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

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顺民》有删节)

【注释】①靡曼:美色。②来:招徕,凝聚。③袭:袭为双重衣。④禽:同“擒”。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三年心劳力 ( ) ②亲耕而食( )

③流之江,与民之( ) ④必身自之(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A.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B.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C.太祖常劝以读书(《赵普》)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越 王 苦 会 稽 之 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2分)

译文: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2分)

译文:

11.结合选文分析越王“禽夫差,戮吴相”主要有哪两方面的原因。(2分)

 8.(1)①使……痛苦。②本人,自己。③共同享受。④喂。(4分,一词1分)

(2)D(2分,A项“以”表示结果的连词,以致。B项“以”意为“因为”。C项“以”意为“用,拿”。D项“以”表示目的连词,用来,来)

9.越王/苦/会稽之耻(2分,只划对第一处给1分,只划对第二处,不给分)

10.(1)于是,他日果然和吴王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2分,其中倒装句式的调整、“异日”各占1分)(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分,其中“阡陌”“交通” 各占1分)

11.第一,他“苦心劳力,焦唇干肺”表明他严格要求自己;(1分)第二,他“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表明他顺应民心,依靠百姓。(1分)

郑 [xiè],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2.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阻之(或:有的人)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4.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2.A  说明:本题2分。13.(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4分。14.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3分。答出其中的1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必以大义于天下

B.衣食所 能辨我是雄雌

C.不能察 我之死,有子存焉

D.又何焉 中力拉崩倒之声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庄公提出与齐军作战的条件之一是“衣食分人”“弗敢专”,但曹刿认为这是小信用,不能凭此去打仗。

B.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战前问“何以战”,战时能够抓住有利战机击溃齐军,战后能准确分析战争取胜的原因。

C.庄公战前能与曹刿商讨,战时能“与之乘”,战后能“问其故”,可见庄公有虚心好问、从善如流的美德。

D.齐军第一次击鼓,其士气正旺,曹刿按兵不动;齐军第三次击鼓,其士气已经完全消失,曹刿才下令进攻。

9.【文言词语理解】(3分)C (即使 ,九下)         

 [A.实情/通“伸”,伸张 (九上);B.有“养”的意思/怎么 (七下);D.参与/夹杂(七下)]

10.【文言翻译】(4分)

(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分。“忠”1分,“可以”1分。意对即可。]

(2)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追击他们。

 [2分。“靡”1分,“逐”1分。意对即可。]

11.【文意理解】(3分)

A.(这只是小恩小惠,而不是“小信用”。)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按要求完成9—11题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稚兔鮒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緶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

【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妻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9.下面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荆之地五千里 今齐地千里

B.今有人此 皆以美徐公

C.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臣妻私臣

D.此何若人 与此同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3分)

A.选文【甲】运用了对比,极言楚国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和宋国的国土狭小、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 同类的结论。

B.选文【甲】中,墨子巧设三个比喻,诱使楚王答应放弃攻宋。此时楚王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只得说“善哉”。

C.选文【 乙】中,邹忌采用三组对比指出“王之蔽甚矣” ,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充分了解对方,直接指出对方问题所在。

D.选文【甲】中“善哉。”,仅仅是楚王夸墨子“说得不错”,但并没有心悦诚服;选文【 乙】中“善”字表明了齐威王要纳谏除弊的态度。

9.B

10.(1)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2分)(采分点:以:认为;为:是。)

(2)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使我的耳朵听到的(人),可得到下等奖赏。(2分)(采分点:市朝:公共场所;闻:使……听到)

11.C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7、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2处,2分)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百二 十 城 宫 妇 左 右 莫 不 私王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l)臣知不如徐公美( ) (2) 臣之妻臣( )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4)数月之后,时时而进( )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0、文中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 ”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 得了“ ”的成效。成语“ ”就出自本文。(3分)

11、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7分) 7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分,各1分)

    8.(1) 确实,实在 (2) 偏爱 (3) 当面指责 (4) 间或,偶然。(4分,各1分)

    9.(1)据此看来,大王受蒙蔽非常严重了!(2)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获得下等奖赏。(4分,各2分)

    10.王之蔽甚矣;战胜于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门庭若市 (3分,各1分)

11.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4 分,意思相近即可)   

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履,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痈: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日:“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苏轼《东坡志林》)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人认所著履( ) ②即之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

1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12.为:被。与:给。

13.译句:又有沈麟士也被邻居认出所穿的鞋是自己的,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吗?”

