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2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 ⑵ 悔不穷问 穷:
2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27. 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14e1159b83de2b07.jpg]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孙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2. 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2分)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 先帝不以臣卑鄙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以其境过清
2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但当涉猎( ) ⑵蒙乃始就学( )
⑶与蒙论议( ) ⑷卿今者才略( )
24.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10d8d6dc051c01b.jpg]
比较下列两文,回答文后问题。(12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②,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③,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④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 (节选自《新序》
注释: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鄙:边境。③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④侍御:侍从妃子。⑤谄谀:奉承拍马。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臣之妻私臣 ( )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3)今齐地方千里( ) (4)是以至此 ( )
1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2分)
A.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 时时而间进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 被服以立 D. 内外不闻吾过
军士吏被甲 闻寡人之耳者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 ,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 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2分)
15.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1f5b9ddfd7af869a.jpg]
15.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
(18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7.解释下列词语(4分)
①豪杰并起 ( ) 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 )
③利尽南海 ( ) ④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18..翻译下列语句(4分)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
B.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文:
19.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①曹操:
②诸戎、夷越:
20.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2分)
21.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4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两个即可)
[83aa247890856405.jpg]
阅读下文,回答13-17题。(13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长跪而谢之B.岂直五百里哉
C.非若是也D.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轻寡人与( )
(2)天下缟素( )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第二段中“且秦灭韩亡魏”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分)
17.本文写了秦王和唐雎两个对立的人物,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D(2分)
14.(1)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2)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丧服。(2分)
15.(1)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在啊!(4分)
16.如果安陵君敢违抗我强秦,那么韩、魏两国的灭亡,便是你们的下场。(1分)
17.秦王:骄横、狂妄、狡诈、前倨后恭。唐雎:沉着、镇定、爱国、坚强无畏。(4分)
吕蒙正不计人过
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A.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B.时皆服其量。
【注】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喜记人过( ) ②是小子亦参政耶( )
2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4分)
26.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从吕蒙正身上我们得到哪些启示?(3分)
24.①过错 ②这(2分)
25.A: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就走过去了。B: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度量大。(4分)
26.赞扬了吕蒙正不记人过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应有宽宏大度,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3分)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
14、请写一个与“杞人忧天”近义的成语。(1分)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身亡所寄( ) ②其人曰( )
1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天果积气,日、月、星辰,不当坠邪?
17、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作什么样的评价?(4分)
14、(1分)示例:庸人自扰 (只要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即可)。
15(2分)①通“无”,没有 ②那
16(2分)如果天真是一股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来了吗?(注意句子的语气)
17、(4分)怕天会塌下来。嘲笑那些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去担忧发愁的人。这个故事,表现了他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根据课文,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伤仲永》,完成12~15题。(共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未尝识书具
(2)不能称前时之闻
(3)受于人者不至
1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贤于材人远矣 如此其贤也
B.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正坐
D.不能称前时之闻 狼不敢前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各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的直接表现。(3分)
答:
12.(1)未尝识书具 曾经
(2)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3)受于人者不至 达到(要求)
评分标准:共3分,每小题1分。
13.C
评分标准:共2分。
14.(1)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2)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评分标准:共4分,每句翻译各2分。
15. ①五岁时就可以写诗
②能就指定的事物作诗并很快完成
③诗歌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阅读《陈涉世家》中的语段,完成7—11题。(13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度已失期 ③为天下唱
②楚人怜之 ④置人所罾鱼腹中
8、下面加点字的意义与“辍耕之垄上”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怅恨久之
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楚人怜之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0、陈胜、吴广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① ②
这样做的作用是:(3分)
7、①度已失期 估计 ③为天下唱 同“倡”。倡导。
②楚人怜之 爱怜 ④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8、A
[95272243dab1614e.jpg]
附 加 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 “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侍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 选自《新唐史》
【注释】①苏世长,雍州武功(今属陕西西安市)人。其祖父在后魏时做过通直散骑常侍,父亲做过北周刺史。苏世长承袭父职,在隋朝任长安令,后为都水少监。②唐高祖:李渊(618-626年) ,汉族,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唐朝开国皇帝。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是日大获 ( )
(2)为臣私计则狂(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
3.结合文中事例分析苏世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4.苏世长屡次进谏,为什么“高祖每优容之”?(3分)
珠海市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初三四模考试
1.(2分)是:这 计:考虑、谋划
2.(2分) 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
3.(3分) 本文主要叙述了苏世长善辩的三件事,一是归顺后,巧言回复李渊的责怪。二是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三是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从三件事中可以看出苏世长是一个能言善辩、敢于直谏、劝谏讲求方法、胆魄过人的忠臣。(概括出事例1分,性格特征2分)
4.(3分)因为苏世长的进谏方法委婉,理由充分(1分)对高祖的统治有很多好处(1分)。在唐朝刚拥有天下的时候,需要鉴戒割除隋朝弊端,采纳忠正之言,当时的皇帝正要开阔言路,借以勉励全国,所以苏世长直言进谏,即使触及禁忌,却没有触怒皇帝。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渊也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1分)
参考译文: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高祖责备他归顺迟了。苏世长叩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用擒鹿作比喻,就是一个人得到了,其他人便收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
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丰富,(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高祖环顾四周的诸位大臣问:“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陛下打猎,荒废了政务,不足百只,没什么太值得高兴的!”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然后笑着说:“你发疯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装饰雕刻都很相像!”高祖回答说:“你喜欢进谏像是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何必(佯装不知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 苏世长回答说:“我真的不知道,只是看见高耸的披香殿的台,是用琉璃做的瓦片,这不是一位崇尚节俭的君王所应做的。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应当呀!我当初是一介武夫,有幸做您的侍从,见到您的住所只不过能够用来遮蔽风霜,在那时您也认为那样的住所也就足够了。如今因为隋炀帝的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__,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您自己也应)不忘节俭呀。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