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昭名文,江山人。苦学,至忘寝食,经史多成诵。喜大骂剧谈。绍兴初,招徕,直谏无所忌讳。德昭对客议时事,率不逊语,人莫敢酬对,而德昭愈自若。晚来临安赴省试,时秦会之(桧)当国,数以言罪人,势焰可畏。有唐锡永夫者,遇德昭于朝天门茶肆中,素恶其狂,乃与坐,附耳语曰:“君素号敢言,不知秦太师如何?”德昭大骇,亟起掩耳,曰:“放气!放气!”遂疾走而去,追之不及。

注释:

①剧谈:畅谈,指说话无遮拦。 ②招徕:同招揽,指毛德昭干的是招揽顾客的事。 ③秦会之:即秦桧,字会之,性阴险,晚年更加残忍 。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数以罪人( ) ②素其狂( )

15、毛德韶真的“直谏无所忌讳”吗?结合选文,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2分)

16、这位饱读经史、以“直谏”自诩的人,其真实表现落得贻笑大方的下场。结合短文内容评价毛德韶的为人?(2分)

14.①怪罪②讨厌,厌恶(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根本不是。让他评价秦桧,他大骇,马上盖住耳朵,说自己说的话是放屁,并快速跑远追都追不上。可见其自诩的“直谏”完全是虚假的表现。(共2 分)

16.他表面上直言敢谏,但遇到权贵之人却唯恐避之不及,可见其“虚伪、丑陋、趋炎附

势”的特点。(共2 分)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 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注释:

①戊子:太宗贞观二年三月。 ②虚己 :自己要谦虚。 ③受人 :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 ④曾:竟然。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勇者其力( ) ②吾之师也( )

15、魏征认为,隋炀帝虽口诵尧舜之言却致__的原因是什么?(2分)

16、“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太宗李世民所以开创影响后世的贞观之治,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是从短文分析李世民具有怎样的执政亮点。(2分)

14.①竭尽②类(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隋炀帝恃才傲物,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顾民生疾苦,自然落

得覆亡下场;或答“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以至覆亡也。”(共2 分,可用自己的

语言回答,也可用原文回答,意思对即可。)(共2 分)

16.“借古察今,任用贤臣,广开言路,善于思考,躬身自省”等角度,围绕任意一个关键

词回答即可。(共2 分)

自知之明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

①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②睫:眼毛③庄蹻:楚国的盗,实为人起义的领袖④明:眼睛亮,引申为明智。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庄子曰( ) ②臣智之如目也( )

15、楚庄王讨伐越国的理由是什么?庄子用怎样的语言概括了楚庄王的不明智?(用原文回答)(2分)

16、庄子以自己精辟的分析制止了楚庄王的盲目行动,他的分析让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分)

14.①进谏②担心、担忧(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政乱兵弱;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共2 分,理由1 分,

原文1 分)

16.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能看清自己才叫作明智。(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社鼠

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性,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注释

①社鼠:藏身于土地庙内的老鼠。②涂:把彩粉或油漆抹在木质建筑材料的表面上,用来装饰或防虫蛀。③社,社庙,俗称土地庙。④案据:安定。案,通“安”。据,也是安的意思。这里暗含包庇之意。⑤腹而有之:心腹亲近主人。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以社也( ) ②内则善恶于君上( )

15、根据晏子的解说,社鼠难以除尽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6、晏子在这里用社鼠比喻那类人?这类人又为何会成为治理国家的障碍呢?(2分)

14.①缘故、原因②蒙蔽(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社鼠依社木而生,熏之怕烧了树木,用水浇灌又怕弄坏了建筑上的彩粉。所以很

难除尽。(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6.晏子用社鼠来比喻那些谄上媚下的奸佞之臣,君主的亲信之臣。这类人就是国家

的社鼠,他们以“人主”为保护伞,在宫廷内对君主掩盖是非真相,在宫廷外对百姓

__。因为有君主的保护与包庇,所以成为了治理国家的障碍。(共2分,每

问1 分)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注释①狎:亲近。②取:通“聚”③ 萑苻(huán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表强盗出没的地方。④慢:对上司无理。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唯有德者能以宽民( ) ②疾数月而( )

