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是( )。(3分)
A.、本在冀州之南B.、汝之不惠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告之于帝
6、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 ②方七百里( )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④何苦而不平( )
7、翻译句子。(6分)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8、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3分)
5、B 6、①险峻的大山;②方圆;③尽;④愁,担心。
7、①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②苦于大山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
8、示例:愚公这样的做法是不行的。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后,会导致土地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只要能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划线句子。(4分)
高祖①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君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
②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
9 .(4分)①我之所以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②项羽嫉妒有才能的贤人,对待有功劳是就__他,对待贤能的人就怀疑他
阅读《陈涉世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9题。(9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 (4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以激怒其众
召令徒属 杀之以应陈涉

广
故数言欲亡 士卒多
为用者
扶苏以数谏故 不足为外人道也
7.这段文字叙述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情形,请用原文概括其发动起义的三个步骤。(3分)
▲
8.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结合文段说一说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2分)
▲
6.(4分)B
7.(3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8.(2分)选择合理时机“将尉醉”;使用激将法“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太宗纳谏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20.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恒于宫中养饲 恒:常常,平常B.皇后谏曰 谏:进谏,规劝
C.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轻:轻视、瞧不起D.极有利益尔 益:增加
21.请将文章画线句子“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答:
22.这个故事中,太宗和皇后形象特点分别是怎样?(2分)
答:
20. (2分)D【解析:“益”应为“帮助、好处”】
21. (3分)让国君因为马的缘故杀人,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一定会抱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关键词“使”“以”“闻”“之”译对2分,句意通顺1分】
22. ( 2分)太宗知错即改,善于纳谏;皇后体恤下属,善于进谏。
【参考译文】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一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 ?” 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③丞相府归马。
[ 注 ] ①卓茂:人名。 ②公:对人的尊称。③诣:到······去。
9.下面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子亡/马几何时矣。 B.子亡马/几何时矣。
C.子亡马几/何时矣。 D.子亡马几何/时矣。
10.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3分)
(1)卓茂尝出门( )(2)将去,顾而谓曰( )(3)若非公马(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的意思。(2分)”
12.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什么?(1分)
13.文中表现了卓茂 的品质,表现了“马主” 的品质。(2分)
9.B
译文
卓茂曾有一次(坐马车)出门。有人说那马是他丢失的。于是卓茂问他:“你丢马多长时间了?”那人说:“一个多月了。”卓茂这匹马已经养了好几年,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卸下马来给了他,自己拉了车要离开。将要离开时,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不是你的马,请牵来丞相府还我。”过了几日那人在别处寻得自己丢的马,于是到丞相府还了卓茂的马。
10.曾经 离开 如果 11.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12.想确认马是谁的 13.仁厚(宽厚 宽容) 诚实
陈太丘与友期(10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解释加点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尊君在不 ▲ (3)去后乃至 ▲ (4)下车引之 ▲
18.翻译句子。(3分)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19.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请写出两点。(3分)
_ ▲ __
17、(4分)(1) 约定 (2) 同“否” (3)离开 (4) 拉
18、(3分)(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期”、“委”、“去”重点词要解释正确)
19、(3分)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其他有理的也可以)
(写出一个启示得2分,两个得满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公欣然曰(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去后乃至( ) (4)尊君在不( )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 【甲】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2分)
8. 【乙】文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3分)
9.请说出两个古代早慧儿童的故事。(2分)
5.(1)高兴地 (2)比不上 (3)才 (4)通“否” (4分,每小题1分)
6.(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走进了家门,连头也不回。
(4分,每小题2分)
7.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温馨”,等)(2分)
8.示例1:不失礼。客人无信无礼在前,元方的言行表达了对客人的不满(或责备),可以理解。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示例2:失礼。客人毕竟是长辈,且已有悔意,不应对其置之不理。 (3分)
9. 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2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每空1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 (4) 元方入门不顾 ( )
8.翻译句子(4分)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友人惭,下车引之。
9.请结合文章谈一下“友人”和“元方”两人的性格特点。(3分)
7.(1)陈太丘与友期行 ( 相约 约定 ) (2)去后乃至( 才 )
(3)相委而去 ( 丢下 舍弃 ) (4) 元方入门不顾 ( 回头看 )
9.翻译句子(4分)(1)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2)友人惭愧,下车拉元方
10.请结合文章谈一下“友人”和“元方”两人的性格特点。(3分)
“友人日中不至”无信,“对子骂父”无礼,“下车引之”知错就改。
元方反驳友人对父亲的辱骂,勇敢机智。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解释加点词(2分)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
5、翻译句子(4分)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6、你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个更好?说出你的理由。(4分)
4、解释加点词(2分)(1)家庭聚会 (2) 差不多可以相比
5、翻译句子(4分)(1)谢太傅高高兴兴的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飞起。
6、说出哪个好(1分)理由(3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
③湮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1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4、经过 划船 埋没 颠,通“癫”,疯狂
15、略 16、“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17、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