14.示例一:同意。因为沈麟士体现出宽容豁达的处事态度。

示例二:不同意。

(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最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④,喟然而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④,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④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鄙:边境。④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④侍御:侍从妃子。⑤谄谀:奉承拍马。

9.甲文邹忌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引喻劝谏齐王得出的结论是“ ”;乙文中描写宋昭公反省时神态表情的词语是“ ”(用原文回答)。(2分)

10.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臣之妻臣 私:

(2)时时而进 间:

(3)侍御数百人,服以立 被:

(4)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得反国。 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12.乙文把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责任归咎于“谄谀者众”,你同意吗?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理由。(3分)

【答案】王之蔽甚矣    喟然而叹(每空1分,共2分)

【答案】(1)偏爱(2)间或、偶尔 (3)同“披”,穿着 (4)终于(结合语境理解正确即可。每小题1分,共4分)

【答案】 (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答案】(2)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的声音),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大意对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

【答案】示例1:同意,宋昭公一直被谄谀者包围蒙蔽,听不到强国谏言,因此不得不“出亡”;而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再加一卜齐威王也善于纳谏,所以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

  示例2:不同意,“谄谀者众”并不是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主要原因。让“谄谀者”位列朝堂的不正是宋昭公自己吗?作为国君,就必须做到亲贤远佞,齐威王正是因为亲近了邹忌这样的贤臣并纳谏,最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大意对即可,结合具体内容1分,理由分析2分,共3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何以战 以:

皆以美于徐公 以:

(2)忠之属也 属:

司命之所属 属: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下视其辙翻译:

12.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

曹刿论战

这篇文章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战前曹刿对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和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战前,曹刿肯定了鲁庄公所讲“”,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战后,曹刿提出了要选择“”的时机发动反攻,以及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曹刿的这些论述,是当时条件下弱国战胜强国的经验总结。

10.(1)凭(用)   认为    (2)类   管(隶属)

(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

11.(曹刿)下车看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共2分)

12.①作战条件 ②远见卓识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彼竭我盈

(共4分,每小题1分)

伯牙善鼓琴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与“止于岩下”中“于”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皆以美徐公 B. 能谤讥市朝

C. 万钟我何加焉 D. 每假借藏书之家

1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伯牙所 念:

(2)宫妇左右莫不王 私: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翻译:

13. 下面是有关【甲】【乙】两文中人物的简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

【甲】文中伯牙弹奏乐曲,钟子期 ,看来钟子期确实是善听之人。【乙】文中邹忌用 的生活小事设喻劝谏齐威王,齐威王认可了 “”的结论,并且颁布了鼓励进谏的诏令,使齐国取得“”的政治成效,这与齐威王的“善听”有密切关系。

10.(2分)B            11. (共2分)(1)念:想  (2)私:偏爱 (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

12.(2分)大小官员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评分说明:“面刺”、“过”为得分点,每点1分)

13. (4分)①能领会其中的旨趣   ②与徐公比美    ③王之蔽甚矣   ④战胜于朝廷(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真宗皇帝时,向文简拜右仆射。麻下日,李昌武翰林学士,当对。上谓之曰:“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仆射。今日以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对曰:“臣今自早候对,亦未知宣麻,不知敏中何如。”上曰:“敏中门下,今日贺客必多。卿往观之,明日却对来,勿言朕意也。”昌武候丞相归,乃往见。丞相方谢客,门阑悄无一人。昌武与向亲近,径入见之。徐贺曰:“今日闻降麻,士大夫莫不欢慰,朝野相庆。”公但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尝除端揆,此非常之命。自非勋德隆重,眷倚殊越,何至此?”公复唯唯,终未测意。又力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劳德业之盛、礼命之重,公亦唯唯,卒无一言。既退,复使人至庖厨中,问今日有无亲戚宾客饮食宴会,亦寂无一人。明日再对,上问:“昨日见敏中否?”对曰:“见之。”“敏中意何如?”乃以所见对。上笑曰:“向敏中大耐官职。”

【注释】①向文简:即向敏中,官至宰相,进右仆射。②麻下:指宣布任命书。唐宋皇帝诏书用麻纸书写,颁诏又称“降麻”。③李昌武:即李宗谔,官至翰林学士。④对:入对,晋见皇帝。⑤除仆射:除,任命官职;仆射,官职名称。 ⑥门阑:大门前的栅栏。⑦唯唯:应而不置可否的样子。⑧端揆:指尚书省长官,即仆射。

6.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非常之命 非常:不同寻常

B.自非勋德隆重 自非:如果不是

C.明日再对 明日:明天

D.乃以所见对 具:详细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敏中意何如 辍耕垄上

B.终未测真不知马也

C.何至此 其境过清

D.李昌武翰林学士 项燕楚将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以右仆射一职授予向敏忠,这是一项非同寻常的任命。

B.皇上派李昌武暗中观察向敏忠,说明皇上对向敏忠并不完全信任。

C.向敏忠接受任命后,前去祝贺的官员并不多,向敏忠也没有大宴宾客。

D.向敏忠接受任命后泰然处之,说明他宠辱不惊。

9. 文言翻译。(6分)

(1)又力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劳德业之盛、礼命之重,公亦唯唯,卒无一言。(第Ⅰ卷文言文)

译文: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译文:

6-8  CDB

9.(6分)(1)(李昌武)又极力叙述前代任仆射的人功勋品德的高大,皇上提升任命的隆重,向敏中也是应而不置可否,终于不说一句话。(“陈”“卒”各1分,句意1分)(2)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关键词“已”“此之谓”各1分,句意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