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年教子 (10分)
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①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注释:大:敬词,对对方的尊称。
23、 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4分)
万年尝病( ▲ ) 欲仗之( ▲ )
咸叩头谢曰( ▲ ) 具晓所言( ▲ )
24、下面句子中“之”字用法与“欲仗之”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天下之伟观 B.、 何陋之有
C.、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石青糁之
25、 翻译句子(2分)
大要教咸谄也。
26、请用简洁的语言评价文中的人物(选一个)。(2分)
23、曾经;用杖打;道歉;全,都(4分)
24、D(2分)
25、您要教儿子学会奉承啊。(2分)
26、 从父亲教儿子的方式、内容上考虑(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南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 蜀之鄙有二僧 ( ) (2)贫者语于富者曰 ( )
(3)吾欲之南海( ) (4)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中。(4分)
(1)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译: 。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 。
16、对“吾一瓶一钵足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贫者的怯懦,畏惧困难的神态,充分表现在句中。
B.、表明了贫僧的决心。
C.、证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D.、表明了贫僧有信心,不畏困难的精神。
17、文中两处“子何恃而往”所表达的意思和语气是否完全相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
18、选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意在说明什么道理?(2分)
答: 。
14、 (1)边远的地方,边境 (2)告诉 (3)往(4)距离
15、人立志,难道还比不上川西的(这个贫穷的)和尚吗?
16、A17、第一次表示一般疑问,意在询问了解情况,第二次表示感叹,表示不屑一顾,意在指出毫无可能;表达的意思和语气不完全一样,第一次表示探询语气,第二次表示轻蔑语气。
18、告诉我们树立远大志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
李存审⑴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⑵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⑶生于膏粱⑷,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诺。
注释:(1)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 (2)镞:箭头 (3)尔曹:你们 (4)膏粱:精美的膳食
19.解释划线字词(4分)
(1)尝戒诸子( ) (2)去乡里( )
(3)位极将相( ) (4)因授以所出镞( )
20.翻译句子:(2分)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⑵者凡百余。
21.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分)
19.(4分)曾经 离开 到 ,达到 于是
20.(2分)在这期间经历九死一生不是一次,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共有一百多次。
21.(2分)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须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磨练,有所作为。(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引:
10、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 “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D.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话说的人是谢道韫
友人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但“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
失礼,为什么?说出你的看法。(2分)
通过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之后,你认为今后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
中最应该做到的是什么?(2分)
9、①约定;②拉;(2分)
10、陈太丘与朋友约定一同出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2分)
11、B(2分)
12、观点一:我认为元方“入门不顾”并不失礼。因为,父亲的友人没有按时赴约,失礼在先,又当着元方的面责骂元方的父亲,再次无礼。对这样的人就应该给他点颜色看看。
观点二:我觉得元方的做法有些不合适,因为友人在元方指出其无礼后,能很快认错,而且是在一个小孩面前认错,确实不容易,若能宽容一点,给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则更好。古人也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分)
13、守信用;讲礼貌 (2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由 (人名)组织当时的一批人编写的(2分)
1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去后乃至。 乃:( ) (2)尊君在不? 不:( )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 )
(4)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
19.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0.请分析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2分)
21.友人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但“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说出你的看法。(3分)
17.《世说新语》;刘义庆(2分 )
18.(1)乃:才 (2)不:通“否”。
(3)委:丢下,舍弃。 (4)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各1分,总计4分 )
19.(1)陈太丘与朋友约定一同出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2)友人感到惭愧,就下车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各2分,总计4分 )
20.无信;无礼。(2分)
21.观点一:我认为元方“入门不顾”并不失礼。因为,父亲的友人没有按时赴约,失礼在先,又当着元方的面责骂元方的父亲,再次无礼。对这样的人就应该给他点颜色看看。
观点二:我觉得元方的做法有些不合适,因为友人在元方指出其无礼后,能很快认错,而且是在一个小孩面前认错,确实不容易,若能宽容一点,给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则更好。古人也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观点三:这个问题也可一分为二地看待,把上面两个意思合在一起表达。
(选取任意一个观点即可。观点1分,理由2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黄帝曰:“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④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wéi)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山名。
③涂:同“途”,路。 ④奚:何,什么。
12.解释加点字。(4分)
(1)若知具茨之山乎____________ (2)异哉小童____________
13.对画线句“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些开辟天下的人,又为何与牧马的人有不同呢?
