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
14、请写一个与“杞人忧天”近义的成语。(1分)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身亡所寄( ) ②其人曰( )
1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天果积气,日、月、星辰,不当坠邪?
17、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作什么样的评价?(4分)
14、(1分)示例:庸人自扰 (只要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即可)。
15(2分)①通“无”,没有 ②那
16(2分)如果天真是一股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来了吗?(注意句子的语气)
17、(4分)怕天会塌下来。嘲笑那些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去担忧发愁的人。这个故事,表现了他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根据课文,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伤仲永》,完成12~15题。(共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未尝识书具
(2)不能称前时之闻
(3)受于人者不至
1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贤于材人远矣 如此其贤也
B.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正坐
D.不能称前时之闻 狼不敢前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各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的直接表现。(3分)
答:
12.(1)未尝识书具 曾经
(2)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3)受于人者不至 达到(要求)
评分标准:共3分,每小题1分。
13.C
评分标准:共2分。
14.(1)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2)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评分标准:共4分,每句翻译各2分。
15. ①五岁时就可以写诗
②能就指定的事物作诗并很快完成
③诗歌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阅读《陈涉世家》中的语段,完成7—11题。(13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度已失期 ③为天下唱
②楚人怜之 ④置人所罾鱼腹中
8、下面加点字的意义与“辍耕之垄上”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怅恨久之
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楚人怜之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0、陈胜、吴广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① ②
这样做的作用是:(3分)
7、①度已失期 估计 ③为天下唱 同“倡”。倡导。
②楚人怜之 爱怜 ④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8、A
[95272243dab1614e.jpg]
附 加 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 “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侍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 选自《新唐史》
【注释】①苏世长,雍州武功(今属陕西西安市)人。其祖父在后魏时做过通直散骑常侍,父亲做过北周刺史。苏世长承袭父职,在隋朝任长安令,后为都水少监。②唐高祖:李渊(618-626年) ,汉族,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唐朝开国皇帝。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是日大获 ( )
(2)为臣私计则狂(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
3.结合文中事例分析苏世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4.苏世长屡次进谏,为什么“高祖每优容之”?(3分)
珠海市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初三四模考试
1.(2分)是:这 计:考虑、谋划
2.(2分) 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
3.(3分) 本文主要叙述了苏世长善辩的三件事,一是归顺后,巧言回复李渊的责怪。二是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三是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从三件事中可以看出苏世长是一个能言善辩、敢于直谏、劝谏讲求方法、胆魄过人的忠臣。(概括出事例1分,性格特征2分)
4.(3分)因为苏世长的进谏方法委婉,理由充分(1分)对高祖的统治有很多好处(1分)。在唐朝刚拥有天下的时候,需要鉴戒割除隋朝弊端,采纳忠正之言,当时的皇帝正要开阔言路,借以勉励全国,所以苏世长直言进谏,即使触及禁忌,却没有触怒皇帝。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渊也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1分)
参考译文: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高祖责备他归顺迟了。苏世长叩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用擒鹿作比喻,就是一个人得到了,其他人便收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
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丰富,(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高祖环顾四周的诸位大臣问:“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陛下打猎,荒废了政务,不足百只,没什么太值得高兴的!”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然后笑着说:“你发疯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装饰雕刻都很相像!”高祖回答说:“你喜欢进谏像是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何必(佯装不知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 苏世长回答说:“我真的不知道,只是看见高耸的披香殿的台,是用琉璃做的瓦片,这不是一位崇尚节俭的君王所应做的。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应当呀!我当初是一介武夫,有幸做您的侍从,见到您的住所只不过能够用来遮蔽风霜,在那时您也认为那样的住所也就足够了。如今因为隋炀帝的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__,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您自己也应)不忘节俭呀。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
唐太宗戒贿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①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②耳,何至贪冒③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帝,指唐太宗李世民。②府库:国家的仓库。即国库。③贪冒:贪婪。
1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受人馈绢 馈: (2)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但 :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19.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唐太宗处置长孙顺德的看法?(2分)
17.赠送(1分)
只(1分)
18.译文:得到绢所受到的侮辱,超过接受处罚。(2分)
19.【答案示例一】
唐太宗利用人皆有廉耻之心这一点,用赐绢的方式让长孙顺德感受到受贿的可耻,达到教育的目的,方法巧妙,值得人们借鉴。
【答案示例二】
对犯了法的人应该给予惩罚,唐太宗不按法律治长孙顺德的罪,而是利用人的羞耻之心来教育长孙顺德,有侥幸的成分,不具有普遍意义。
【甲文】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度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咨臣以当世之事
C.汉室可兴矣 / 兴复汉室
D.诚如是 / 由是感激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川B.先帝不以臣卑鄙
C.臣本布衣 D.先帝知臣谨慎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诸葛亮指出荆州的有利条件是交通便利,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
B.甲文中诸葛亮之所以建议刘备夺取荆州和益州,是因为荆州、益州的主人昏庸懦弱。
C.乙文中诸葛亮自叙身世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先帝的感激之情。
D.乙文中诸葛亮陈述“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的目的是为了出师北伐。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3.B
14.D
15.A
16.译文:老百姓谁敢不用筐装着饭,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呢?
