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16.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召问群臣臧否( ) (2)有采者 ( )

17.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文:

18. 写出教材中与“卿不朕欺”句式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19. 从文中看出宋濂有怎样的品质?(2分)

16.答案示例:秘密地  值得   共2分。

17.答案示例:(如果)没有宋濂,(我)几乎错误地给进言的人定罪。共2分。

18.答案示例:忌不自信。  共2分。

19.答案示例:诚实坦荡, 正直无畏。  共2分。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注释:①理:法官。②过听杀人:听察案情有过失而错杀人命。③傅:附着,此指把罪责推到别人身上。④失刑则刑:错定刑罚就自己受刑。 ⑤ 失死则死:错判死罪就自己以死偿命。⑥听微决疑:听察细微的隐情事理,决断疑难的案件。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非之罪也( ) ②不受令( )

15、李离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想处自己以死刑。对此,赏识他的晋文公替他开脱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他是怎样回应君主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6、尽管晋文公并不想追究李离的责任,李离最后还是选择了用剑自杀以生命来谢罪。由此可见,李离是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14.①你②推辞(共1 分,每小题0.5分)

15.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

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 )于下

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共2 分)

16.李离是个坚决维护法律,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李离伏剑”的故事是中国法制史上

的鲜活教材,他用生命捍卫法律的尊严。今天的领导者应该学习李离,严明责任,

明定赏罚。(共2 分)

(一)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二)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洪州牒来,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注:①克:约定。②白:告诉。③审:确实。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⑤赍(jī):携带。⑥牒:文书。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二人游太学(一起)B.元伯以白母(详细)

C.因出囊金百两勉(赠送)D.勉为办事(赞成)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

(2)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18.范式和李勉都看重友情,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3分)

答案:16.D 解析:D项中“许”的意思是“答应”。

17.(1)分别已有两年,千里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对它这样确信呢?(2)你给我料理完丧事,多余的银两就送给你了。

18.范式:重视自己与朋友两年前的约定,可见其言而有信。李勉:将朋友赠送的料理丧事多余的银两归还给朋友的兄弟,可见其不图钱财而重情义。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愿家财半助边 ( ) ②恶者辄( )

1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古往今来,不乏有毁家纾难者。请概括文中卜式的爱国表现。(2分)

16、卜式最初只是“以田畜为事”,后竟“拜为齐相”,请根据对文意的理解,谈谈卜式一路升迁的原因。(2分)

14.①拿出②除去(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①朝廷与匈奴作战时,卜式主动拿出一半家财援助边疆,不求回报。②匈奴投降

时,国库空虚,朝廷难以负担,卜式拿出二十万让官府发给搬迁的百姓。(共2 分)

16.①在国家有难时,能够慷慨捐钱不求回报,非常爱国。②在牧羊过程中,悟出一套

行之有效的治民方法。(共2 分)

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9、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相传作者是 时期道家学派的 (人名)。(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伯牙鼓琴,在高山( ) ②风暴雨( )

③乃琴而鼓之( ) ④钟子期辄穷其( )

11、本文言简意丰,结构紧凑,请分析文章开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12、常言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因此“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传为佳话。读了本文,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钟子期不愧为伯牙的“知音”?(2分)

13、言为心声,曲亦传情,请说说伯牙“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的原因。并谈谈伯牙所说的“吾于何逃声哉”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

9.战国列御寇(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意念,心情②通“猝”,突然

③拿,拿过来。④旨趣,意旨。(共2 分,每小题0.5 分)

11.内容上写出了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的特点。结构上是全文的总纲,领起

下文对二人善弹善听的具体描写。(共2 分)

12.伯牙弹琴时,心中想着高山与流水,钟子期就能听出高山的巍峨与江河的浩荡。伯

牙心中悲叹,弹奏霖雨与崩山之音时,钟子期也能穷尽其中之意。(共2 分)

13.伯牙到泰山游玩时,突遇暴雨,不禁心中失落悲伤。所以“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

山之音”。(2 分)言外之意是赞叹钟子期善听,自己弹奏的乐曲都不能逃过他的耳

朵。(1 分)(共3 分)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林能尔,仁者之勇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恩而贪( ) ②休事或折正嵩( )

