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第12—14题。(共9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天大雨 会:

(2)皆其长吏刑: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翻译:

14.陈胜吴广审时度势,谋略过人,对起义进行了周密的策划。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文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一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陈胜吴广在为起义作舆论准备时,设计了“①”的计策;发动起义时,打出“”的旗号;在起义中,陈涉“立为王,号为张楚”。这一系列谋划,始终将起义与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陈胜吴广认为

12.答案:(1)会:适逢,恰巧遇到   (2) 刑:惩罚   每小题1分,共 2分

13.答案:又暗使吴广到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3分

14.答案: ①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② 大楚   ③ 项燕为楚国名将,假借他的名义发动起义,可以获得民众支持。 ①、②空各1分,③空2分,共4分。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②(kòu):初生的小鸟。③忮(zhì):凶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于异类也   (      )

(2)人太远 (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译文:

19.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20.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

答:

17.答案:(1)使……信任 (2)距离

18.答案: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19.【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读全文,从文中“人”的角度入手,找出关键句(“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归纳整理。

答案:因为“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或:因为(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得到了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的信任。)

20.【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要从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角度,围绕保护动物思考作答。

答案(示例):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他动物,要与其他动物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式或态度来伤害其他动物。

附【译文】

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得到了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的信任。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它们)自然就亲近人,将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日:“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日:“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之。”遂往蒙。酒酣,蒙问肃日:“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日:“临时施宜。”蒙日:“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之,拊其背日:“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讨山越( ) (2)君宜之( )

(3)遂往蒙( ) (4)肃于是越席之(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4分)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日:“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1)屡次(2)拜访(3)到(4)接近,靠近

19.(1)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2)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

20.原先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21.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

【参考译文】

吕蒙,字子明,是汝南富陂人。小时南渡,依附于他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的大将,屡次讨伐山越。当时吕蒙十五六岁,偷偷跟随邓当前去讨贼,邓当回头看到后很是吃惊,大声呵斥也不能阻止他。回来告诉吕蒙的母亲,其母非常生气要责罚他,吕蒙说:“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呢?”其母不高兴地放弃了(责罚)。

鲁肃代替周瑜后,经过吕蒙驻扎地。鲁肃还很轻视吕蒙,有人劝说鲁肃:“吕将军功名日渐显赫,不能以原来的想法时待他,您应谊去拜访他。”鲁肃于是前去拜访吕蒙。喝过酒,吕蒙问鲁肃:“您接受重任,和关羽是邻居,您有什么计策来应对难以预料的事?”鲁肃轻率地说:“临时施法。”吕蒙说:“现在虽然东吴西蜀为一家.但关羽实际上是虎熊一样的人物,计谋怎么能不早定好呢?”于是为鲁肃谋划了五种策略。鲁肃于是离开座位靠近他,抚摩着他的背说:“吕蒙,我不知您的才能谋略到了这种程度。”

杨震拒贿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wèi)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日:“暮夜无知者。”震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震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wèi)之,不亦厚乎?”

(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注】①迁:调动官职。②故;以前。③茂才:即“秀才”。④故旧:老朋友。⑤令为开产业:叫他为(子孙)留些产业。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2分)

(1)见_________ (2)至夜怀金十斤以震___________

15.“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怎样理解“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不知”这句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赞扬了杨震什么品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1)拜见  (2)赠送

15.让我的儿孙后代被世人称为清廉官吏的子孙,将这样的美名留给子孙,这不是很丰富的遗产吗?

16.这句话阐明了“行贿受贿总有人知道”的道理,现在有些行贿受贿的人,抱着这种事是私自授受,可以做得天衣无缝、踏雪无踪的幻想,以身试法,实在是至愚至蠢。

17.赞扬了杨震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

【参考译文】

杨震四次调动官职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上任时途中经过昌邑,以前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这里做县令,去拜见他,到晚上他怀揣了十斤金子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很羞愧地出来了。杨震秉性公正廉洁,子孙经常粗食步行。杨震的亲朋好友和同乡长者都劝杨震为儿孙们置办些产业。杨震始终不肯,他说:“让我的儿孙后代被世人称为清廉官吏的子孙,将这样的美名留给子孙,这不是很丰厚的遗产么?”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日:“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日:“何以教准?”咏徐日:“《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日:“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敬重。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准人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自成都罢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准莫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张公谓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1)听说  (2)恰好  (3)明白

12.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13.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

【参考译文】

当初,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对他的部下说:“寇准是奇异的人才,可惜学术不足。”等到寇准到陕出访,张咏恰好罢官回去,寇准很敬重地在帐内接待,大加操办。张咏即将离开时,寇准把他送到城郊,问他说:“您有什么要教导我的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回去后,找出《霍光传》来读,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所中伤。”其人日:“奈地坏何?”晓者日:“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天瑞》)

7.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国(qǐ) B.无处(wú)气

C.星宿(sù) D.有所伤(zhòng)

8.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躇步跳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奈何其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积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则寓言故事是成语“_____________”的由来。这个成语

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0.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哪种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C  导解:应读xiù。

8.(1)你 (2)告诉,解释 (3)担忧 (4)土块

9.杞人忧天  不必要或无根据的忧虑。

10.讽刺了那些忧心忡忡、顾虑无穷而又无所作为的人。

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官名,侍卫近臣)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1.对下面句中加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4分)

  A.齐桓公好服紫:穿

  B.境内莫衣紫也:穿

  C.于是左右有衣紫而进者:到

  D.桓公患之:以……为患、忧虑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吾甚恶紫之臭。

  3.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6分)

 

1.C

  2 .我厌恶紫色的气味

  3.上行下效。所以,居上者,要以身作则。居下者,不要盲从。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加粗的词语(4分)

  (1)去人近(  ) (2)辩斗(  )

  (3)多知乎(  ) (4)沧沧凉凉(  )

  2.《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焦点是什么?理由各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4分)

  3.孔子是当时人们所尊崇的学识渊博的圣人,而两小儿提出的问题孔子却“不能决”,这方面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质?(6分)

1.距离 争辩,争论 “知”通“智” 寒冷

  2.日初出还是日中离人近。理由是: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9、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1)此公欲来。指代( )

(2)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3)此殊不缺也。指代( )

20、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21、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22、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24、翻译下列句子:

(1)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2)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19.(1)杨氏(2)大穴(3)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0.C

21.穴中人;杨氏

22.D

23.这个人想到这里来,你们能容纳他吗?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人才能的人了。

24.略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A.如是再三。定伯复言;B.。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崔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1.概括两段的段意。① (2分)

2. 区别划线词的意义。(4分)

(1)鬼言:“我鬼。”( ) (2)“我新鬼,故身重。”( )

再三( ) “不习渡水故。”( )

3.文中表现鬼愚蠢的地方有三处:① ,③ (3分)

4.文中第一称人代词有 第二人称代词有 (4分)

5.翻译A.句 。B.句 (4分)

1.①宋定伯遇鬼,与鬼同行;②宋定伯骗鬼卖鬼  2.①判断词,这样;②因此,缘故  3.①轻信定伯是鬼;②轻信新死身重,不习渡水;③轻易说出弱点——不喜人唾  4.我 吾 汝 卿  5.(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