译文: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我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亦以此自矜 矜:夸耀。
B.尝射于家圃 尝:曾经。
C.但微颔之 颔:点头。
D.因曰 因:因此。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钱覆其口
A.是以谓之文也 B.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C.以为神 D.天下之以躁急自败
10、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康肃为自己“善射,当世无双”而感到骄傲。
B.从“但微颔之”可以看出卖油翁对陈康肃的箭法不以为然。
C.卖油翁用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实,证明了“惟手熟尔”的道理。
D.看了卖油翁的演示,康肃公心中豁然开朗,因此“笑而遣之”。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8、D 9、B 10、D
11、陈康肃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安”、“轻”、“射”各1分,句子通顺1分。)
伤仲永(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或以钱币乞之 或: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分)
译: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2分)
译: 。
13.文中方仲勇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分别是什么?(2分)
(1)
(2)
(3)泯然众人也。
14.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2分)
11.(1)有的人。 (2)相当。
12.(1)从此,指定事物(物品)让他作诗,他(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而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2分)
(2)但最终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2分)
13.(1)五岁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的才能。(2)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此题也可用原文回答:(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2分)
14.14.说明了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以方仲永为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天资过人的人不学习就会变成普通的人,进一步说明如果天资一般的人不学习,结果会比普通的人都不如,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意思答对即可酌情给分)(2分)
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8分)
老妪与虎
曾有老妪①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②而不进,若伤其足者(A.)。妪因即③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B.)。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C.)④,别妪而去,似媿⑤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⑥焉。妪登垣⑦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⑧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⑨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选自《唐语林校证》)
①老妪:老妇人。 ②羸(lěi)然:瘦弱的样子。跬步:半步,相当于今天的一步。 ③即:靠近,走近。 ④奋迅阚(hǎn)吼:大吼一声。 ⑤媿(kuì):同“愧”,愧感。 ⑥阙:空。 ⑦垣(yuán):矮墙。 ⑧呵:大声呵斥。 ⑨伺:等待。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有老妪山行 山行 (2)若伤其足者 若
(3)乃前伤虎也 乃 (4)妪具说其由 由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虎因为老妇人替自己拔出脚掌上的芒刺,对老妇人心存感激,每天将捉到的麋鹿、
狐狸、野兔等丢到老妇人家中报恩。
B.村里的凶徒杀了人,官府怀疑老妇人是凶手,欲将其抓捕,老虎来救老妇人,老妇人担心老虎被抓,就登上矮墙对老虎说:“我很感激你,请你不要来救我了,赶快走吧。”
C.文中的老虎通人性,懂得感恩,但它好心却办成了坏事。所以,我们感谢别人也要讲究方法,注重效果,避免适得其反。
D.《黔之驴》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面对貌似强大的对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老妪与虎》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即使怀着美好的愿望做事,也要权衡利弊,考虑后果。
6.请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
(2)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7.根据情境,在文中A.、B.、C.三处各写一个句子,将虎此时要对老妇人说的话表达出来。(6分)
(A.)
(B.)
(C.)
文言文阅读(18分)
4.(4分)(1)沿着山路行走 (2)好像 (3)竟然是 (4 )缘由、原因
5.(3分)B(“凶者”不是指“村里的凶徒”,而是指老妇人被村里人当成凶犯。“老虎来救老妇人”以及老妇人对老虎说的话都不正确,应是老妇人登上矮墙等着老虎来,对老虎说“我对你的回报已是感激不尽,我现在要向你叩头,请以后千万不要再把咬死的人扔进来了。”)
6.(5分)(1)老妇人看虎的前爪,脚掌上面扎了芒刺,就替它拔掉了芒刺。 (2)老妇人就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了家族里的人,大家都感到非常奇怪。
7.(6分)(A)示例:唉!自从脚上扎了刺,我连捕食都困难了。要是能遇上好人,我一定要请他帮我看看。 (B)示例:您能帮帮我把脚掌上面的刺拔掉吗? (C)您是我的恩人,我一定会报答您的。(符合情理即可)
阅读【甲】【乙】二文,完成17-22题。(18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①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谮(zèn):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17.请用“/”线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必以分人 杀妻以求将
B.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C.登轼而望之 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
D.战于长勺 仕于鲁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小惠未徧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或谮之鲁侯曰 (4)闻魏文侯贤
20.翻译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
译文:
(2)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2分)
译文:
21.下列对【甲】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本文意在曹刿的“远谋”,故主要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B.第一段勇冠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C.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原因作伏笔。
D.第三段总结全文并照应开头,赞美曹刿是杰出的政治家、家事家
22.曹刿与吴起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位,为什么?(4分)
18.(2分)吴起者/卫人/仕于鲁。
19.(2分)D
20.(4分)
(1)通“遍”,普遍,遍及。 (2)目光短浅 (3)有的人 (4)听说
21.(4分)(1)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2)齐国人攻打鲁国,鲁国人想用他为将军。
22.(2分)D
23.(4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喜欢曹刿,因为他爱国,虽非肉食者,在国家危亡之时毅然挺身而出。他有军事指挥才能,指挥弱小的鲁国军队战胜强大的齐国军队。
示例2.喜欢吴起,他有军事指挥才能,指挥弱小的鲁国军队战胜强大的齐国军队。而且他识时务。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