15、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子产认为子大叔如果执掌政事,应该采用更为刚猛的政策,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16、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孔子最为尊敬的人之一。结合本文谈谈子产是个怎样的人。(2分)

14.①使……服从。②死,死亡。(共1 分,每小题0.5 分)

15.子产认为首先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用宽厚的政策使百姓服从。其次刚猛的政

策能使百姓畏惧,百姓不敢触犯,也不会有伤害;怀柔的政策,百姓容易怠慢,更容

易使他们受伤害。所以宽厚的政策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共2 分)

16.子产对“宽”与“猛”的治国政策___________有着深刻的认识,说明子产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产在大叔执政前便告诫他要实行“猛”政,而大叔之后的执政经历,也说明了子产

话语具有极强的预见性,可以看出子产是个深谋远虑的人。(共2 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

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释:①韩子卢者:韩子,韩国;卢,良犬名。②东郭逡者:东郭,东城;逡,狡兔名。③擅:占有,独揽。④顿:使······困倦⑤ 谢将:遣散将领。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天下之犬( ) ②犬兔俱( )

15、全文秉承了春秋笔法言简义丰的特点,一百余字便到处一场战争消弭于萌芽之中的始末。全文以“齐王惧,谢将休士也”收束,请说出齐王“俱”的是什么?(2分)

16、淳于髡是战国时期有名的辩士,“一鸣惊人”的故事尽人皆知。面对齐王伐魏之举,他三言两语便平息了干戈,试分析他是怎样说服楚王的?(2分)

14.①快,跑得快。②通“疲”,疲惫。(共1分,每小题0.5 分)

15.齐王畏惧的是齐、魏交战,若长期僵持不下,致使士兵劳顿,百姓疲敝,秦楚趁此机

会进攻齐国,坐收渔利,则有__之危。(共2分)

16.淳于髡并没有直接论述齐国伐魏的害处,而是通过设喻说理的方式,以卢犬逐逡

兔,田父擅其功作比,说明齐国不宜冒险伐魏的道理。这种方式说理生动形象,化

抽象为具体,有很强说服力。(共2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1~14题。(13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能刺寡人之过者( )

(2)有一老父粗衣( )

(3)能谤讥市朝( )

(4)孙叔敖正衣冠而见( )

1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13.简略说说甲文中进谏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3分)

14.两则选文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3分)

答案:11.(1)当面  (2)穿  (3)在  (4)他(代老父)

12.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

13.由于齐威王敢于纳谏,广开言路,使得齐国大治,民众对齐威王治国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意见越来越少。

14.解析:结合两文中人物的对话来思考。

参考答案: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7~10题。(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yé):同“耶”。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神弗也____________

(2)彼竭我____________

(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____

(4)元帝之____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

9.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3分)

10.【甲】【乙】两文都主要以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7.(1)赐福、保佑  (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为什么  (4)对……感到惊奇

8.解析:省略句在翻译的时候注意把省略部分补充上。

参考答案:(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9.解析:结合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思考。

参考答案: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0.语言  机智、聪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9题。(10分)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宅边有五柳树,因为号焉

B.域民不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一战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8.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2分)

19.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答案:16.A 解析:A项,把;B、C、D三项均是“凭借”的意思。

17.(1)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18.好读书 欣然忘食 性嗜酒 期在必醉

19.解析:根据陶渊明的处世经历与为人,结合第①段最后两句的自评和第②段的他评回答。

参考答案:仕途失意,内心痛苦,借酒浇愁,无奈中的消极__。

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16.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召问群臣臧否( ) (2)有采者 ( )

17.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文:

18. 写出教材中与“卿不朕欺”句式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19. 从文中看出宋濂有怎样的品质?(2分)

16.答案示例:秘密地  值得   共2分。

17.答案示例:(如果)没有宋濂,(我)几乎错误地给进言的人定罪。共2分。

18.答案示例:忌不自信。  共2分。

19.答案示例:诚实坦荡, 正直无畏。  共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