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 ?” 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③丞相府归马。

[ 注 ] ①卓茂:人名。 ②公:对人的尊称。③诣:到······去。

9.下面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子亡/马几何时矣。  B.子亡马/几何时矣。

C.子亡马几/何时矣。 D.子亡马几何/时矣。

10.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3分)

(1)卓茂出门(    )(2)将,顾而谓曰(    )(3)非公马(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的意思。(2分)”

12.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什么?(1分)

13.文中表现了卓茂        的品质,表现了“马主”    的品质。(2分)

9.B

译文
  卓茂曾有一次(坐马车)出门。有人说那马是他丢失的。于是卓茂问他:“你丢马多长时间了?”那人说:“一个多月了。”卓茂这匹马已经养了好几年,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卸下马来给了他,自己拉了车要离开。将要离开时,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不是你的马,请牵来丞相府还我。”过了几日那人在别处寻得自己丢的马,于是到丞相府还了卓茂的马。

10.曾经  离开  如果  11.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12.想确认马是谁的    13.仁厚(宽厚  宽容)     诚实

陈太丘与友期(10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解释加点词。(4分)

(1)陈太丘与友 (2)尊君在 (3)去后 (4)下车

18.翻译句子。(3分)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9.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请写出两点。(3分)

_ __

17、(4分)(1)  约定     (2)  同“否”  (3)离开    (4)   拉    

18、(3分)(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期”、“委”、“去”重点词要解释正确)

19、(3分)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其他有理的也可以)

(写出一个启示得2分,两个得满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公欣然曰(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去后至(    )      (4)尊君在(    )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 【甲】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2分)

8. 【乙】文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3分)

9.请说出两个古代早慧儿童的故事。(2分)

5.(1)高兴地  (2)比不上  (3)才  (4)通“否” (4分,每小题1分)

6.(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走进了家门,连头也不回。

(4分,每小题2分)

7.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温馨”,等)(2分)

8.示例1:不失礼。客人无信无礼在前,元方的言行表达了对客人的不满(或责备),可以理解。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示例2:失礼。客人毕竟是长辈,且已有悔意,不应对其置之不理。 (3分)

9. 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2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每空1分)

(1)陈太丘与友行 ( ) (2)去后至( )

(3)相而去 ( ) (4) 元方入门不( )

8.翻译句子(4分)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友人惭,下车引之。

9.请结合文章谈一下“友人”和“元方”两人的性格特点。(3分)

7.(1)陈太丘与友行  (   相约 约定  )   (2)去后至(    才 )       

(3)相而去 (   丢下 舍弃  )              (4) 元方入门不顾  ( 回头看    )

9.翻译句子(4分)(1)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2)友人惭愧,下车拉元方

10.请结合文章谈一下“友人”和“元方”两人的性格特点。(3分)

“友人日中不至”无信,“对子骂父”无礼,“下车引之”知错就改。

元方反驳友人对父亲的辱骂,勇敢机智。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解释加点词(2分)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

5、翻译句子(4分)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6、你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个更好?说出你的理由。(4分)

4、解释加点词(2分)(1)家庭聚会      (2)   差不多可以相比

5、翻译句子(4分)(1)谢太傅高高兴兴的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飞起。

6、说出哪个好(1分)理由(3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数小舟,曳铁钯( )

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乎?( )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1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4、经过  划船  埋没  颠,通“癫”,疯狂

15、略  16、“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17、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甲】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选自《陈涉世家》)

【乙】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后文“嵩”指曹操父亲曹嵩。②阳败面喎(wāi)口:假装眼歪嘴斜。③见罔:冤枉我。

7、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画两处(2分)

自 后 叔 父 有 所 告 嵩 终 不 复 信 太 祖 于 是 益 得 肆 意 矣。

8、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广故言欲亡 其叔父言之于嵩

B.太祖口貌如 而两狼之并驱如

C.祭尉首 叔父告嵩

D.后逢叔父路 私拟作群鹤舞空中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叔父怪而问其故。

10、吴广为除掉两尉做了什么事?曹操为了让他父亲不再相信叔父,做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再根据他们做的事分别用一个词评价这两个人。(4分)

吴广:(事情) (评价)

曹操:(事情) (评价)

7、(2分)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8、(2分)C

9、(4分)(1)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乎”要正确)

