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日:“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yóng)、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日:“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事垂就而觉,收颗、攸系狱,颞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②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日:“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阵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

③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维,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注】①太祖:指曹操,这时荀攸被曹操征召为汝南太守。②谋谟:谋划。

6.下列句中的“于”与“甚于桀纣”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达汉阴 B.万钟我何加焉

C.苛政猛虎也 D.每假借藏书之家

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苟攸少年时就很聪慧,能从细小的地方觉察他人的隐情。

B.苟攸对“董卓之乱”的认识很深刻,但又担心董卓军力强大,难以对付。

C.通过曹操智败袁绍的经过,可看出苟攸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D.曹操对苟攸“三外三内”的评价,可看出苟攸在曹操心目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果杀人命 亡: ②今直刺杀之以百姓 谢:

③太祖攸而笑 目: ④大之 破: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2分)

(2)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2分)

6.C

7.B

8.(1)逃,逃跑  (2)谢罪  (3)用眼睛看  (4)打败

9.(1)荀攸说话、吃饭像往常一样,后适逢董卓死而得到赦免。  (2)这是擒敌的机会,怎么能离开呢?

【甲】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太宗尝谓皇属曰:“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表,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终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选自《戒皇族·国朝太宗类苑》)

【注】①却:摒除。②念:想。③恣:任凭。④吉:吉祥。⑤贼:敌人。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又天子( ) (2)犹失天下之士( )

(3)每一衣( ) (4)汝等勿人短(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予菊 太宗尝皇属曰

B.长深宫 非亭午夜分

C.贵为天子 则念耕

D.谦德也 火伴惊忙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2)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8.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甲乙两文中周公和太宗都以自身经所作为例子来告诫后代。甲文表现周公做法的句子是: ;乙文表现太宗做法的句子是:

9.读完甲乙两文,请联系自身实际,淡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610d939825584141.jpg]

仆幼年曾闻人说一笑话云:昔一人苦贫特甚,而生平虔奉吕祖(指吕洞宾)。感其至心,忽降其家,见其赤贫,不胜悯之。念当有以济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粲然化为黄金,曰:汝欲之乎?其人再拜曰:不欲也。吕祖大喜,谓:子诚如此,便可授子大道。其人曰:不然,我心欲汝此指头耳。仆当时私谓此固戏论耳,若真是吕祖,必当便以指头与之。今此《西厢记》,便是吕祖指头,得之者处处遍指,皆作黄金。

(选自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金圣叹全集·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念当有以 必当便指头与之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人曰:不然,我心欲汝此指头耳。

24.上文中的人“心欲汝此指头”,如果我们要批评他,可以说他 ,如果我们要赞扬他,可以说他

22.①帮助,救济    ②把,将

23.这个人说:不是这样,我心里想要你的这个手指头罢了。

24.贪婪;(1分)研究(希望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关键)。(1分)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短文《年少有高仪》,回答1—4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选自《元史 许衡传》

:怀之河内人也:怀即怀州,今河南沁阳;河内,地名。河阳:县名,今河南境内。

1.解释下列加方框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师大奇之( )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3.文中划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B.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C.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D.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4.少年许衡独坐树下“渴不争梨“的故事,表现他怎样的品质?

附加题:

1.奇:对……感到惊奇;危:端正地;

2.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3.B

4.严于律已,有主见,慎独。

译文:许衡字仲平,是怀之河内人,祖辈世代为农。许衡年幼的时候就显露出奇特的天赋,七岁上小学,老师教授他四书五经,名作佳篇。许衡问他的老师:“为什么要读书?”老师回答:“为考取功名。”许衡说:“仅仅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很惊讶。……曾经许衡在大热天经过河阳,很渴,路边有梨树,其他人都上前争抢拿来吃,只有许衡一个人正襟坐在树下。有人问他,许衡说:“不是自己的却拿,是不对的。”别人说:“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早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没有主人(归属),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问题(13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7.下列加方框字词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4分)

A.但当涉猎 门当户对

B.自以为大有所益 多多益善

C.见往事耳 往事不堪回首

D.卿今者才略 卿今当涂掌事

8.翻译句子(4分):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B.、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9.本文题目是《孙权劝学》,你了解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从哪里可以看出吕蒙是学有所成的?从吕蒙的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7.D      8.省   

 9.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与蒙结友;后面第三问围绕学习的重要性来回答即可。

10.B(正面)

苏子①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王之大臣,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赂诸侯以王之地背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是以国危。人臣莫难于无妒而进贤。为主死易,垂沙之事②,死者以千数。为主辱易,自令尹③以下,事王者以千数。至于无妒而进贤,未见一人也。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无妒而进贤也。贤之事其主也,亦必无妒而进贤。夫进贤之难者,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故人难之。”

(节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注】①苏子:即苏秦,战国时纵横家。②垂沙之事:指垂沙战役,垂沙,地名。③令尹:官职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是以国危”中的“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B.则有去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C.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D.夫大,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11.用“/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13.苏子认为“无妒而进贤”难,难在何处?(用原文的话回答)(2分)

10.(2分)D

11.(2分)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赂诸侯以王之地/背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画对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2分,多画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2.(2分)忠臣对于(自己的)国君,一定要推荐贤能的人来辅佐他。(每句1分)

13.(2分)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7.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3分) (   )

A. 悍吏来吾乡——予尝求古仁人心 B.殚其地之——郭相扶将

C. 未若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出焉

D. 鸡狗不得宁焉——我之死,有子存焉

8.用现代汉语写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1)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

9.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10.第四段文字以乡邻们被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不得安宁,跟蒋氏“ ”作对比(用原文语句回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2分)

11.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4分)

答:蒋氏的两次“戚”:

第一次:

第二次:

作者的两次“悲”:

第一次:

第二次:

[10dc49320388e698.jpg]

阅读下面文言文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1)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3)!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4)。三军以利用也(5),金鼓以声气也(6)。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7)。”

(1)勍(qíng情)敌:强敌。勍:强而有力(2)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 (3)何有于二毛:即“于二毛有何(爱)。” (4)服:向敌人屈服。 (5)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 ,这里指作战。 (6)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7)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25、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小大狱 寡人虽__余B.、可一战 金鼓声气也

C.、下视辙 爱二毛D.、宋无罪攻之 既济未成列

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公将之 ( ) (2)而衰( )

(3)公伤(4)国人皆公( )

27、用“/”给文中句子断句,画出两处。(2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29、甲乙两文段都围绕着“论战”来展开,但是两次战争的结果却迥然不同,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2分)

25、(  B    )

26(1)击鼓进军      (2)第二次

(3)大腿             (4)责备

27、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28、(1)我看到他们车轮压出的痕迹混乱,看到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赶。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君子在战争中不再伤害已受伤的敌人,不俘虏上年纪的人

29、鲁庄公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取信于民,把握战机,更重要的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宋公失败的原因一个是战争时机把握不好,另一个就是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l)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2)于材人远矣( )

12.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4分)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3. 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一个。成语和典故不能相同。(2分)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是“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3分)

11.宾客, 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贤,胜过,超过。(每题1分)

12.(每题2分)

(1)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2)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13.(1)闻鸡起舞    凿壁借光

(2)苏秦刺骨   江泌伴月读书等(2分。每空1分)

14.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意。俄而雪zhòu,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xù 因风起。”公大笑乐。既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加点的字注音。

( ) 何所( )(2分)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雪zhòu ( ) 柳xù ( ) (2分)

(3)找出文段中两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

( )改为( ) ( ) 改为( )

(1)ér  sì  (2)骤   絮 (3)“意”改“义”   “既”改“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