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4题。(8分)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
【注】①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泛指药物。
2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
2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书致何(书信)B.子宜急归(适宜)
C.其人至镇江(到达)D.何以书示其人(给……看)
2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
z
25.袁体庵神医的“神”体现在哪里? (2分)
22.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
23.B
24.高兴到极点心窍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
25.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能够预知病情痊愈的时间。
阅读下面文言,完成18—20题(8分)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公输盘诎( ) (2)吾知所以距子矣 ( )
(3)而待楚寇矣 ( ) (4)虽杀臣 ( )
20.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公输子之意”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学而时习之B.、无丝竹之乱耳
C.、辍耕之垄上D.、水陆草木之花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19、①通“屈”,理屈。 ②用来---的方法 ③入侵 ④即使
20、D
21、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21-23题(6分)
曹彬①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②,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③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初,太祖典④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⑤,靖恭⑥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节选自《宋史·曹彬列传》)
【注】①曹彬,北宋初年将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②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③觌(dí):相见。④典:主管,掌管。⑤忝内职,忝列宫内职务。⑥靖恭,静肃恭谨。
2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吴 越 人 以 轻 舟 追 遗 之 至 于 数 四 彬 犹 不 受。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皆异之(对……感到惊异) B..非公事未尝造门(造就)
C..我畴昔常欲亲汝(亲近)D..安敢妄有结交(怎么)
23.结合文意说说曹彬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21. 吴 越 人 以 轻 舟 追 遗 之 /至 于 数 四 /彬 犹 不 受。
22.B
23 出使吴越开始不收礼,后来收了全部上交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做官清廉、做事灵活(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从私事不到太祖处,很少参加宴会,可以看出他是个不拉帮结派的人。
译文;
曹彬,字国华,周岁时,父母把许多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他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拿俎、豆之类的礼器,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们都对他感到惊异。显德五年,出使吴越,到使命完成就立即还朝。私见的礼物,一无所受。吴越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三番五次,还是不接受。不久又说:“对吴越人一直拒绝,就有点近乎沽名钓誉了。”最终还是接受了,登记清楚后拿回来,全部交给官府。早先,太祖掌管禁军,曹彬并不依仗这种关系,除非公事不去太祖那里。大家聚会酒宴他也很少参与,因此更加受到器重。建隆二年,太祖把他从平阳召回,和他说:“我过去一直想亲近你,你为什么疏远我?”曹彬磕头道歉说:“ 我作为周王室亲属,又忝列宫内职务,谨慎做好自己的事还唯恐有过错,哪里敢多结交?”
晋王述①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所受赠遗千数百条。王导戒之,答曰:“足自当止。”时人未之达也。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之,以为美谈,亦已陋矣。 (选自《滹南遗老集》王若虚)
【注释】①王述,字怀祖,晋朝的大官。
18.用“/”给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2分)
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故可贵也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所受赠遗( ▲ )千数百条
(2)王导戒( ▲ )之
(3)足( ▲ )自当止
(4)亦已陋( ▲ )矣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
21.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对王述行为的看法。
18. (2分)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故可贵也
19. (4分)(1)赠送、给予;(2)劝告;(3)富足;(4)没见识、粗鄙
20. (2分)现在他因为没钱而贪婪索取,捞够了后停止,这还能称为清廉么?
21.(2分)作者认为贪足之后才不贪,算不得廉洁,不值得赞扬。文中,王述担任县令后,收受贿赂一千多起,后来富足后才停止,所以称不上廉洁。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2分)
A.今齐地方千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B.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名之者谁 则名微而众寡
D.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年之后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于”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B.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5. (2分)A
16. (2分)C
17. (2分)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17【甲】文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焉置土石C.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惧其不已D.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22【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写山的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16(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17(2分)D
18(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21(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23(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23.解释下面句加点的词。
①所至但饮一杯水 ②植木偶于堂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25.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 ,更要 。(每空不超过4个字)
23.①只(1分) ②树立(竖立)(1分)
24.害怕事情烦重而(就)不做,(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2分)
25.廉政(廉洁)(1分) 勤政(务实,做实事)(1分)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无尉/去国怀乡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11.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
9.B【你(A.任用/行为。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
10.【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11.【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
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1分)】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
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孰视之( ) (2)臣之妻私臣( ) (3)时时而间进(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6.【(1)孰:仔细(2)私:偏爱(3)间:间或,偶然。(每项1分,意思对即可。)】
7.【(1)(2分)(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关注点:“自视”(看看自己)、“弗如远甚”(远远比不上)。
(2)(2分)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关注点:“初下”(刚发布)、“若市”(如同市场)。】
8.D【“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领悟。】
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鲁人曹沬
曹沬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沬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沬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沬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②,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沬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沬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②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
9.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颜色不变( ) (2)欲倍其约( )
10.对画线句“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丈夫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B.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被天下人抓住把柄,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C.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放弃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D.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11.“曹沬执匕首劫齐桓公”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可以看出曹沬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9.脸色 通“背”,背弃
10.D
11. 迫使齐桓公归还曹沬与齐国三次作战中丢失的土地。曹沬是一个有勇力,有胆识,做事精心策划的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