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选自《捕蛇者说》)

【乙】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败:坏。 ②患:祸害。

17.解释加点的字或短语:(2分)

(1)汪然出曰( ) (2)乡邻之生日蹙( )

(3)友人家( ) (4)母出盐而怪之(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19.选出下面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甲】文用直接引述的方式,通过蒋氏的大段哭诉来表达主题,打动读者。

B.【乙】文用细腻生动的笔墨描述了一个富有童话意味的小故事并揭示了其中的道理。

C.【甲】【乙】两文中“则久已病矣”“则已后矣”“食盐不已”的“已”意思基本相同。

D.【甲】【乙】两文都通过叙述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所以它们都属于寓言体文章。

20.【甲】【乙】两段文字所要揭示的主旨分别是:(4分)

【甲】(用自己的话)

【乙】(用文中原句)

17.(1)眼泪(2)一天天窘迫(3)到(4)以之为怪(觉得他很奇怪)(共2分。答对两个1分)

18.(1)一年里冒死亡危险的有两次。(2)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共4分,每句2分。翻译错1处扣1分,错满两处该句不得分)

19.D(共2分)

20.【甲】捕蛇之危小于赋税。(意对即可)【乙】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共4分)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书谢御史

吴敏树【清】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①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26.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敢诘

②先生文章一时

③汝敢我!

他事削其籍以归

2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28.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4分)

26、①  没有人(谁)②著名 闻名  ③ 用竹板打 ④借 

27、① 宰相和珅位高权重,气焰嚣张。

    ②  这辆车怎么能再让宰相乘坐呢!

③ (他)喜好山水,于是游遍了江苏浙江一带,所到的地方,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捧着竹杖草鞋欢迎他。

28.这段文字主要写了谢御史因鞭打和珅家奴,焚烧和珅的车子而被削职的故事。

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品质。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年九十 ②甚矣,汝之不

9. 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面山居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B.汝心固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河曲智叟亡衾拥覆D.如土石何? 蹲身,始与台齐

10.“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里借“孀妻遗男”表现了人们对愚公 (四字短语)精神的感动和支持,这种写法是 。(2分)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年九十    将近        ②甚矣,汝之不    通慧,聪明      

9. 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面山居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B.汝心固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河曲智叟亡应    衾拥覆                 D.如土石何?       蹲身,始与台齐

10.“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里借“孀妻遗男”表现了人们对愚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持不懈、不畏艰辛(四字短语)精神的感动和支持,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衬托)。(2分)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①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②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国而国人信其仁也。

注释:①向:刚才。②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

1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处)(2分)

吾 闻 有 阴 德 者 天 报 以 福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13.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孙叔敖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2分)

11.吾 闻 /有 阴 德 者/ 天 报 以 福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标对一处得1分。

12.示例: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重点词语“恐”“又”解释准确,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3.示例1:孙叔敖禀性仁爱,为了他人的生存宁肯牺牲自己。

示例2:孙叔敖无私善良,能处处为他人着想。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26.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 (4分)

  ①诸子禽之 禽: ②汝素寡悔 素:

  ③问其所欲 欲: ④卒为良民 卒:

2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②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③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28.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实际说说你的感悟。(4分)

26  禽:通“擒” 抓获                   素:一向,平时

     欲 :想要                           卒:最终

27.译文

你一向为人本分谨慎,何苦要当小偷呢

于令仪就按他说的数目,付给了他钱

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

28.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翻译:

曹州人于令仪,原来是个以贩卖货物为业的小商人。他为人宽厚,从不欺骗人,晚年时家道殷实富足。 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到于令仪家里行窃,被他几个儿子抓住了。原来小偷是邻居家的儿子。于令仪问他:“你一向为人本分谨慎,何苦要当小偷呢?”小偷回答道;“不过是被贫穷逼成这样罢了。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如能得到十千钱,就足够穿衣吃饭了。”于令仪就按他说的数目,付给了他钱。 小偷拿了钱以后,已经走出去了。于令仪忽然想起了什么,又叫住他。 那小偷不知是否有变,非常害怕。于令仪说:“你如此贫困,夜里带着十千钱回家,我恐怕你在路上,要被人怀疑盘问,就麻烦了。”

于是于令仪留下小偷,在自己家里过夜,到天亮后,才让他回去。小偷经历了这样的人和事,很受感动,大为惭愧,后来终于成了一个良民。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欧阳公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求古人笔意也。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欧阳公得一古画牡丹丛 尝:___________

带露花 若:_____________

③猫眼早则睛圆 暮:______________

求古人之笔意 善:______________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此画是“正午牡丹”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①曾经   ②如果 ③晚上 ④善于,擅长

