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林能尔,仁者之勇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恩而贪( ) ②休事或折正嵩( )

15、韩休是唐代著名的贤相,文中说他做了丞相后,“天下翕然宜之”。但他在处理国务时与当朝皇帝的意见却意见相左,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件事。(2分)

16、古文讲究言简而意赅,但在选段结尾补充宋璟对韩休的评价,这是否多余?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14.①依赖,倚仗②面对(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皇上想要处罚犯有小错的李美玉,韩休要求皇上先惩治犯大罪的程伯献。皇帝不

准许,韩休以不奉召相威胁,最终改变皇帝的心意。(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6.不多余。这是侧面描写。宋璟的评价,从侧面突出了韩休正直、坚定的性格。(共

2分,答出描写方法1 分,作用1 分)

太宗、仁宗尝猎于大名之郊,题诗数十篇,贾昌朝时刻于石。韩琦留守日,以其诗藏于班瑞殿之壁。客有劝琦摹本以进者。琦曰:“修之得已,安用进为?”客亦莫谕琦意。韩绛来,遂进之。琦闻之,叹曰:“昔岂不知进耶?顾上方锐意四夷事,不当更导之耳。”
石守道编《三朝圣政录》,将上。一日求质于琦,琦指数事:其一,太祖惑一宫鬟,视朝晏。群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寝,刺杀之。琦曰:“此岂可为万世法?已溺之,乃恶其溺而杀。彼何罪?使其复有嬖,将不胜其杀矣。”遂去此等数事。守道服其精识。

【注释】

①贾昌朝:任大名知府。②修,指收藏、保存。③谕:明白。④韩绛:神宗时任参知政事。⑤晏:晚。⑥嬖:宠幸。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其酣寝( ) ②为万世( )

15、作为北宋时期的名相,韩琦的故事被后世广为传颂。语段的题目为“韩琦精识”概括出表现韩琦“精识”的两件事?(2分)

16、“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韩琦与他人不同的行事原则让人看到了他的“精识”谈谈韩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分)

14.①等待②效法(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①为了不影响皇上平定边关,隐藏起先皇题诗石刻,不向皇上进献摹本。②建议

编书的人删去关于太祖做法不妥的情节,以防误导他人。(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6.有责任感,以国事为重,没有私心;有远见卓识,见识独到,精准。(共2 分_______,意思对

即可)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láo):泥水。③吾侪(chái):我们。④锸(chā):锹。

17.解释加点词语。(2分)

知徐州。( )

②卒其城。( )

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何以战(《曹刿论战》)
B.、泛于梁山泊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C.、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其真无马邪(《马说》)
D.、朝廷从之悉以咨之(《出师表》)

19.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解释。(2分)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21.根据语段,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2分)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参考答案:调任、保全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参考答案:D

19.略

20.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文中的重要的句子。

参考答案:(1)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

(2)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

 21.[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家,也是一个心忧天下的清官廉吏。(意思对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去后至( ) (2)尊君在( )

(3)相而去( ) (4)下车之 ( )

8、选段中的“ 君”“尊君”“ 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2分)

9、根据原文的意思,用原句回答问题。(3分)

(1)、陈太丘“相委而去”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2)、元方对客人的批评主要突出了两点:______、______(原文的四个字概括)

10、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7、 (1)才(2)通否(3)丢下(4)拉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君:对别人的尊称9、(1)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无信,无礼10、(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周少从陈孟贤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试《凤凰台赋》(当面) B. 援笔立(完成)

C.里人周者(嫉妒) D. 之而去(吃饭)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供役山不加增

B.周母故 徒有先生也

C.饭而去 辍耕垄上

D.若不知母氏以我命耶 全石以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2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沈周的人物形象。(4分)

19.D(3分)      20. B  D(4分,各2分)

21.(1) 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2) 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

(得分点:比、谒、引)

(4分,各2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22.11岁就能作诗,后在文学、艺术方面有造诣,可以看出他聪慧,知识渊博,有真才实学;

    喜欢过山林生活,达官贵人请求他当官,他以不愿离开母亲为由拒绝,可以看出他孝顺,厌弃官场,不贪图功名;

    沈周原谅了郡守误把自己抓去画画的过错,可见其待人宽厚。

(4分。结合文中材料分析归纳给2分;“孝顺、待人宽厚、不贪图功名、有真才实学”答出其中两点给2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

