷放到仓里,就自己去拿一器杏离开(就行了)。(“报奉”“置”“即”“去” 每词0.5分,语句通顺1分,3分)

3.(1)治愈病人以种杏为酬。(2)货杏得谷赈救贫乏之人。(2分)

4.医德高尚,扶贫济困,处处利人。(3分)

【参考译文】:董奉字君异,候官县人。董奉住在山里不种田,天天给人治病也不取分文。得重病经他治好的,就让患者栽五棵杏树,病轻的治好后栽一棵,这样过了几年,总计栽了十万多棵树,成了繁茂的杏林。他就让山中的鸟兽都在杏林中嬉戏,树下不生杂草,像是专门把草锄尽了一样。杏子熟后,他就在杏林里用草盖了一间仓房,并告诉当时的人们:“有想要买杏的,不需要打招呼和交钱,只要把一器谷放到仓里,就自己去拿一器杏离开(就行了)。”董奉每年把卖杏得来的谷,立刻用来救济了贫困的人和在外赶路缺少路费的人,一年能散发出去两万多斛粮食。

附加题: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 天下无冤。( )

2.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3.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2分)

§         附加题

§         1.愤恨、案件。

§         2.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         3.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坚持要兑现守信用。戴胄认为应该流放。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         4.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v      译文:

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个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痛恨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妙极;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

⑵日月广明之(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3.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4.联系本文和《孙权劝学》,说说你读了吕蒙的故事之后有什么体会。(3分)

附加题  10分

1   2分   ⑴ 刚才    ⑵道理

2   3分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文章(《易经》)。

3   2分   ⑴ 博览群书    ⑵梦中诵书

4   3分   参考示例: 一个人才略的增长离不开勤奋好学,乃至好学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程度。(能言之成理即可)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是指物作诗立 / 蒙乃始

B.并自为其 / 不能其一处也

C.未识书具 / 予求古仁人之心

D.余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8.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父亲拉着仲永去求“利”的时候,也把仲永拉进了“众人”的行列。

B.文中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的是

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C.本文先叙仲永之奇特,后写仲永之退化,先详后略,先抑后扬,对比鲜

明。

D.本文通过写仲永由神童变为“众人”的过程,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

性。

6    3分     C

7    3分  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请他父亲去做

       客),有人还花钱请求仲永题诗。(“奇”1分,“宾客”1分,语意连贯1分)

8     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各1分)

9     3分     C (应为先扬后抑)

阅读《祖逖》,完成第12—14题。

①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②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③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大王能命将出师 诚:

(2)睿无北伐之志 素: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翻译:

(2)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翻译:

14.获许北伐后,祖逖主要做了哪些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12.( 2分,每空1分)答案:(1)如果 (假如)  (2) 向来 (平素)

  13.( 4分,每空2分)答案:

(1)夜半听到鸡叫,他踢醒刘琨。

(2)全国各地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

  14. (3分,每点1分)答案示例: 

 率领自己的__渡江驻扎淮阴,铸造兵器,招募士兵。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駿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塞上之人有术者 善:擅长。

B.马无故而入胡 亡:丢失。

C.其马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D.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独跛之故

A.何也 B.是谓之“文”也

C.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D.告富者

10. 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B.在获得意外之财的时候,需保持冷静,也许它会成为灾祸的根源。

C.在遭遇祸患的时候,不必过分紧张,坏事总会向好事转化。

D.我们要善于用冷静的头脑,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福与祸。

8、B(应为“逃跑” 。)

9、C(例句为介词,C是动词。)

10、C(表述过于绝对,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好事转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