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①: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②: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袂③:就是衣裳的袖子。

12.解释加点的词。(2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意也。( )(2)婴最不肖,故使楚矣。( )

13.下列加点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楚人晏子短 头抢地尔 B. 秦王怫则何为使子

C.晏子使楚 因使唐雎使于秦 D.唐雎曰 太守自

14.翻译句子。(2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5.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唐睢主要是靠_________取胜,晏子主要是靠________取胜。(2分)

16.读了【甲】【乙】两文这些“士”的故事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2分)

12.通“措”   适宜  13.C     14.略   15.勇敢 智慧  16.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2-5题。(18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今日

(2)长跪而

(3)以为械

(4)在宋城上而待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甲]段记叙第二回合斗争中,唐雎以“士之怒”

反击秦王的“,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壮举并表示要效仿他

们,随即,用“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

[乙]段在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中,用 “ ”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是“的原因促使楚王最终

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决定的。(用原文回答)(4分)

5、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2、(4分,每小题1分)(1)这样 (2)道歉(3)木片(4)入侵

3、(6分,每小题3分)

(1)平民(老百姓)发怒,只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布衣”、“免冠”、“徒跣”、“抢”翻译正确各0.5分,句意正确1分)

(2)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尽”、“圉”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正确1 分)

4、(4分,每空格1分)天子之怒   挺剑而起   公输盘诎(公输盘之攻械尽)    虽杀臣,不能绝也。

5、(4分)例如: 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安石《伤仲永》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铈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宋】欧阳修·《新唐诗》

【注释】 ① 皇甫铈(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著有《普察集》。

②素构:早就构思好的。③《高轩过》(xuän):题目名。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④奚奴(xī ):童仆,奴仆。⑤程课:固定的格式。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⑵日扳仲永环于邑人( )

自是有名( ) ⑷投囊中( )

18.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B.援笔辄就如素构C.对镜帖花黄D.火伴皆惊忙

1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以钱币乞B.余闻也久C.不能称前时闻D.及暮归,足成

20.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2分)

17.(4分)⑴文采和道理 ⑵拜访 ⑶从此  ⑷写

18.(2分)B         19.(2分)C

20.(4分) (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 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啊!

21.(2分)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2.(2分)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附翻译:七岁就能做文章,韩愈、皇甫铈刚听说的时候不相信,到他家里去,让他(李贺)做诗,他挥笔就写好了,如同事先就构思好了一样, 他将诗命名为《高选过》。两人非常惊讶,他也出名了。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童仆,背着破烂不堪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其他牵强附和旧章法的人。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这孩子啊,要呕出心血了才罢休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②败北:战败逃跑。北,打了败仗往回逃。③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④颜色:脸色。⑤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⑥倍:通“背”。背弃,违背。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勇力事鲁庄公( ) 齐桓公与鲁会于柯而盟( )

桓公与庄公既盟坛上( ) 曹沫三战所地尽复予鲁( )

15.说说“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的目的是什么?(1分)

16.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14.凭    答应    在    割让或丢失(联系上下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判断。)

15.迫使桓公归还曹沫与鲁国作战中丢失的土地。(从文中“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可以得出答案。)

16.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抓住关键词“夫”“以”“信”“于”“天下”“与”“之”,联系上下文翻译。)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曹沫,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逃跑。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

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盟约。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圣琵琶传闻(12分)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画,遂把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效。

书生往吴,经年,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生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注释] ①过:寻访。②攻: 善于。③把:拿。④当亦:当时也是。⑤经年:过了几年。⑥非一:不

止一二次。⑦幡花:挂着幡,供着花。⑧:背:违背。

1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余闻之也/久 D.而遂为/村人传说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2)宿船中

(3)失琵琶故 (4)自是灵圣亦绝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17.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5分)

(1)书生因为 而入林、访僧院,过了几年,又因为

再访僧院。(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书生所画的琵琶为什么能被村人当作灵圣?(分)

1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而遂为/村人传说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非常   很  (2)宿船中    回去 (3)失琵琶故   因为  (4)自是灵圣亦绝  从此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

17.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5分)

(1)书生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而入林、访僧院,过了几年,又因为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心窃疑之。再访僧院。(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书生所画的琵琶为什么能被村人当作灵圣?(分)书生作画时没有人 看见(或“琵琶画突然出现在僧院”);僧人的戏言被村人以讹传讹;村人的迷信思想。

