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口技》,完成10—13题。(15分)

口 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0.解释加点的字。(4分)

(1)宾客大宴 (2)意少

(3)中 (4)群响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2.仔细阅读第2-4段,说说听众有哪三次不同的反应?(用原句回答)(3分)

(1)

(2)

(3)

13. 文章最末一段划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①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②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③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注释] ①属(zhǔ):撰写。②翕(xī):聚集。③南:方位词做动词用,意思是向南。

19.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无从致书以观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3)颐既觉

20.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孟绝学于熙、元之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益慕圣贤之道

C.颐既觉 既加冠

D.四年而颢死 足肤皲裂而不知

21.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22.甲乙两文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9f2920b0a4030ac6.jpg]

比较阅读,完成9—12小题。(共16分每小题2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秉烛夜读》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光明,显明。③戏:取笑。④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⑤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__。⑥善哉:好啊。本文中指晋平公支持师旷说的话。

9. 解释加点词。(2分)

①蒙以军中多务 ( ) ②鲁肃过寻阳 ( )

③ 恐已矣 ( ) ④盲臣敢戏其君乎 ?(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11.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4分)

12.两文都是谈学习,想想吕蒙读书前后的变化,晋平公七十岁还听劝告学习,分别谈谈两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9、 ①辞,推托。 ②及,到……时候。 ③ 暮,晚。 ④安 ,怎么。(每空0.5分,共2分)10.翻译,略 。11.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年纪大;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军中事务多。(4分)12.孙权劝学启示,读书可以充实自己或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秉烛夜读的启示:活到老,学到老。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6—18(共5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明臣言行录》

16.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字。(2分)

①再长山朱氏 ②往往馕粥不

1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8本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1分)

16 ( 到,往 )(  够、充足)

17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18答案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阅读《伤仲永》,完成后面的问题。(13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

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仲永生五年,未( )识书具 (2) 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3)稍稍( )宾客其父 (4) 不能( )前时之闻

8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啼求B.邑人奇C.不能称前时闻D.于舅家见

9 句子翻译 (4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0 仲永小时才华横溢、才智过人体现在哪三件事上?摘录文段中语句回答。(3分)

11.对于仲永才华衰竭的原因,你怎么看对? (2分)

7(共4分,每空1分)

(1)曾经   (2)  从此(3)渐渐     (4)  相当

8、[2分】   (  C  )

9  句子翻译 (共4分,每题2分)

(1)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那里借来(书写工具)给他

(2)父亲认为这样做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到同县人那儿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10(3分)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或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不能称前时之闻;混然众人矣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l—4题。

太宗出征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次定州( ) (2)死无所恨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3.选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2分)

4.从太宗对待出征将士的行为中,你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王?(3分)

附加题(10分)

1.(2分) (1)驻扎(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遗憾

2.(3分)因此将士们没有不高兴地愿意跟从的。(或意译:因此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愿随驾出征的。) (“是以”、“莫”译错一个扣1分)

3. (2分)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2分,答对一点不得分)

4. (3分)宽厚仁爱,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驻扎在定州,只要有士兵到来,太宗都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他们,当时有一个随从的士兵病重,不能进见。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前,询问他的病情,下令州县的医官给他好好治疗。因此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愿跟随太宗出征的。等到大军回师驻扎柳城,又诏令收集前后阵亡将士的骸骨,设太牢隆重祭奠。太宗亲临祭祀,为死者哀悼痛哭,全军将士无不落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乡,把这件事情告诉阵亡者的父母,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丧致哀,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太宗亲征辽东,攻打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 (2) 父利其然也。(利: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 (4)见往事耳。 (往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甲文中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乙文中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原因又是什么?阅读两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前面两问用原文语句回答) (6分)

4.甲乙两篇文章所谈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你能写出几句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吗?(两句,2分)

文言文阅读(16分)

1. ①通“攀”,牵、引,拉   ②认为……有利可图   ③相称    ④历史

2. (1)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取仲永的诗。

(2)对于有志气的读书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3.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天学习十分重要,要勤奋学习(意对即可)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22—26小题。(16分)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 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 ,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

注释:①处:闲居。 ②如:应该,应当。

22.“/”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1分)

荆 之 地方五千 里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舍其文轩( ) (2)此何若人 ( )

(3)故人( ) (4)则耕者不可以不急矣( )

24.翻译句子。(4分)

(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25. 【甲】文阐明了墨子 的主张;【乙】文中体现墨子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26.孟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两段文字加以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荆之地/方五千里

23.( 1)华美的车子;(2)是;(3)拜访;(4)更加。

24.  (1我以为大王您派兵进攻宋国,是同这个害偷盗病的人的情况一样。

(2)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何必独自为义苦行呢,不如就此停止算了。

25.  非攻、兼爱(或反对战争); 坚忍不拔(或坚守信念) 坚持正义。最后一句

26.文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富足而宋国贫乏,从而推出楚国攻宋与“窃疾者”同类的结论;乙文先假设“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类推出“今天下莫为义,子如劝我”的结论。

文言文阅读(11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l)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对镜花黄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C.、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D.、中力拉崩倒之声

14、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5、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3分)

12.(1)才干和谋略(2)以……为宾客(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13.D

14.(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15.略(该题3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 选自《说苑·敬慎》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A.孙叔敖正衣冠而之 胡不我于王

B.使臣受吏民之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 货其弃于地也

D.孙叔敖拜曰 一鼓作气,而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孙叔敖楚令尹 公输般楚为云梯之械

B.楚王不知臣不肖 夫专诸刺王僚也

C.君谨守此三 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足治楚矣 域民不封疆之界

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B.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C.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D.文章的主旨是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9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2分)

(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4分)

CBB

 9共 6分,未翻译出关键词酌情扣分。

(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关键词:以、物、己)

(2)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骄傲的人,老百姓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4分,关键词:骄、去、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