苏 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①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②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④,吾侪⑤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⑥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注释】①押伴:接待、陪同。②钤辖:有两个义项,1.节制管辖。 2.宋代武官名。③戢:收敛。④涂潦:大水。⑤侪:辈,类。⑥畚锸:簸箕铁锹。

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以书属辙曰 属:嘱咐B.至与钤辖亢礼 亢:匹敌

C.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D.以虞水之再至 虞:料想

2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深受爱戴的一组是(3分)( )

①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②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③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④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⑤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⑥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③⑤D.④ ⑤⑥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

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警告他们,如果不改,要将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C.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杭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

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2分)

 (2)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2分)

 (3)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2分)

26.  D(虞:防备)

27.  B(③⑤是写苏轼的做法)

28.  C (将冲决徐州城)

29. (1)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讣闻、咨嗟”各1分)

(2)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以为、冠”各1分)

(3)太守尚且不怕大水,这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小人、秋”各1分)

【参考译文】

    家兄苏子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肃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牛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任杭州通判。家兄在那里常常依法变通,方便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稍稍安定。高丽进贡的使者蔑视、欺凌州郡官吏,接待、陪同的使臣都仗势骄傲专横,直至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家兄派人对他们说:“外国人向往教化来到我国,按理一定备谦恭和顺,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弗。如果你们不悔改,我们就要上报朝廷,”接待、陪同的人害怕了,因此稍微收敛。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他为学士.不称他的姓。

    家兄从密州调到徐州。这时黄河水冲决曹村,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市民争着出城躲避水灾。家兄说:“如果富有的市民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又把富有的市民赶回城。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卒长喊着说:“太守都不怕大水,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拿着棍棒走进队伍,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起于戏马台,尾部同城墙相连。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然而大雨日夜不止,河水暴涨,只有三板的城墙没有被淹没。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朝廷。家兄又请求调拨来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朝廷答应了家兄的请求。洪灾过后,皇帝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7分)。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隆中对》)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16. 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时人莫之也( ) (2)由是先主遂亮( )

(3)然则何时而乐耶( ) (4)斯人,吾谁与归( )

17. 选出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2分)

A. 为信然 先主器之,先主曰

B. 异二者之为 而长烟一空

C. 亮耕陇亩 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D. 不物喜 此臣所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8. 选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 )(2分)

A. 时人莫之许也 。 B. 君与俱来。

C.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19. 翻译(4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0. 【甲】段的写作十分有特色,请从描写方式的角度选出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2分)

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D.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21. 有人说“乱世重才,治世重德”,并因此得出诸葛亮不符合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标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你联系《隆中对》和《岳阳楼记》的内容及有关材料作分析,谈谈你的独到见解(3分)。

16. (1)承认、赞同    (2)拜访

(3)虽然如此,那么(答“既然这样,那么”也算对)(4)没有

17. C

18. B

19. (1)这个人(只能)到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就”、“屈致”“枉驾”“顾”等关键词,一个0.5分)

(2)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尝”、“求”、“心”、“为”等关键词,一个0.5分)

20. C

21. (不定答案,正反均可,但要有理有据,且要联系课文及相关知识。)

示例一:我同意这种说法。范仲淹的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古仁人”的核心内涵是指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的人,它继承了儒家“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忠君爱民传统理念,是从品德修养上对士人的要求。而《隆中对》主要突出的是诸葛亮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运筹帷幄的军事才略,即使有某些忠君的因素,却完全不见忧民爱民的情怀,所以他不符合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标准。

示例二:我不赞同这种说法。范仲淹的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古仁人”的核心内涵是指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的人,它继承了儒家“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忠君爱民传统理念。而历史上的诸葛亮正是这种“忠君爱民”思想的化身。《隆中对》、《出师表》和后世民间对他的崇拜中,不仅可以看出了他具有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运筹帷幄的军事才略,从“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也可以看出他立足百姓的思想出发点,在谋求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天下的同时客观上起到为百姓谋福祉的作用。

(意对即可,不求逻辑与长篇大论,甚至可以提出“没有可比性”的观点,能自圆其说即可。)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9~23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B. 父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C. 笔辄就如素构(拿起) D. 是有名(自己)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 未始先立题然后诗 得众人而已矣 B. 不能称前时闻 仲永通悟

   C. 复到舅家问 必有我师 D. 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去后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

2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指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并说说两则文言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4分)

19.D(3分)                          

20.B D(4分,各2分)

