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②曰:“王行,度道里③会遇④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⑤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⑥,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⑥。”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⑦。于是秦王不悦,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说:“请以赵五十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⑧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节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渑池:古地名 ②诀:告别 ③道里:一路上④会遇:相会⑤请:请让我们

⑥瑟:瑟同下文的盆缶都是古代乐器 ⑦靡:退下。 ⑧竟:终了。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2) 秦王怒,不

(3) 跪请秦王 (4) 相如召赵御史

9.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与““请以赵五十城为秦王寿”中“以”字用法相同的是一项(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D.固以怪之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三句任选两句)(4分)

①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③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11.文段中的蔺相如让你联想到课文中的那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分)

8.(4分)(1)派遣  (2)答应 (3)于是  (4)回头(看)

9.(2分)B

10(1)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要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

  (2)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瑟吧。

(3)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兵马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11. (2分)唐雎。  不畏强暴。

译文:

秦国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想要与赵王联欢,在西河以外的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软弱胆小。”赵王于是决定赴会,蔺相如随从同去。廉颇送到边境上,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于是就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秦王生气了,不答应。于是相如捧着缶上前,趁势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要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起两眼大喝一声,他们吓得直倒退。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缶。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献出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寿。”   秦王到宴会完毕,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兵马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1.解释下面旬中加点的词。(2分)

①请广于君( ) ②岂五百里哉( )

③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④寡人矣 ( )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译文: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文:

13.理解并填空(3分)

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 ”要求。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列举了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

14.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3分)

安陵君: 秦王: 唐雎:

11. (4分)①扩充       ②只,仅仅       ③平民        ④明白

12. (4分)①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  ②秦王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13.(3分)易地      天子之怒     挺剑而起

14. (3分)安陵君:软弱可欺  秦王:色厉内荏     唐雎:智勇双全

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车骑①。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 ①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 ⑵取诸兄弟鹅杀之

⑶既,家人咸以惊骇 ⑷云是变怪,以车骑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 未复有能其奇者

B.夜往鹅栏间 蒙始就学

C.云是变怪,白车骑 皆美于徐公

D.问,果如 辍耕垄上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原句: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译文:

2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19.⑴生气    ⑵全、都     ⑶天刚亮的时候(或:早晨)    ⑷告诉,禀告 

20.B 

21.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

    (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22.斗鹅“每不如,甚以为忿”,表明他心胸狭窄;“夜往鹅栏”、“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表明他是一个凶残的人。

唐雎不辱使命(11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头抢地耳( ) ②天下缟素( )

③长跪而之( ) ④寡人矣(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7.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 ”“ ”,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色厉内茬的特点。(2分)

18.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3分)

15.用   穿丧服   道歉   明白

16.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仅仅五百里呢

17.怫然怒  色挠

18.秦王以“天子之怒”相威胁,而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2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2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臣愚

2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24.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1. B(2分)

22..①忧虑,担心(1分)    ②所以(1分)
23.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1分),问题不比越国少(1分)。
24.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3分)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秦王然怒 ②秦王色

③长跪而 ④天下缟素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公亦尝闻天子怒乎

A.怅恨久 B.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C.孤有孔明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3分)

17. (1) 盛怒、愤怒(2)屈服(3)道歉 (4)穿丧服(4分)

18. C(3分)

19.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3分)

20.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3分)

越工善为舟,越王用之良,命禀人给上食,越之造舟者宗之。岁余,言于越王曰:“臣不惟能造舟,而又能操舟。”王信之,隽李之役,风于五湖,溺焉。越人皆怜之。

郁离子闻之曰:“是画蛇而为之足者之类也。人无问智愚,惟知止则功完而不毁。”

注解:隽李:地名。在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南七十里。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越之造舟者之 ( ▲ ) 越人皆之 ( ▲ )

20.下列选项中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是( ▲ )(3分)

A.、越王用 B.、越之造舟者宗C.、辍耕垄上D.、越人皆怜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子。(2分)

王信之,隽李之役,风于五湖,溺焉。

22、这则小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越之造舟者之  (   以……为宗师    )       

越人皆之  (     怜惜,可怜       )

20.下列选项中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是(       C      )(3分)

A、越王用     B、越之造舟者宗之    C、辍耕垄上     D、越人皆怜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子。(2分)

王信之,隽李之役,风于五湖,溺焉。

越王相信了他,在隽李战役中,太湖刮大风,他被淹死在那里。

22、这则小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否则是要付出代价的。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又何焉( ▲ ) 彼竭我( ▲ )

16.下列选项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入见。 入据陈B.、再而衰,而竭 人行,必有我师焉

C.、肉食者之 为人而不忠乎D.、有千里之能 千里不敢易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2分)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8.结合上文,用自己的话回答鲁庄公的问题“何以战”?(2分)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又何焉(    参与  )      彼竭我(  士气旺盛    )

16.下列选项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入见。       入据陈       B、再而衰,而竭  人行,必有我师焉 

C、肉食者之   为人而不忠乎         D、有千里之能        千里不敢易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2分)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信用没有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18.结合上文,用自己的话回答鲁庄公的问题“何以战”?(2分)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这样就能得民心,而凭借民心所向的有利条件就可以作战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9—12题。(12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2分)

A.今(逃跑)亦死 无论(不论)魏晋

B.今(有时)闻无罪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为天下(通“倡”,首发) 便(通“邀”,邀请)还家

D.楚人(爱戴)之 此中人(说)云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陈胜、吴广谋曰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扶苏数谏故 此独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外人道也 士卒多用者

D.吴广以为 父利其

11.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9.B(A:一正一错,“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B:全错,“或”:有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C:全对;D:一正一错,“语”:告诉)

10.B(A:前“乃”:于是,就;后“乃”:竟然;B:两“以”:因为;C:前“为”:向;后“为”:被,表目的;D:前“然”:正确;后“然”:这样)

11.C(直接原因应是:“失期,法皆斩”)

12.(1)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2)这个人详细地向源中人讲了自己所听到的事情,(源中人)听了都感慨叹息.

四知

范晔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君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四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 客骚人,多会于此

B.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 虽有名马

C.暮夜无知 / 京中有善口技

D.使后世为清白吏子孙 / 不能前时之闻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他。

B.当之郡,道经昌邑。

译文:杨振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

C.后转涿郡太守。

译文: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

D.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译文:他的子孙常常吃蔬菜作饭,出门步行走路,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

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四知”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怕别人知道,拒绝王密的贿赂。B.本文从侧面描写入手:“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说明杨震的贤明是远近闻名的。C.虽然“子孙常蔬食步行”,但杨震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在他看来,

留给后代廉洁守正的名声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

D.作者善于人物的语言刻画,文中杨震的话语不多,但却掷地有声,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5.C

6.D

7.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