【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非常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因此返回江西时,责令船进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的原因,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画以及擦洗掉琵琶的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甲]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选自《山海经》)

[乙]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节选自 蒲松龄《狼》)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夸父与日逐(     )   ②饮河、渭( )

③一狼其中( ) ④露尻尾(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夸父与逐走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B.、 目似暝,暇甚 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 屠自后断其战战,几欲先走C.、遥闻深巷中吠 其一坐于前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3.用文中语句填空。(3分)

甲文中,夸父逐日中遇到的困难是“ ”;乙文中,“一狼径去”用意是“ ”;“其一犬坐于前”用意是“ ”。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逐走(竞跑、赛跑)   ②(于,介词。“在,到的意思。)

( 打洞 )            ④(通假字,同“只”,现代就是“只,只有”的意思)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C  )

C.夸父与逐走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 意(神情)暇甚  意(想要)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 屠自后断其     两战战,几欲先走     C、遥闻深巷中吠   其一坐于前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  原来是在迷惑自己。                                                                           

13.用文中语句填空。(3分)

甲文中,夸父逐日中遇到的困难是“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乙文中,“一狼径去”用意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其一犬坐于前”用意是“盖以诱敌”。

闻公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

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书也。

【注】公:文中指周忱,明朝官员。册历:记事簿。 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 漫:随便。

19.解释文中的加点词(2分)

(1)纤不遗 (2)公一一其实

20.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那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B.那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C.其中一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D.其中一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21.从文中看出“民”有诈的语句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

22.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希望官员做事认真,一心为公。 B.称赞周忱留心公事,做事细密。

C.赞赏周忱学识超群,慧眼独具。 D.讽刺“民”自作聪明,贪图钱财。

19.(1)都   (2)说出、告诉(2分)

20.A(2分)

21. 其人不能知而妄对(2分)

22.B(2分)  A(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道题。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注释:赒zhōu:救济,接济;粜:tiào卖出粮食。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必以处士为法(榜样)B.、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遗憾)

C.、以牛自归(返回)D.、厚遗以遣之(送走)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以一布衣终于家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而能使人如此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C.、处士父以疾废于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当为连公行丧 为人谋而不忠乎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①

①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②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20、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刻画了“连处士”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7.答案: C. 归还

18.答案:BD。

解析:A,第一个“于”为“在”,第二个“于”为“向”;B,“而”为转折义,“但是”C,第一个“以”为“因为”,第二个“以”为“凭借”;D,“为”、“替”。

19.答案:(1)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2)(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解析:这里省略主语,根据下文应山县人为其送丧可知,是连处士去世,弟弟将其送回。

20.答案:通过写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以及“应山之人”对连处士的赞颂和连处士死后的悲伤等言行,表现了连处士孝以事亲、乐善好施、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

解析:文言文难度不大,但要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尤其要注意细节。

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像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的父亲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

晋人谋去故绛①。诸大夫皆曰:“必居郇②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③,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将新中军,且为仆大夫。公④揖而入。献子从。公立于寝庭,谓献子曰:“何如?”对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⑤。易觏则民愁,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⑥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泽、林、盬,国之宝也。国饶,则民骄佚。近宝,公室乃贫,不可谓乐。”公说从之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

(节选自《左转》,有改动)

【注释】①绛:绛城,晋国都城。 ②郇,音xún。 ③盬(gǔ):盐池。 ④公:晋景公。 ⑤觏(gòu):积聚。

⑥膇(zhuì):脚肿。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善则善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则)

B.入谓左右曰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公输》)

C.君子固谗人乎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D.昔舜巧于使民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1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2.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9.(2分) D

10.(2分) 公说/从之/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画对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2分,多画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1.(2分) 晋景公站在正寝外边的庭院里,对韩献子说:“怎么样?”(“谓”“何如”译出1分,大意1分)

12.(2分) 韩献子成功劝谏晋景公迁都新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因以为号焉

(2)亲旧知其如此

(3)期在必醉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8.本文主要从 、 等方面塑造了五柳先生的形象。(2分)

6.(3分)(1)就、于是 (2)知道、了解  (3)期望

7.(2分)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两个分句各占1分。大意正确、语句通顺即可)

8.(2分)思想性格  志趣爱好  生活状况(写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