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资治通鉴·秦记二〉节选》,完成8-11题
(赵高)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①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②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__之言!此非崐人臣③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④?”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⑤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⑥。
【注释】①赵高:秦政治人物,历仕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代君主。②斯:李斯,秦相,助秦统一天下。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文中“君侯”指李斯。③崐人臣:崐,kūn 同“昆”,本为子孙之意。“崐人臣”即“下面的臣子”。④蒙恬:秦将,辅佐扶苏镇守边关。⑤通侯之印:封爵的印信。⑥属:移交。王离:蒙恬镇守边关时的副将。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胡亥然其计 ( ▲ ) ②安得__之言 ( ▲ )
③请诈以始皇命( ▲ ) ④数以不能辟地立功( ▲ )
⑵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请诈以始皇命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B. 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C.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以 兵 属 裨 将 王 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愿君审计而定之!(2分)
译文: ▲
⑵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分)
译文: ▲
11. 李斯,曾任秦朝丞相,在秦朝统一天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等方面皆有功劳,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究其悲剧原因,李斯个人缺陷也是其原因之一,请结合选文,作具体分析 。(2分)
▲
8. ⑴(每字1分)①认为……有道理,同意 ,认为……对 ②怎么 ③假装 ④责备、指责 ⑵.D(2分)
9.以 兵 / 属 / 裨 将 王 离(每处1分)
10.(每句2分) ⑴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作出决定!⑵谁知道赋敛的毒害竟然超过毒蛇呢?
11.出于一己之私,从个人利益考虑,帮助赵高扶持胡亥篡夺皇位,为最终自己被赵高所害埋下祸根。(2分)
阅读《叔敖埋蛇》一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叔敖对曰 ( ) ②恐去母而死也 ( )
③蛇今安在 ( ) ④恐他人又见 ( )
11.下面句子有两处停顿,请用“/”划出。(4分)
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
12.找出与文中“杀而埋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
A.久之,目似暝《狼》 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C.蔽林间窥之 《黔之驴》D.事列《神仙》之传。《黄鹤楼》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结合课文简单分析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每空1分)
①回答 ② 离开 ③ 哪里 ④担心
11.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4分,停对一处2分)
12.C(2分)
12.(4分)
(1)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知道他是个仁义的人了.。(“及”“为”翻译错误各扣1分;主语不补充扣1分;共2分,不倒扣)
(2)(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点地方露出来,有点地方被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不补充主语扣1分,“斗”或“蛇”翻译错误扣1分)
13.“见两头蛇,杀而埋之”表现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也”,表现他的孝顺;“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表现他的仁爱。(答到一点1分,没有结合课文分析扣1分,共3分)
14.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每点1分,共3分)
阅读文言文《钱若赓断鹅》,回答7—10题。(16分)
明万历中,钱若赓守临江,有异政。有乡人持一鹅入市,寄店中后他往。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耳。”乡人讼于郡。公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人无不惊讶。已退食,使人问鹅供状否?答曰:“未。”少顷出,下堂视之,曰:“状已供矣。”因指一鹅曰:“此乡人鹅。”盖乡人鹅食野草,粪色青;店鹅食谷栗,粪色黄。店主伏罪.。
加点文言词语释义(6分)
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使人问鹅供状否( ) (2)盖乡人鹅食野草( )
(3)或王命急宣 ( ) (4)患其塔动 ( )
②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少顷出,下堂视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B.而忘操之 B. 是吾剑之所从坠
C.至之市 C. 问塔动之因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乡人持鹅入市,寄店中他往。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处)(2分)
盖 乡 人 鹅 食 野 草
10.钱若赓为什么能够断案如神?请你结合文段作简要分析。(4分)
7.①(1)派、让 (2)原来是 (3)有 (4)嫌,担心
② A
8.(1)有一个乡下人带着鹅进城,(把鹅)存放在旅店里,就到别的地方去了。
(2)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的路,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这样快
9.盖 /乡 人 鹅/ 食 野 草
10.钱若赓能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善于思考。他从鹅粪便的颜色推知鹅的生活环境。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请老家居。有直指使者②,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脱粟饭③,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也。”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责人。
【注】①刘南垣公:人名。②直指使者:官名,亦称直指。③脱粟饭:即糙米饭。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郡县患之: ②但老妻他往:
③罗列盈前: ④公强之:
11.选出与“直指以师命”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以饮食苛求属吏B.以丛草为林
C.卷石底以出 D.以其境过清
12.翻译句子(2分)
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也。
译:
13.直指在老师的开导下明白了什么做人的道理?(2分)
答:
10、(4分)①对…感到害怕 ②只 ③满 ④勉强、强求
11、(2分)D
12、(2分) 可以知道饮食本来没有精粗,饿的时候容易吃饭,饱的时候难以吃东西,是时势所导致成这样的。(答题点:原,然,判断句式)
13、(2分)待人要宽厚,(1分)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1分)(回答“不敢以盘餐责人”得0.5分)
王右军诈睡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佯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减:不足 ③大将军:王敦 ④钱凤:人名,字世仪