B.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C.开辟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D.那些治理天下的人,又为何与牧马的人有不同呢?
14.有一个成语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请说出这一成语:__________(2分)
15.文中的黄帝是一个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
12.你 奇怪 (各2分)
13.B (3分)
14.害群之马 (2分)
15.谦虚好问 尊重他人(礼贤下士)(3分)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19分)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不治将益深( ) (2)司命之所属 ( )
(3)色候固非服汤之诊( ) (4)后二十年果眉落 ( )
6、下面加点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立有间 桓侯故使人问之
A.B.
又何间焉 故人知君
眉落半年而死。 色候固非服汤之诊
C.D.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2)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
8、蔡桓公和王仲宣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后来都变得无法医治?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吸取哪些教训?(5分)
9、根据甲、乙两文的中心,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4分)
5、(1)更加 (2)管,掌管(3)本来,原来(4)果真,确实,真的
(共4分,每小题1分。)
6、C (2分)
7、(1)现在(他的病)在骨髓里,我因此不再过问了。
(2) 仲宣嫌弃他的话不顺耳,接受了汤药却不吃。(共4分,(1)(2)每小题各2分)
8、示例:原因:蔡桓公和王仲宣均有病却盲目自信,一再拒绝医生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或蔡桓公和王仲宣均因讳疾忌医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2分)教训:⑴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⑵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⑶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 ⑷ 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5)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 (3分)
评分建议:共5分,答出原因得2分;教训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成理,语句完整通顺即可给3分。
9、示例:一个人只要工作,总免不了会有缺点和错误。对待缺点和错误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改”,另一种是“盖”。哪一种态度好呢?不言而喻:自然是改了好。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承认错误和不纠正错误
评分建议:共4分。提出观点得2分,联系自我能展开分析得2分。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①,塞于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日向②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③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④,立偿之。命童仆登车,断其结络⑤,悉推瓮于崖下,须叟,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注释:1瓦瓮:陶制的小口大腹容器。2 向:将近、将近的意思。3铃铎:代指车马。
缣:线织品,此处用作货币的代用品。5结络:捆扎瓦瓮的绳子。
1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题。
(1)文中,两处加点词“于”的意思是 的;
两处加点词“得”的意思是 的。(2分)
A.相同B.不同
(2)根据文意,“属天寒”中“属”一词的解释,应选的一项是 (2分)
A.同“嘱”,嘱托。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类,一类。例——“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C.适逢,适才。例——“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
14.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载瓦瓮车“进退不得”的原因是 、 和
。(3分)
15.从刘颇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个性特征中的两大亮点: 、 。(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回答)(2分)
12.(4分,每小题各2分)(1)B A (2)C
13.(3分)刘颜于是打开行囊拿出缣(货币代用品),马上偿还(抵补)给那个人(瓦瓮主人)
14.(3分)道路峻滑 车马太多 车身太重
15.(2分)当机立断(处事果断) 慷慨大度(豪爽大方)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9.本文作者是 (填写人名),下列与本文作者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是 。(2分)
A.《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B.《记承天夜游》作者苏轼
C.《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D.《口技》作者魏学洢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11.本文主要描写了卖油翁( )(2个字)和陈康肃( )(2个字)这两个重要场景,揭示了 的道理。(3分)
9.欧阳修 C
10.(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此)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11.酌油 善射 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
阅读课文全文,完成练习。
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由睡到醒,又由醒复睡,继而失火群乱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 、 、
2、注音。 中间( ) 曳( )屋许许声( )
3、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舒筋活血
4、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5、对“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理解恰当的是( )
A.所有能够模仿的,这里都有。B.凡是别处有的,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C.一切应该有的声音,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D.凡是应该有的,这里都有。
6、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间有人用力拉屋架,发出崩倒的声音。B.中间有人用力推拉,发出房倒的声音。
C.其中夹杂有劈里拍拉屋倒塌的声音。D.其中夹杂着崩倒的声音。
7、课文第四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
A.声音由小到大 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 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
8、将课文第四段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
9、本文运用了正确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____ ____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__ ____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____ ______。
1.道具之少。宾客的反应。声音的多。
2.jiàn yè 3.B 4.A 5.C 6.C 7.D
9.正面 反面 技艺高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