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节选)(14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天下缟素 ▲ (2)长跪而谢之 ▲ (3)寡人谕矣 ▲ (4)徒以有先生也 ▲
1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徒以有先生也”中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 )(3分)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 B.扶苏以数谏故 C.以大易小,甚善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19、有人说:“根据史实,秦王能统一六国,成就大业,应该是个英雄.”你是怎样看待秦王这个人的?结合选文,发表你的见解.(4分) ▲
16.(4分)(1)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2)谢(道歉)(3)谕 (明白,懂得 ) (4)仅仅,只 (每空1分)
17.(3分) B因为
18.(3分)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19.(4分)答案示例:(观点明确,结合选文或直接截引选文说理即可)
示例(1)我认为秦王不是英雄。因为他先以“天子之怒”恫吓,后因唐雎英勇无畏的“布衣之怒”而 “色挠”,说明他是个骄横残暴、外强中干的人。
示例(2)我认为秦王是个英雄。因为他面对敢于拼命、英勇无畏的唐雎能“长跪而谢”,并称赞他,说明他是个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人。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游京师,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即 散 其 家 之 所 有 与 乡 里 贫 乏 者
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民甚快之: (2)既闻命:
(3)犹以盗目之: (4)遂得疾不起:
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译文:
11.张养浩曾经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读了本文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4分)
12.阅读全文,思考文章记述了张养浩一心为民的哪些事?(4分)
8.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每处1分)
9.(1)以……为快,对……感到高兴
(2)已经
(3)看待
(4)最终,终于 (每个词1分,共4分)
10. 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3分,闻、恸、济为得分点)
11.例:张养浩是一个勤勉政事,宽容待人,执法公正,克己奉公,受人景仰的人。(答对两点意思对即可。4分)
12.(1)免除犯过罪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
(2)严厉打击危害百姓的杀人犯李虎等人
(3)散尽家财救助百姓
(4)到任后四个月一直住在衙门帮助穷人并积劳成疾而死。(每点1分,共4分)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第9—13题。(14分)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②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③,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④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一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注释】①赵威后:赵惠文王妻 ②故:难道 ③食:给食物吃 ④婴儿子:人名。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书未发( ) ②岁亦无恙耶( )
③使者不说( ) ④苟无岁( )
10.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何以王齐国?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成涉世家》)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八则》)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皆 率 民 而 出 于 孝 情 者 也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赵威后的见解相当精辟,概括说说本文体现了赵威后怎样的政治思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分)① 书信②年成③同“悦”,高兴④如果;倘使
10.(2分)B
11.(2分)是 / 皆 率 民 / 而 出 于 孝 情 者 也
12.(1)(2分)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凭什么(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
(2)(2分)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13.(2分)体现了赵威后以民为本、重视榜样的教化作用的政治思想。
赛跑定案(9分)
有老姥1遇劫于路,唱贼2。路人为逐禽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3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4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5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罪。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注释】:①老姥(mǔ):老妇人 ②唱贼:呼喊捉强盗。古代“贼”:强盗。③融:符融,晋朝人。④凤阳门:当地的一座城门。⑤正色:神情严肃。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路人为逐禽之 禽: ②乃俱送之 乃:
③可二人并走 走: ④盖因贼若善走 善:
14.选出与例句“路人为逐禽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至之市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驱之别院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16.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符融是个 的人。(1分)
13.(4分) 同“擒”,擒获 于是,就 跑 善于,擅长(各1分)
14.(2分) D
15.(2分)你是真正的强盗,为什么要诬陷别人呢?(汝、诬、各0.5分,判断句式1分)
16.(1分)聪慧或洞察力强或有很强的判断能力
参考译文:
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强盗(抢劫),(就大声)呼喊捉强盗,路人追赶上去帮助老妇人捉住了强盗。强盗反而诬陷行人。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谁是真的(强盗),于是就把他们都押送到官府。 苻融见到他们后笑着说:“这很容易知道,可以让两个人一起跑,先跑出凤阳门的人不是强盗。”不久后回到(衙门),苻融严肃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的强盗,为什么要诬陷别人呢?”强盗终于低头认罪。原来是因为如果强盗跑得快,必然不会被行人捉住,因此知道跑得不快的那个人是强盗。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是( )。(3分)
A.、本在冀州之南B.、汝之不惠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告之于帝
6、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 ②方七百里( )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④何苦而不平( )
7、翻译句子。(6分)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8、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3分)
5、B 6、①险峻的大山;②方圆;③尽;④愁,担心。
7、①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②苦于大山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
8、示例:愚公这样的做法是不行的。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后,会导致土地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只要能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划线句子。(4分)
高祖①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君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
②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
9 .(4分)①我之所以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②项羽嫉妒有才能的贤人,对待有功劳是就__他,对待贤能的人就怀疑他
阅读《陈涉世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9题。(9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 (4分)
|
|
召令徒属 杀之以应陈涉
|
|
扶苏以数谏故 不足为外人道也
7.这段文字叙述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情形,请用原文概括其发动起义的三个步骤。(3分)
▲
8.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结合文段说一说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2分)
▲
6.(4分)B
7.(3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8.(2分)选择合理时机“将尉醉”;使用激将法“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太宗纳谏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20.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恒于宫中养饲 恒:常常,平常B.皇后谏曰 谏:进谏,规劝
C.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轻:轻视、瞧不起D.极有利益尔 益:增加
21.请将文章画线句子“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答:
22.这个故事中,太宗和皇后形象特点分别是怎样?(2分)
答:
20. (2分)D【解析:“益”应为“帮助、好处”】
21. (3分)让国君因为马的缘故杀人,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一定会抱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关键词“使”“以”“闻”“之”译对2分,句意通顺1分】
22. ( 2分)太宗知错即改,善于纳谏;皇后体恤下属,善于进谏。
【参考译文】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一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 ?” 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③丞相府归马。
[ 注 ] ①卓茂:人名。 ②公:对人的尊称。③诣:到······去。
9.下面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子亡/马几何时矣。 B.子亡马/几何时矣。
C.子亡马几/何时矣。 D.子亡马几何/时矣。
10.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3分)
(1)卓茂尝出门( )(2)将去,顾而谓曰( )(3)若非公马(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的意思。(2分)”
12.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什么?(1分)
13.文中表现了卓茂 的品质,表现了“马主” 的品质。(2分)
9.B
译文
卓茂曾有一次(坐马车)出门。有人说那马是他丢失的。于是卓茂问他:“你丢马多长时间了?”那人说:“一个多月了。”卓茂这匹马已经养了好几年,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卸下马来给了他,自己拉了车要离开。将要离开时,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不是你的马,请牵来丞相府还我。”过了几日那人在别处寻得自己丢的马,于是到丞相府还了卓茂的马。
10.曾经 离开 如果 11.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12.想确认马是谁的 13.仁厚(宽厚 宽容) 诚实
陈太丘与友期(10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解释加点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尊君在不 ▲ (3)去后乃至 ▲ (4)下车引之 ▲
18.翻译句子。(3分)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19.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请写出两点。(3分)
_ ▲ __
17、(4分)(1) 约定 (2) 同“否” (3)离开 (4) 拉
18、(3分)(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期”、“委”、“去”重点词要解释正确)
19、(3分)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其他有理的也可以)
(写出一个启示得2分,两个得满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