⑤孰:熟⑥从:纵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右军觉 ②及开帐
2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22.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分)
20、觉:醒来。及:等到。21、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彼此大惊失色,说道:“不得不杀掉他。” 22、机智(聪明)、沉着(冷静、镇定)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注:“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效法,仿效。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②久而益敬
2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弱者抚之以仁。
21.请你分析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答语的巧妙之处。(2分)
19、①称赞,赞许 ②更加 20、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21、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18题。(共12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春秋》)
【乙】高缭①仕②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③,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④之人也,四维⑤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⑥吾过,是以逐之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高缭:晏子属臣。②仕:做官。③爵位:贵族封号等级。④仄陋:这里指狭窄浅薄。⑤四维:系在鱼网四角或车盖四方的大绳。鱼网和车盖有了四根大绳撑张,稳固而安全。维,维系,辅助。⑥弼:纠正。
17.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⑴ 吏二缚一人诣王( ) ⑵ 齐人也,坐盗( )
⑶ 晏子逐之( ) ⑷ 是以逐之也( )
18.翻译两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⑴
⑵
19.【乙】文中,“左右”为什么要劝谏晏子?(2分)
20. 【甲】【乙】两文分别突出表现了晏子的什么形象特征?(4分)
17. (1)两个小官吏。(2)犯了偷盗罪。(3)辞退了他。(4)因此。(共2分。答对两个得1分)
18. (1)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2)我是一个狭小鄙浅的人,通过各方支持来辅助才能稳固,才能立国。(共4分。一句2分)
19.“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共2分。用原句或自己的话均可,意对即可)
20. 【甲】文:机智善辩,爱国至上;【乙】文:赏罚分明,任免有方。(共4分。各2分,意对即可)翻译: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随从的官员们向晏子提出劝阻,说:“高缭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没有给他一个职位,而且还要辞退他,不合道义啊。”晏子说,“我是一个狭小鄙浅的人,通过各方支持来辅助才能稳固,才能立国。到现在为止,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这就是我要把他辞退的原因。”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晏子辞千金》节选
6.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 ②语时了不悲( ▲ )
③便索舆来奔丧( ▲ ) ④月余亦卒( ▲ )
7.下边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何以都不闻消息 B. 子敬素好琴
吾欲辱之,何以也 (《晏子使楚》) 素湍绿潭 (《三峡》)
C.弦既不调 D. 问塔动之因 (《梵天寺木塔》)
既薨 (《赵普》) 因恸绝良久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
▲
②弄毕,便上车去。
▲
9.魏晋时期不少文人常以特立独行、个性鲜明而著称于世,后人称之为“魏晋风度”。请结合《人琴俱亡》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王子猷身上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风度?(3分)
▲
6.(病)重 说话 轿子 死
7.c
8. ①客人中有一个认识桓子野的人(或有一个认识桓子野的客人)说:“这(是)桓子野。”
②(桓子野)演奏完毕,就上车离开。
(每个关键词1分,扣完为止。缺主语扣1分。)
9.断定弟弟已亡,语气却一点不悲伤;奔丧的路上一直都不哭;直接坐到子敬的灵床上;用弹琴这种独特的方式悼念亡弟;琴声不协调,就摔琴痛哭;不哭则已,一哭就差点昏死过去。(答到四点给满分,三点给2分,两点给1分。用原文回答的,该点不得分。)
阅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完成下题( 13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匡衡①,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遂成大学③。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②文不识:富户的姓名,指姓文名不识。③大学:大学问。
18.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到、及 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被雇佣操劳
C.资给以书 资给:供给、资助 D.主人怪问衡 怪:怪异地
19.与句中“以书映光而读之”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昂首观之
C.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D.心之所向
温故而知新
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21.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3分)。
18.D 19.B 20.①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②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21.凿壁借(偷)光(1分) 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1分) 勤学苦读(1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第10—15 题。(共13分)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0、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1分)
11、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身”的意思是 。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3分)
1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答:
13、“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2分)
14、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各列举一个(句、对)。(3分)
答: 典故:
成语:
名言警句以及俗语:
15、【乙】语段的原文有很多成语流传于世。请准确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答:(1)
(2)
10. 先帝。
11.Zhòu; 亲自。 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12、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13、“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15、示例:开张圣听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等(必须是在原文中出现过的)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