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乙】雍正初,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①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惟掉尾长鸣。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曰:“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②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yù):卖。 ②牟牟:通“哞哞”,牛叫声。
15.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张元怪之 ②速延医治之
③牛逸,至其父墓前 ④引之使出
16.下列各句中的“为”词性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始悟为山市B.唐人尚未盛为之
C.叔父为蛇所啮D.为宫室、器皿、人物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
18.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你的感悟。(2分)
[3a7f41de66e7eed6.jpg]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二)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8、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4分)
期在必醉 : 无从致书以观 :
俟其欣悦 : 每有会意 :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0、两个文段的主人公在兴趣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上,不同之处是什么?(3分)
相同兴趣是:
不同之处是:读书的方式:
读书的目的:
11、文段二作者对“乡之先达”持怎样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4分)
态度:
评价:
8、期:期望; 致:得到; 俟:等待; 会意:对书中的旨意有所领会;
9、(1) (2)
10、相同兴趣:都非常喜欢读书。不同:前者读书“不求甚解”,求“会意”,目的是“自娱”;后者借书、抄书、求师,目的是“观群书”,求上进。
11、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贾岛)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
【注】①蹇:跛驴,②张盖:打伞,③横截:横穿,天衡:京都的大陆。④素:拘囚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方思属联()(2)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
13.对文中翻译句子画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伸出手作出一副仔细琢磨的样子,旁边的人看到都很惊讶。
B.他伸出手作出推门和敲门的样子,旁边的人看到都很惊讶。
C.他伸出手作出一副仔细琢磨的样子,看到旁边有人时很惊讶。
D.他伸出手作出推门和敲门的样子,看到旁边有人时很惊讶。
14."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结合"韩驻久之,曰:'敲字佳'"一句中具体的描写分析韩退之的人物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1)正,正在(2分)(2)趁(2分)
13.B(3分)
14.(1)为琢磨诗文被关一晚,足见贾岛对治学的专注与痴迷。
(2)与后文韩愈对贾岛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表现出韩愈的宽容、惜才(答到任意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第2点答到对比即可)
15."驻久"反映韩愈思考、琢磨了很长时间,"敲字佳"是他反复斟酌后得出的结论,可见他与贾岛一样,对于学问肯钻研又痴迷。(大意接近即可,结合关键词1分,结论1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9.《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通史__________。(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涉少时与佣者的一番对话表现出他不甘久居人下,以"鸿鹄"自许的心态。
B.吴广善于利用士卒对他的爱戴之情,又选择以将慰酒醉作为起事的时机,足见他的头脑过人
C.陈胜的动员,既冷静剖析了现实处境,又有充满信信心的激励,显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
D.陈胜、吴广杀死两个将慰的举动,彻底斩断了这批士卒的退路,是促使他们起义的关键。
答案:
9.纪传(1分)《史记》(1分,《》不写扣1分)
10.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羞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一个分句1分,共4分。加黑加粗处为得分点)
11.D(2分)
(一)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二)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乃罢其兵(停止)B.告其左右曰(身边的人)
C.君其图之(企图)D.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答应)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则怀丸操弹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君其图之安陵君其许寡人
D.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乃不知有汉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②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22.吴王、齐桓公两人在为君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阅读理解答案:
19.C(3分) 20.BC(4分)
21. ①(蝉、螳螂、黄雀)这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2分)
②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乐,对各诸侯背信弃义,从而失去天下人的支援,还不如给他(所侵占的鲁地)(2分)
22.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
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地”。(4分)
粤中庄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②?”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③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④,便可对矣。”应声云:“( )棋半局,车无轮,( )无鞍,炮无烟火( )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庄有恭:清朝人,乾隆四年被钦点为状元,官至刑部尚书。②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③厅事:指大堂。④棋:象棋,由“卒”、“车”、“马”、“炮”、“象”、“士”、“将”组成。
7.下面“命”字的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B.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
C.唐雎不辱使命
D.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
(2)对,小事耳,何难之有!
9.依据所提供的信息,在下联句子的括号内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字。(3分)
上联: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下联:( )棋半局,车无轮,( )无鞍,炮无烟火( )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7.(3分)B
8.(4分)
(1)(2分)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神态气质非同一般。
(2)(2分)对对子(对子或对联),小事罢了,有什么难的!
9.(3分)残(象)、马、卒(兵)
译文:广东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他的)家邻近镇粤将军署,当时正在玩放风筝的游戏,(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庄有恭径直进入要求归还。那些衙役因为他岁数小而忽视了他,没有及时阻挡他进入。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神态气质非同一般,立刻质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过书没有?曾经学过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对子,小事罢了,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将军认为他夸大其词,于是就指着厅堂张贴的画叫他对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这里的一盘棋,便可以对了。”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齐王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 “岁③亦无恙④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刘向《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赵威后:赵恵王妻。 ②发:拆封。 ③岁:年成,收成。④无恙:平安无事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 齐王使使问赵威后 使: (2)舍本而问末者耶 舍:
18.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文:
19.结合文章内容,在“先问君”还是“先问民”的问题上,你同意谁的看法,为什么?(2分)
17.(2分)(1)使:派;(2)舍(丢下,舍弃)
18.(2分)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尊贵的却放在后面吗?(意思对即可)
19.(2分)示例:同意。因为老百姓像“水”,君王像“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君王推行暴政,把老百姓逼上梁山,老百姓可以通过起义推翻君王,所以,老百姓“平安无事”,君王才能“平安无事”!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9.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盗 入 其 家
(2)恐 为 人 所 诘
1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汝素寡悔: ▲ (2) 问其所欲: ▲
(3) 既去,复呼之: ▲ (4) 卒为良民: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诸子禽之 忘路之远近
B.乃邻舍人子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迫于贫耳 苛政猛于虎也
D.得十千足以衣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2.请将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 ▲
13.阅读了本文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简要阐述。(4分)
▲ ▲ ▲
9.(1)盗 / 入 其 家 (2)恐 / 为 人 所 诘(2分)
10.一向,向来,平素;想要;离开;终于(4分)
11.B(3分)
12.译文: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4分)
13.可从“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方面简要阐述。(4分)
阅读《伤仲永》,回答文后的问题。(9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0.解释划线字的意思。(2分)
(1)伤仲永( ) (2)泯然众人矣( )
11.翻译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2.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3分)
10、(1)哀伤、叹息; (2)完全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1、略 12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