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不解此意。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不解此意 ②积雪始晴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18.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6、①全、都   ②遇到,碰上……的时候 (2分)

17、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阻碍。(2分)

18、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3分)

根据《干将莫邪》(节选),完成1——5题。(14分)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入山行歌( ) ②两手捧头及剑之( ) ③王其言( )

3.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4.干将的儿子赤决心为父报仇,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一点?(3分)

5.文中的“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入山行歌(哭唱)    ②两手捧头及剑之( 进献)    ③王其言(按照,依照)

3.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特别悲伤啊?

4.干将的儿子赤决心为父报仇,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一点?(3分)

 赤听“客”能为父亲报仇,当即自刎,把自己的头和剑相托“客”,头被煮还怒目圆睁,这些都可以看出赤报仇坚决的刚烈行动。

5.文中的“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客”是我国古代十分推崇的侠客形象。他替赤报仇,多方设计,不惜献身杀掉楚王,表现他除暴安良、不负诺言、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

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1——7题。(1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又何焉( ) 衣食所( ) 小信未( )

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B.其乡人曰 公问其故C.何以战 必以分人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3分)

①齐伐我( ) ②牺牲玉帛( ) ③小大之( )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3分)

①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

②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

6.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2分)

7.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2分)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又何焉( 参与)         衣食所(养生的东西)

   小信未( 使人信服)

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B )。(2分)

A.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B.其乡人曰    公问其故

C.何以战      必以分人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3分)

①齐伐我( 军队)    ②牺牲玉帛(猪、牛、羊等祭品)

③小大之(案件)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3分)

①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请见 。”

②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6.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2分)

 曹刿认为大小案件按照实情处理是关系百姓的大事,是君王在忠于职守,百姓就会信任你,支持你。因此得民心是作战的基本条件。

7.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2分)

国难当头,曹刿能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表现出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位卑不敢忘忧国。”他富有深谋远虑,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苏轼徙知徐州

(苏轼)徙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苏轼徙徐州 徙:

(2)轼武卫营  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A. 黄河河水冲垮了曹村,洪水泛滥到梁山泊上。

B.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

C.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上可以泛舟。

D. 黄河河水冲垮了曹村,可以泛舟到梁山泊上。

3.苏轼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采取了驱使富民回城、 、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2分)

4.文中“过家不入”体现苏轼的可贵品质是 (3分)

A. 以身作则 B. 临危不惧

C. 公而忘私 D. 亲民爱民

1.(1)调迁(2)拜访           2.B

3.调动军队筑堤护城

4.(3分)C(3分)A(2分)

书谢御史【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1)汝敢我! (2)他事削其籍以归

2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有宠奴常乘和车出 卷石底

B. 巡城遇 时人莫许也

C. 遂焚烧真无马耶

D. 遍游江浙 不知有汉

26.翻译句子。(2分)

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7.从这段文字记叙的事件中,读出谢御史是一个怎样的人?

24.①用竹板打②借

25.A

26.这辆车怎么能够再让宰相乘坐呢?

27.不畏权贵、严明执法,生性豁达。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2分)

A.今(逃跑)亦死 无论(不论)魏晋

B.今(有时)闻无罪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为天下(通“倡”,首发) 便(通“邀”,邀请)还家

D.楚人(怜爱)之 此中人(说)云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陈胜、吴广谋曰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扶苏数谏故 此独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外人道也 士卒多用者

D.吴广以为 操遂能克绍

22.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0.C  21.B   22.C

23.(1)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2)这个人详细地向源中人讲了自己所听到的事情,(源中人)听了都感慨叹息。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 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今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亡: 死国:

(2)为天下。唱: (3)陈胜、吴广皆当行。次:

8.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秦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用它来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C.与臣而将四矣。译文:加上我已经有四个人了。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欢迎将军呢?

9.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陈胜认为起义能够成功的条件有哪两个?(2分)

10.读了这篇短文后,你觉得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7.(4分)(1)亡: 逃亡(逃跑、逃走)           死国: 为国而死           

(2)唱:  通“倡’,首发,倡导      (3)次:   编次      8.(C    )(2分)9.(2分)天下苦秦久矣,诈称公子扶苏、项燕。10.(2分)(意思对即可)陈胜是一位深谋远虑,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及很强的领导和组织才能的农民英雄。

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 ) ②遽( )

③是( ) ④求( )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从所契者入水求之( )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 )

⑵做动词用的:( )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1. ①渡江 ②急忙 ③这儿 ④寻求 。

2.①涉江者 ②舟

3.⑴ A、C ⑵ B

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履( ) ② 操( )

③ 度( ) ④ 宁( )

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1.①鞋子 ②拿 ③量长短 ④宁可。

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阅读《咏雪》(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集 (2)俄而雪

(3)撒盐空中差可 (4)未若柳絮风起

2、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

事件“ ”等要素。

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

5、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答:

1、(1)家庭内(2)大而急(3)比拟(4)凭借

2、(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子辈的人谈论诗文。(2)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4、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非常温馨、又非常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5、“大笑乐”可作多种理解: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