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食汤饼①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⑦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⑧,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注释】 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

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yù):卖。⑥恶(cū):通“粗”。⑦箸(zhù):筷子。⑧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

莫管它的味道。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①恶不可食( ) ②尔尚欲咀嚼耶 ( ) ③秦少游闻之( )

12、选择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B.昂首观之

C. 心之所向 D.学而时习之

1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并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2分)

11.(3分)(1)吃;(2)想 (3)听说,听见    12.(2分)C

13.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1分)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2分)

14.(2分)豁达(乐观、洒脱)或幽默、乐观、开朗的人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衷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拉,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 ②造次:鲁莽,轻率。 ③拊(fǔ):抚摩。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数讨山越 ( )

(2)君宜顾之 ( )

(3)遂往诣蒙 ( )

(4)肃于是越席就之 (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母哀而舍之

a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d黑质而白章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1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2分)

1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2分)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10、①屡次    ②拜访     ③到     ④接近,最近

11、①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提到小老虎。

②占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

12、原先轻视,后来只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13、勇而有谋   文武双全。勤奋好学 ,学而有成。

隆中对(节选)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人谋 : 而且 B. 天子而令诸侯:挟持

C.总英雄 :招致 D. 将军率益州之众 :身体

1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不可与争锋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而民附 益州

C.尽南海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D.将军有意乎 将军愿见之乎

12.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D11.C12.B

[0977a30f84e10491.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3分)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②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③。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④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⑤。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②兵:军队。③睫:眼睫毛。④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⑤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楚庄王欲伐越( ) ②臣愚患之( ) ③王乃止( ) ④自见之谓明( )

⑵下列各句中与“王之伐越”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B.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八则》)

C.至之市(《郑人买履》)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9、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王 之 兵 自 败 于 秦 晋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⑴①想要 ②担心 ③停止 ④称作、叫做(4分)⑵D(2分)

9、 王 之 兵∕ 自 败 于 秦 晋(1分)

10、 所以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2分)

11、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2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会天大雨 会:

 (2)皆刑其长吏刑: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翻译:

14.陈胜吴广审时度势,谋略过人,对起义进行了周密的策划。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文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一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陈胜吴广在为起义作舆论准备时,设计了“①”的计策;发动起义时,打出“②”的旗号;在起义中,陈涉“立为王,号为张楚”。这一系列谋划,始终将起义与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陈胜吴广认为 ③ 。

 12.答案:(1)会:适逢,恰巧遇到   (2) 刑:惩罚   每小题1分,共 2分

 13.答案:又暗使吴广到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3分

14.答案: ①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② 大楚  ③ 项燕为楚国名将,假借他的名义发动起义,可以获得民众支持。 ①、②空各1分,③空2分,共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节选,完成第13-16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

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

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辍耕之垄上 擅齐之强

  B. 若为佣耕 若无兴德之言

  C. 遂许先帝以驱驰 安陵君其许寡人

  D. 咨臣以当世之事 扶苏以数谏故

14.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怅恨久之 怅:___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 鄙:_________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_________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翻译:_________

16.下面是关于选文中人物的介绍,请根据选文内容将其补充完整。(3分)

人物 籍贯 成大事前的身份 评价

陈涉 ① 佣耕者 志向远大

诸葛亮 / ② ③

13. 答案:C   

14. 答案:(1)失望           (2)见识短浅

15. 答案:(1)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三次到草庐中拜访我。

16. 答案:①阳城   ②布衣(平民)   ③淡泊名利,知恩图报

说明:第13~16题共9分。第13~15题,每题2分;第16题3分,每空1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2-14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共2分)

(1)肉食者鄙 鄙:______

(2)公将鼓之 鼓: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共2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______

14.请你阅读第③段,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第②空用原文回答)(共5分)

   

12. 答案:

(1)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鼓:击鼓进军

(共2分。每个词1 分)

13. 答案: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共2分)

14.答案:

①鲁国取胜的原因   ②彼竭我盈   ③辙乱旗靡   ④有谋略   ⑤善观察

   (共5分。每个空1分,注:用原文回答多一字少一字均不得分)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11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以头地耳( ) ⑵ 皆布衣之士也( ) ⑶ 长跪而之曰( )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秦王怫怒 吴广以为B.﹒头抢地耳 徒有先生也

C.天子怒 皆布衣士也D.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戍死者固十六七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②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8.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15.(3分)⑴撞    ⑵平民    ⑶道歉

16.(2分)D

17.(4分)

①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②那韩国、魏国灭亡,但是安陵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18.(2分)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

耳中人(蒲松龄)

谭晋玄,邑诸生也。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月,若有所得。

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窃喜。自是每坐辄闻。因俟其再言,当应以觇之。一日又言。乃微应曰:“可以见矣。”俄觉耳中习习然似有物出。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旋转地上。心窃异之,姑凝神以观其变。忽有邻人假物,扣门而呼。小人闻之,意甚张皇,绕屋而转,如鼠失窟。

谭觉神魂俱失,复不知小人何所之矣。遂得颠疾,号叫不休,医药半年,始渐愈。

9、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笃信导引术,寒暑不辍。(的)

B.、微睨,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他)

C.、小人闻,意甚张皇。(声音)

D.复不知小人何所矣。(地方)

10、文中“行之数月,若有所得”,谭晋玄最想得到的是 。(用文中的两个字来回答)(2分)

11、谭晋玄“心窃异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4分)

9、D

10、导引

11、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旋转地上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 (2) 下车之 引:______

(3) 太丘舍 去:_______ (4)相而去 委:______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0、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2分)

                                       

21、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 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2分)

                                       

                                       

22、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2分)

                                      

                                      

23、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2分)

                                      

                                      

18.⑴回头看 ⑵拉、牵 ⑶离开 ⑷舍弃

19、略 

20、聪明睿智、知书明理、落落大方。

21、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22、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23、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