21.①从此指定事物(让他)做诗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②李贺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4分,各2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22.相同点:天资过人。

不同点:仲永成为常人,李贺成为著名诗人。

启示:一个人天资再好,没有后天自身努力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最终也没有成才的希望。(4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译文:李贺 ,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提笔一挥而就,就象预先构思、草拟过的,自己取名字叫《高轩过》,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
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男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李贺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就象赴会别人的任务题目。到了傍晚回家,积累而成。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等过去也就不怎么理。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世祖即位,援因留西川,隗嚣甚敬重之,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建武四年冬,嚣使援奉书洛阳,帝甚壮之。十一年夏,玺书拜援陇西太守。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宾客故人,满其门。

二十年秋,振旅还京师。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封数百户;今我微劳,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烈士,当如此矣。”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注释]①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②隗嚣(wěi xiāo):字季孟,建武二年被封为西州大将军。③振旅:整队班师。④伏波将军路博德:伏波将军是古代一种封号,路博德是西汉武帝朝名将。⑤谅:确实,实在。

8.(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满其门( ) ②封数百户( )

飨大县( ) ④谅为烈士( )

(2)下列加点词与例句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男儿要当死边野

A.皆朝齐B.舜发畎亩之中C.然侍卫之臣不懈内D.皆以美徐公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昔 伏 波 将 军 路 博 德 开 置 七 郡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结合选文说说马援身上除了志向远大还有哪些品质。(2分)

8.(1)(4分)(1)每天  (2)通“才”,仅仅  (3)谦词,辱,降低身份  (4)志向远大的英雄(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2)(2分)C

9.昔 /伏 波 将 军 路 博 德 /开 置 七 郡

10.(4分)(1)我希望您来告诉我良言(中肯的话)的,怎么反而和其他人一样呢?

(2)略

11.(2分)宽以待人(宽待下属),不居功自傲(居安思危、谨慎谦虚)(每点1分)

译文: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岁时丧父,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各位哥哥对此很是称奇。(马援)曾经对宾客说:“男子汉立志,处境愈困窘,意志愈更坚定;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光武帝刘秀即位,马援仍然留在西川,隗嚣非常敬重他,任用马援为绥德将军,参与筹划大计。建武四年冬天,隗嚣让马援送书信到洛阳。光武帝非常欣赏他的勇气。九年,任命马援为太中大夫。十一年夏季,任用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致力于广施恩惠和树立威信,对待下属宽容,任用下级官吏时,让他们有职有权,自己只处理大事、要事罢了。客人和旧友,每天都挤满了他的家。

建武二十年秋季,马援整顿军队回到京师。快要到洛阳的时候,旧友大都前去迎接和慰劳他,平陵人孟冀,以有计谋闻名,也在迎贺马援的客人中。马援对他说:“我是希望您来进良言的。现在您也这样恭维我,不是混同一般人了吗?过去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了七郡(实为九郡)疆土,才分封了几百户;如今我只有这么一点微薄的功劳,却辱没他人,受封大县,功薄而赏厚,怎么能长久呢?先生(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救助)我(一把)呢?”孟冀说:“这是我想都没有想到的问题。”马援说:“当今匈奴、乌桓还在骚扰北方边境,我打算自己请求率领军队攻打他们。男儿若死应当死在边野,用马革裹尸,送回来安葬了事,怎么能躺在床上,在儿女手中消磨时光呢?”孟冀说:“人们真要想成为一个有抱负、有操守、建功立业的男子,就应当像你讲的这样呵!”

马价十倍(9分)

有人卖骏马者,比三旦①立市②,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④。”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 《战国策·燕策》

【注释】①旦 :早晨。②市:集市,市场。③一朝:一天。④贾:通“价”,价钱,这里指报酬。

9.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三旦立市( ) (2)人莫与( )

10.对文中画线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愿你去看看我的马,去照顾一下我的马。

B.希望你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回头照顾我的生意。

C.愿你去看看我的马,围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去照顾我的生意。

D.希望你去看看我的马,围着马转几个圈儿,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眼。

11.从“马价十倍”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

                                   

                                    

9.(1)接连地  (2)说话(交谈)  (各1分,共2分)

10.D(3分)

11.骏马因伯乐而升值,说明权威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完全迷信权威,盲目地崇拜权威,凡事要注重实地考察,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否则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或:只要自己的东西是好的,不妨借助名人效应来宣传。 (4分)

 参考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他前去拜见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

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之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