         (2)叔父对此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原因。(“而”字前后各1分)

10、(4分)吴广:故意多次说自己要逃跑来激怒两尉以激怒其众   有勇有谋 (各1分,意对即可)

           曹操:在叔父面前家装中风,使叔父失信于曹嵩    狡黠 (各1分,意对即可)

附:乙文译文

曹操少年时,喜欢放荡游侠的生活,他的叔父几次打小报告给他爸曹嵩。曹操很烦他,后来有一次在路上见到叔父时,假装眼歪嘴斜倒在地上。叔父对此感到很奇怪,就问他怎么了,曹操说:“我中风了。”叔父去把它告诉他爸。曹嵩非常惊讶,打呼曹操,曹操(便不假装中风,)嘴巴和面部表情和原来一样。他爸问:“叔父说你中风了,怎么回事?”曹操说:“我从来没有中风啊,但可能因为叔父烦我,才说我坏话吧。”曹嵩就开始怀疑叔父的话了。以后叔父再告他爸曹操的坏话,他爸都不听了,曹操就更加能够放荡自在了。

文言文阅读(13分)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9、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4分)

(1)而忘 (2)归取之  

(3)契其舟   (4)其剑自舟中坠       

20、翻译下列各句。(4分)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1、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2)

22、说说这两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3分)

                                             

19、拿    同“返”,返回    立刻    在

20、(1)先用尺子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他放在座位上。

(2)象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1、如履薄冰   步履艰难

22、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军中不解其 ( ▲ ) ②次日( ▲ )

③领飞三百 ( ▲ ) ④此西南十里 ( ▲ )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一霎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默识之(《〈论语〉八则》) B.言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C.夺杀尉 (《陈涉世家》) D.鸣之不能通其意(《马说》)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2分)

令 各 将 束 草 掷 入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2分)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2分)

11.联系选文,分析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8.(1)①原因,缘故    ②等到   ③骑兵   ④距离、相距  (每词1分,共4分)  

(2)选A,表示修饰,( B表示并列;c表承接;D表示转折)

9.令/ 各 将/ 束 草 掷 入(2分)

10.(1)番人正是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突然(或快速)到来了。(2分)

(2)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2分)

11.答案要点: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于①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②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③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善于正确判断敌情,善于指挥__作战。(答到两点,一定要联系选文内容分析)(即得2分)

【译文】年羹尧镇守西安时,广泛寻求天下有才之士,用厚禄供养为幕僚。蒋衡应聘而来,年羹尧非常爱惜他的才学……年羹尧征伐青海时,军营临时驻扎后,忽然传令说:“明天出兵,每人各带木板一块、草一捆。”军中上下不明白原因。等到第二天,遇到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阴碍。这个西南民族的人正是以此坑为天险,大意间不料大队敌军忽然压境。如此这般攻陷敌人的巢穴。又一次年羹尧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三下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年羹尧匆忙唤来参将,带300快马出营,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然尽数抓获。有人问原因,年羹尧说:“只一下就停下来,肯定不是风,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飞出,肯定有人惊扰它。这里距离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料想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

陶公性检厉①,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⑥,乃超两阶⑦用之。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陶公性检厉,陶公即陶侃,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任荆州刺史,封长沙郡公;检厉,方正严肃。②正会,元旦(农历正月初一)集会。正,音zhēnɡ。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厅堂。④厚头,厚实的竹根。⑤桓宣武,即桓温。⑥仍当足,于是用竹根来替船篙的铁篙头。仍,因而,于是。⑦阶,指古时官员的级别。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 是悉 用 木 屑 覆 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敕船官悉录锯木屑 录:

(2)咸不解此意 咸:

(3)装船,悉以作钉 装:

11、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2、陶公“性检厉,勤于事”在文中是通过哪几件事来体现的?

答:

13、陶公的事迹对我们现在有何借鉴意义?

答:

9、于是/悉用木屑覆之

10、(1)录,收集,收藏;(2)咸,都;(3)装,安装,修造。

11、文章主要内容是写陶公严肃认真,办事勤勉。。

12、主要通过三件体现:一是担任荆州刺史时收集木屑后用它铺台阶的事,二是收集竹头后用它做竹钉的事,三是提拔办事勤勉的官员的事。

13、开放题,内容积极,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