27:①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这就是正午时猫的眼睛

②猫的瞳孔在早晨和晚上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间,猫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③这也是善于研究古人笔下的意境啊

28: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要善于观察,积累生活经验

包拯 (义渡中学 刁恩秋)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 ②率取数十倍以权贵 ( )

1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译文:

19.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3分)

17. ①寻:不久      ②遗:馈赠。 

18.(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大意正确,落实“惮”的意思) 

19.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为官清廉、为民作主;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语意相近即可)

 

卫灵公近雍疸、弥子瑕。二人者,专君之势以左右。复涂侦谓君曰:“昔日臣梦见君。”君曰:“子何梦?”曰:“梦见灶君。”君忿然作色,曰:“吾闻梦见人君者梦见日。今子曰梦见灶君而言君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对曰:“日,并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则不然,前之人炀则后之人无从见也。今臣疑人有炀于君者也,是以梦见灶君。”

君曰:“善。”于是,因废雍疸、弥子瑕,而立司空狗。

(选自《战国策》)

9.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蔽: (2)烛:

10.对划线的句子“有说则可,无说则死!”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要是能自圆其说,那就算了;你要不能自圆其说,就得自杀!

B.你要是能自圆其说,那就算了;你要不能自圆其说,就得被杀死!

C.你要是能自圆其说,那就可以;你要不能自圆其说,就得自杀!

D.你要是能自圆其说,那还可以;你要不能自圆其说,就得被杀死!

11.复涂侦用什么方法劝谏卫灵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9      2    (1)蒙蔽    (2)照亮

10     3     B

11     4     复涂侦借助太阳能公平的照亮天下人,灶君只是照着前面的人而照不到后面的人的区别劝谏卫灵公(2分)。这样做能委婉的指出国君受到蒙蔽,从而劝谏国君远离小人(2分)。

参考译文:

卫灵公宠爱宦官雍疽和宠臣弥子瑕,他们两人就挟持了君权,蒙蔽左右,使下情不能上达。有个杂技艺人对卫灵公说:“前几天,我做了一个梦,现在果然见到君王了。”卫灵公说:“您梦见了什么?”回答说:“我梦见了灶君。”卫灵公听了怒形于色,说:“我听说,见到了人君,就会梦见太阳。现在您说梦见了灶君,就见到君王,真是岂有此理!如有道理可说,那就算了;你要是没有道理可说,就得被杀死。”

这位杂技艺人回答说:“太阳普照大地,任何东西也遮蔽不了。若是灶就不同了,灶口前面的人在烧火(他遮住了火),后面的人就见不到火光了。我现在怀疑有人象在灶口烧火一样蒙蔽君王,因此我梦见了灶君。”

卫灵公听后,说:“很好。”于是就废黜了雍疽,弥子瑕,而任用了司空狗。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唐雎 ②今日

③寡人 ④夫专诸刺王僚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8.唐雎为保护祖国所表现出的机智和勇气令人敬佩。请结合上文,讲讲唐雎是怎样一步步制服秦王的。(3分)

19.根据当时秦国的法律,使臣上殿是禁止携带武器的。可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 请你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16.(4分)

 ① 回答   ②这样  ③明白    ④助词,无义

17.(3分)

可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关键词“而”、“以”、“徒”、

“以”每个1分,句子不顺酌情扣分,扣完为止)

18.(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能结合上文,答出要点及过程。如只写两点,但意思完整、相近即可)

19.(4分)                                                                            

例如:唐雎“挺剑而起”这个情节应该是虚构的,因为《战国策》一书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不完全等同于正史。本文设置“唐雎挺剑而起”这个情节,不重在历史事实,而重在突出、褒扬唐雎保护祖国而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精神。又例如:唐雎“挺剑而起”,使用的应该是短剑,他用巧妙的办法规避过秦卫兵的检查,只是文中没有交代,因为《战国策》重在表现谋臣策士雄辩的言辞。(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第10题。(4分)

虞庆(人名)将为屋,匠人曰:“材生而涂(泥)濡。夫材生则挠,涂濡则重;以挠任重,今虽成,久必坏。”虞庆曰:“材干则直,涂干则轻,今诚得干,日以轻直,虽久必不坏。”匠人诎,作之成。有间(不久),屋果坏。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挠任重,今虽成,久必坏。

②匠人诎,作之成。

.①用弯曲的木材来承担沉重的湿泥,现在即使盖成了房子,时间长了肯定会坏。(得分点:挠、重、虽)

②木匠屈服了,帮他把房子盖起来。(得分点:诎、作、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