15、韩休是唐代著名的贤相,文中说他做了丞相后,“天下翕然宜之”。但他在处理国务时与当朝皇帝的意见却意见相左,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件事。(2分)

16、古文讲究言简而意赅,但在选段结尾补充宋璟对韩休的评价,这是否多余?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14.①依赖,倚仗②面对(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皇上想要处罚犯有小错的李美玉,韩休要求皇上先惩治犯大罪的程伯献。皇帝不

准许,韩休以不奉召相威胁,最终改变皇帝的心意。(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6.不多余。这是侧面描写。宋璟的评价,从侧面突出了韩休正直、坚定的性格。(共

2分,答出描写方法1 分,作用1 分)

太宗、仁宗尝猎于大名之郊,题诗数十篇,贾昌朝时刻于石。韩琦留守日,以其诗藏于班瑞殿之壁。客有劝琦摹本以进者。琦曰:“修之得已,安用进为?”客亦莫谕琦意。韩绛来,遂进之。琦闻之,叹曰:“昔岂不知进耶?顾上方锐意四夷事,不当更导之耳。”
石守道编《三朝圣政录》,将上。一日求质于琦,琦指数事:其一,太祖惑一宫鬟,视朝晏。群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寝,刺杀之。琦曰:“此岂可为万世法?已溺之,乃恶其溺而杀。彼何罪?使其复有嬖,将不胜其杀矣。”遂去此等数事。守道服其精识。

【注释】

①贾昌朝:任大名知府。②修,指收藏、保存。③谕:明白。④韩绛:神宗时任参知政事。⑤晏:晚。⑥嬖:宠幸。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其酣寝( ) ②为万世( )

15、作为北宋时期的名相,韩琦的故事被后世广为传颂。语段的题目为“韩琦精识”概括出表现韩琦“精识”的两件事?(2分)

16、“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韩琦与他人不同的行事原则让人看到了他的“精识”谈谈韩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分)

14.①等待②效法(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①为了不影响皇上平定边关,隐藏起先皇题诗石刻,不向皇上进献摹本。②建议

编书的人删去关于太祖做法不妥的情节,以防误导他人。(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6.有责任感,以国事为重,没有私心;有远见卓识,见识独到,精准。(共2 分_______,意思对

即可)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láo):泥水。③吾侪(chái):我们。④锸(chā):锹。

17.解释加点词语。(2分)

知徐州。( )

②卒其城。( )

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何以战(《曹刿论战》)
B.、泛于梁山泊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C.、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其真无马邪(《马说》)
D.、朝廷从之悉以咨之(《出师表》)

19.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解释。(2分)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21.根据语段,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2分)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参考答案:调任、保全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参考答案:D

19.略

20.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文中的重要的句子。

参考答案:(1)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

(2)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

 21.[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家,也是一个心忧天下的清官廉吏。(意思对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去后至( ) (2)尊君在( )

(3)相而去( ) (4)下车之 ( )

8、选段中的“ 君”“尊君”“ 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2分)

9、根据原文的意思,用原句回答问题。(3分)

(1)、陈太丘“相委而去”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2)、元方对客人的批评主要突出了两点:______、______(原文的四个字概括)

10、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7、 (1)才(2)通否(3)丢下(4)拉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君:对别人的尊称9、(1)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无信,无礼10、(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周少从陈孟贤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试《凤凰台赋》(当面) B. 援笔立(完成)

C.里人周者(嫉妒) D. 之而去(吃饭)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供役山不加增

B.周母故 徒有先生也

C.饭而去 辍耕垄上

D.若不知母氏以我命耶 全石以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2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沈周的人物形象。(4分)

19.D(3分)      20. B  D(4分,各2分)

21.(1) 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2) 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

(得分点:比、谒、引)

(4分,各2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22.11岁就能作诗,后在文学、艺术方面有造诣,可以看出他聪慧,知识渊博,有真才实学;

    喜欢过山林生活,达官贵人请求他当官,他以不愿离开母亲为由拒绝,可以看出他孝顺,厌弃官场,不贪图功名;

    沈周原谅了郡守误把自己抓去画画的过错,可见其待人宽厚。

(4分。结合文中材料分析归纳给2分;“孝顺、待人宽厚、不贪图功名、有真才实学”答出其中两点给2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