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解释加点词(2分)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

5、翻译句子(4分)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6、你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个更好?说出你的理由。(4分)

4、解释加点词(2分)(1)家庭聚会      (2)   差不多可以相比

5、翻译句子(4分)(1)谢太傅高高兴兴的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飞起。

6、说出哪个好(1分)理由(3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数小舟,曳铁钯( )

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乎?( )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1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4、经过  划船  埋没  颠,通“癫”,疯狂

15、略  16、“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17、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甲】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选自《陈涉世家》)

【乙】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后文“嵩”指曹操父亲曹嵩。②阳败面喎(wāi)口:假装眼歪嘴斜。③见罔:冤枉我。

7、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画两处(2分)

自 后 叔 父 有 所 告 嵩 终 不 复 信 太 祖 于 是 益 得 肆 意 矣。

8、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广故言欲亡 其叔父言之于嵩

B.太祖口貌如 而两狼之并驱如

C.祭尉首 叔父告嵩

D.后逢叔父路 私拟作群鹤舞空中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叔父怪而问其故。

10、吴广为除掉两尉做了什么事?曹操为了让他父亲不再相信叔父,做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再根据他们做的事分别用一个词评价这两个人。(4分)

吴广:(事情) (评价)

曹操:(事情) (评价)

7、(2分)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8、(2分)C

9、(4分)(1)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乎”要正确)

         (2)叔父对此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原因。(“而”字前后各1分)

10、(4分)吴广:故意多次说自己要逃跑来激怒两尉以激怒其众   有勇有谋 (各1分,意对即可)

           曹操:在叔父面前家装中风,使叔父失信于曹嵩    狡黠 (各1分,意对即可)

附:乙文译文

曹操少年时,喜欢放荡游侠的生活,他的叔父几次打小报告给他爸曹嵩。曹操很烦他,后来有一次在路上见到叔父时,假装眼歪嘴斜倒在地上。叔父对此感到很奇怪,就问他怎么了,曹操说:“我中风了。”叔父去把它告诉他爸。曹嵩非常惊讶,打呼曹操,曹操(便不假装中风,)嘴巴和面部表情和原来一样。他爸问:“叔父说你中风了,怎么回事?”曹操说:“我从来没有中风啊,但可能因为叔父烦我,才说我坏话吧。”曹嵩就开始怀疑叔父的话了。以后叔父再告他爸曹操的坏话,他爸都不听了,曹操就更加能够放荡自在了。

文言文阅读(13分)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9、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4分)

(1)而忘 (2)归取之  

(3)契其舟   (4)其剑自舟中坠       

20、翻译下列各句。(4分)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1、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2)

22、说说这两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3分)

                                             

19、拿    同“返”,返回    立刻    在

20、(1)先用尺子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他放在座位上。

(2)象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1、如履薄冰   步履艰难

22、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军中不解其 ( ▲ ) ②次日( ▲ )

③领飞三百 ( ▲ ) ④此西南十里 ( ▲ )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一霎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默识之(《〈论语〉八则》) B.言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C.夺杀尉 (《陈涉世家》) D.鸣之不能通其意(《马说》)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2分)

令 各 将 束 草 掷 入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2分)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2分)

11.联系选文,分析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8.(1)①原因,缘故    ②等到   ③骑兵   ④距离、相距  (每词1分,共4分)  

(2)选A,表示修饰,( B表示并列;c表承接;D表示转折)

9.令/ 各 将/ 束 草 掷 入(2分)

10.(1)番人正是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突然(或快速)到来了。(2分)

(2)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2分)

11.答案要点: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于①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②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③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善于正确判断敌情,善于指挥__作战。(答到两点,一定要联系选文内容分析)(即得2分)

【译文】年羹尧镇守西安时,广泛寻求天下有才之士,用厚禄供养为幕僚。蒋衡应聘而来,年羹尧非常爱惜他的才学……年羹尧征伐青海时,军营临时驻扎后,忽然传令说:“明天出兵,每人各带木板一块、草一捆。”军中上下不明白原因。等到第二天,遇到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阴碍。这个西南民族的人正是以此坑为天险,大意间不料大队敌军忽然压境。如此这般攻陷敌人的巢穴。又一次年羹尧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三下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年羹尧匆忙唤来参将,带300快马出营,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然尽数抓获。有人问原因,年羹尧说:“只一下就停下来,肯定不是风,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飞出,肯定有人惊扰它。这里距离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料想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

