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0、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1分)
11、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身”的意思是 。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3分)
1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答:
13、“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2分)
14、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各列举一个(句、对)。(3分)
答: 典故:
成语:
名言警句以及俗语:
15、【乙】语段的原文有很多成语流传于世。请准确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答:(1)
(2)
10. 先帝。
11.Zhòu; 亲自。 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12、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13、“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15、示例:开张圣听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等(必须是在原文中出现过的)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1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
【乙】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选自《三国志》)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 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 夙夜忧叹
③ 庶竭驽钝 ④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
1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9.刘禅的小名叫阿斗,后人都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你能从【乙】文中找出这样说的根据吗?(至少说出两点)(2分)
2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后人感叹诸葛亮的语句,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说英雄落泪的原因是什么。(2分)
17.①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②早上 ③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 ④即使 (4分,每小题1分)
18.(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2分)
19.①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②此间乐,不思蜀。③诚如尊命。(共3分,一点1分,两点3分)
20.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殚精竭虑为蜀汉大业,然徒劳无益(1分)。
②诸葛亮遇到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最终大业未成(1分)。(共2分)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 ) 黄帝再拜稽首( )
2.用“/”为下面一个句子标出停顿。(2分)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练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10分)
1.(2分)见(拜见) 稽首(叩头)
2.(2分)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3分)治理天下的人,和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吗?
4.(3分)记叙了一个牧童回答黄帝如何治理天下的故事。
【翻译】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告辞,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过分、任其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邑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理解相同的一组( )(3分)中.国.学.考.频.道
A.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人恒过然后能改 B. 吾妻之美我者/ 皆以美于徐公
C. 时时而间进/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燕、赵、韩、魏闻之 / 余闻之久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来自:中国+学+考++频+++道(w.ww.x..k1.0..0.com)§X§X§K]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8. 邹忌规劝齐王的原因是“ ”,规劝对于国家的结果是“ ”。 (2分)
9.根据文意,下面的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邹忌不仅有说真话的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还能够冷静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
B. 前两段叙述了劝谏的起因,最后一段则讲述了劝谏的情况和结果,结构严谨。
C. 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于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D. 齐国朝政局面之所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有像邹忌那样敢于劝谏、善于劝谏的贤能的臣民;二是有威王那样从善如流、勇于改过的君主。
6. D(听说) 【A(过失/犯过错)B(以……为美/ 美丽)C(间或 /参与)】
7. 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8. 王之蔽甚矣 战胜于朝廷
9. B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选文出自课文 。
2.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画一处)
①今 齐 地 方 千 里 ②此 所 谓 战 胜 于 朝 廷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私臣
②王之蔽甚矣
③闻寡人之耳者
④时时而间进
5.翻译句子。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6.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7.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8.邹忌是怎样的一个人?
9. 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1. 邹忌讽齐王纳谏2.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3.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 ①偏爱②受蒙蔽,这里是因受蒙蔽而不明③使……听到④间或,偶然5.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6.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7. 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虚心纳谏。8.邹忌是一个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忠臣;他有自知之明,善于反省,能从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9.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他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出自 。相传是春秋时期 所作。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肉 食 者 鄙,未 能 远 谋。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③公将鼓之
④再而衰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给第一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6. 文中那句话是全文的纲领?
7.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8. 第2段描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在战场上曹刿和鲁庄公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9. 我们该怎样评价鲁庄公?
10.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1.《左传》(或《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丘明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 ①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③击鼓进军④第二次4. 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5.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7.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说明他有政治远见。在战场上不冒然进军,选择彼竭我盈之时攻击,善于掌握有利的战机;敌人撤退,他先详察敌情,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这又表明他有军事才能。8. 鲁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9.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10.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能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做简要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公 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说:公输盘不说 秦王不说
B.有:北方有侮臣者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足: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东坡现右足
D.子:愿借子杀之 天子之怒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起于鲁
②吾义固不杀人
③不可谓仁
④胡不见我于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子何命焉为?
②宋何罪之有?
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4.“行十日十夜”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5.墨子诱使公输盘说出哪句话?又用哪句话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还击?
6.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7.结合人物形象分析一下该如何处理下面的朗读。
①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②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8.这几段文字最主要的描写方式是什么?
9.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大意。
1. A 2. ①出发,动身②善良坚持道义③对人亲善,友爱④引见3.①先生(有)什么见教呢?②宋国有什么罪过呢?③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4. 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新课标第一网
5. 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然后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最后用“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还击。6. 排比 墨子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7. ①此时的公输盘有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②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心里发虚,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8.对话描写9.墨子巧言说服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东坡食汤饼①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⑦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⑧,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注释】 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
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yù):卖。⑥恶(cū):通“粗”。⑦箸(zhù):筷子。⑧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
莫管它的味道。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①恶不可食( ) ②尔尚欲咀嚼耶 ( ) ③秦少游闻之( )
12、选择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B.昂首观之
C. 心之所向 D.学而时习之
1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并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2分)
11.(3分)(1)吃;(2)想 (3)听说,听见 12.(2分)C
13.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1分)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2分)
14.(2分)豁达(乐观、洒脱)或幽默、乐观、开朗的人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衷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拉,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 ②造次:鲁莽,轻率。 ③拊(fǔ):抚摩。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数讨山越 ( )
(2)君宜顾之 ( )
(3)遂往诣蒙 ( )
(4)肃于是越席就之 (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母哀而舍之
a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d黑质而白章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1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2分)
1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2分)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10、①屡次 ②拜访 ③到 ④接近,最近
11、①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提到小老虎。
②占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
12、原先轻视,后来只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13、勇而有谋 文武双全。勤奋好学 ,学而有成。
隆中对(节选)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亦人谋 : 而且 B. 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
C.总揽英雄 :招致 D.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身体
1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 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 将军岂愿见之乎
12.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D11.C12.B
[0977a30f84e10491.jpg]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