陶公性检厉①,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⑥,乃超两阶⑦用之。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陶公性检厉,陶公即陶侃,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任荆州刺史,封长沙郡公;检厉,方正严肃。②正会,元旦(农历正月初一)集会。正,音zhēnɡ。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厅堂。④厚头,厚实的竹根。⑤桓宣武,即桓温。⑥仍当足,于是用竹根来替船篙的铁篙头。仍,因而,于是。⑦阶,指古时官员的级别。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 是悉 用 木 屑 覆 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敕船官悉录锯木屑 录:

(2)咸不解此意 咸:

(3)装船,悉以作钉 装:

11、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2、陶公“性检厉,勤于事”在文中是通过哪几件事来体现的?

答:

13、陶公的事迹对我们现在有何借鉴意义?

答:

9、于是/悉用木屑覆之

10、(1)录,收集,收藏;(2)咸,都;(3)装,安装,修造。

11、文章主要内容是写陶公严肃认真,办事勤勉。。

12、主要通过三件体现:一是担任荆州刺史时收集木屑后用它铺台阶的事,二是收集竹头后用它做竹钉的事,三是提拔办事勤勉的官员的事。

13、开放题,内容积极,言之成理即可。

伯牙与钟子期(8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子何逃声哉?”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伯牙所 (2)伯牙善

(3)逢暴雨 (4)伯牙乃琴而叹曰

22、“峨峨兮若泰山”中的“若”,文中与它意思相近的一个词是 (1分)

23、翻译下面句子。(2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

24、(2分)这个典故流传了一个成语是 ,这个成语意思是

21、(2分) (1)  念:                  (2)  鼓:   

        (3) 卒”通“猝”:突然        (4) 舍:

 ( 每小题1分,错别字每一题扣0..5分,扣完为止  )              

22、      (1分)

23、(2分)伯牙擅长弹奏琴,钟子期喜欢听(他弹奏)。 (善:擅长,鼓:弹奏各占一分                                                                          

24、(3分)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1分,意思2分 。写成“心有灵犀”: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也对。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不解此意。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不解此意 ②积雪始晴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18.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6、①全、都   ②遇到,碰上……的时候 (2分)

17、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阻碍。(2分)

18、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3分)

根据《干将莫邪》(节选),完成1——5题。(14分)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入山行歌( ) ②两手捧头及剑之( ) ③王其言( )

3.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4.干将的儿子赤决心为父报仇,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一点?(3分)

5.文中的“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入山行歌(哭唱)    ②两手捧头及剑之( 进献)    ③王其言(按照,依照)

3.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特别悲伤啊?

4.干将的儿子赤决心为父报仇,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一点?(3分)

 赤听“客”能为父亲报仇,当即自刎,把自己的头和剑相托“客”,头被煮还怒目圆睁,这些都可以看出赤报仇坚决的刚烈行动。

5.文中的“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客”是我国古代十分推崇的侠客形象。他替赤报仇,多方设计,不惜献身杀掉楚王,表现他除暴安良、不负诺言、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

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1——7题。(1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又何焉( ) 衣食所( ) 小信未( )

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B.其乡人曰 公问其故C.何以战 必以分人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3分)

①齐伐我( ) ②牺牲玉帛( ) ③小大之( )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3分)

①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

②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

6.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2分)

7.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2分)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又何焉( 参与)         衣食所(养生的东西)

   小信未( 使人信服)

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B )。(2分)

A.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B.其乡人曰    公问其故

C.何以战      必以分人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3分)

①齐伐我( 军队)    ②牺牲玉帛(猪、牛、羊等祭品)

③小大之(案件)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3分)

①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请见 。”

②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6.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2分)

 曹刿认为大小案件按照实情处理是关系百姓的大事,是君王在忠于职守,百姓就会信任你,支持你。因此得民心是作战的基本条件。

7.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2分)

国难当头,曹刿能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表现出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位卑不敢忘忧国。”他富有深谋远虑,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