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l7—20题。(12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选自《出师表》)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2分)
①以头抢地尔 ②休祲降于天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④陟罚臧否
1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9、乙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提出了哪几条建议?(3分)


2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诸葛亮均称千古忠臣,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17、①用  ②吉祥③时 ④善恶(2分)
18、①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②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4分)
19、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3分)
20、唐雎是有胆有识的谋臣,他为了维护安陵国的领土完整,不惜以死相争,表现他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精神;诸葛亮是知恩图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忠臣,他为了蜀刘的复兴大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3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l7—20题。(12分)

(甲)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云,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无益。” 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日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景公曰:“今为之奈何?”晏子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河伯共忧,其幸而雨乎!”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维有德。”

(乙)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祟:鬼怪 ②少赋敛:略微收些赋税 ③祠:祭祀 ④河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①群臣莫( ) ②祠此无也( ) ③齐景公为高台,民(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2分)

A.寡人欲少赋敛祠灵山 属予作文记之

B.幸而雨乎 一犬坐于前

C.祠何益 辍耕垄上

D. 夫灵山以石为身 国不以山溪之险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天久不雨,水泉日下,百川将竭

(2)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

20.甲文中晏子劝阻景公不要“祠灵山河伯”,其表面的理由是:“天久不雨”,灵山河伯 (填一成语,1分),其根本的原因是担心祭祀的费用会“ ”(用乙文中的原文填空,1分)。由此可以看出晏子是个 的人(用两个短语概括,2分)。

17.(3分)(1)回答 (2)好处(3)使……劳苦                  

18.(2分)A来源:学,科,网]

19.(5分)(每个分句1分)(1)老天长时间不下雨,泉水一天比一天减少,河流将要干涸;(2)做君主的是不能把老百姓的悲哀当做快乐的。

20.(4分)(1)自身难保(1分)    重敛于民(1分)

         (2)爱国忧民(关爱百姓)、机智善辩(2分,两个方面各1分,意思相同的词语即可)

参考译文:(甲)齐国天旱已经很长时间,齐景公召集群臣并询问:“已经很久没下雨了,老百姓都在饿肚子。我命令占卜干旱的原因,(是)作祟的鬼怪藏在高山和水里。我想稍微多征一点赋税,祭祀山神,可以吗?”众臣没有人回答。晏子站出来说:“我认为不可以。祭祀山神没有益处。山神把石头作为身体,把小草树木作为头发,天长时间不下雨,发将要焦黄,身体也会暑热难当,他难道不想下雨吗?祭它有什么好处?”景公说:“不能这样(的话),我将要祭祀河神,可以吗? ”晏子回答:“不可以。河神把水作为国家,把鱼鳖作为子民,天长时间不下雨,泉水将断流,河川将要干涸,国家将消亡,子民将要死亡了,他难道不想要雨水吗?祭它有什么好处呢?”

(乙)齐景公要建高台,发动很多百姓劳动。高台建成后,齐景公还想再造钟。晏子进谏说:“所谓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劳苦来成就自己的乐趣。君主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经建筑了高台,现在又要造钟,是对百姓很大的负担,百姓必定会不高兴。君主以加重百姓负担来获得自己的乐趣,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齐景公就停止造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陈五捽巫(节选)
京师闾阎①多信女巫。有武人陈五者,厌其家崇信之笃,莫能治。一日含青李于腮,绐②家人疮肿痛甚,不食而卧者竟日。其妻忧甚,召女巫治之。巫降,谓五所患是名疔疮,以其素不敬神,神不与救。家人罗拜③恳祈,然后许之。五佯作呻吟甚急,语家人云:”必得神师入视救我,可也。“巫入案视。五乃从容吐青李视之,捽④巫,批其颊而叱之门外。自此家人无信崇者。
——节选自[明]陆容《菽园杂记》
【注释】①闾阎(yán):里巷内外的门。②绐(dài):欺骗。③罗拜:围在身边作揖、叩头。④捽(zuó):揪住。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厌其家崇信之笃 ( ) (2)以其素不敬神 ( )
(3)五佯作呻吟甚急 ( ) (4)语家人云 ( )
18.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以其素不敬神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徒以有先生也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其妻忧甚,召女巫治之。

(2)五乃从容吐青李视之,捽巫,批其颊而叱之门外。

20. 陈五捽巫的故事给人什么启示?(4分)


17、 厌恶;一向;向来;假装;告诉。(2分)
18、C(2分)
19. (1)陈五的妻子非常担心,召来女巫医治丈夫。
(2)(这时)陈五才不慌不忙吐出口中青李给女巫看,接着陈五揪住女巫,猛打女巫两颊,叱喝她滚出门外(4分)
20.启示:世上没有神仙,女巫请神降仙是一种欺骗手段,要破除迷信。(2分)
【译文】
京城有点钱的人家多半迷信女巫。有个当兵的叫陈五,厌恶家里人迷信过头,想改变家人的想法。一天,陈五在嘴里含了一颗青李,却骗家人口内生疮,嘴巴肿痛,整天不吃不喝的赖在床上呻吟。陈五的妻子非常担心,召来女巫医治丈夫。女巫来了后,说陈五嘴里长了疔疮,因为他平日对神明不敬,现在神明不肯救他。陈五的家人听了非常害怕,排成一列不停行礼恳请女巫搭救,女巫这才答应尽力试试。陈五躺在床上故意大声呻吟哀号,告诉家人说:“我的病一定要请神师亲自入室救治,才能医好。”女巫进入内室探视陈五。这时陈五才不慌不忙吐出口中青李给女巫看,接着陈五揪住女巫,猛打女巫两颊,叱喝她滚出门外。从此陈五的家人便不再迷信巫术。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17——20题(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7.解释下列语录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朝衣冠 (2)能讥于市朝

(3)寡人之耳者 (4)期年之后

1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19.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2分)

20.本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4分)

17.(1)穿戴 (2)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3)使……听到 (4)满一年(2分)

18.(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2)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或: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4分)

19.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20.示例1: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嗯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示例2: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4分)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回答17——20题(1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

(1)年九十

(2)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汝心之固,不可彻

(4)河曲智叟以应

18、翻译。(4分)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9、文中 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2分)

20、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4分)

17.( 1)将近(2)苦于(3)顽固(4)同“无”,没有(2分)

18.(1)“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4分)

19.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       语言、动作

20.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说明:每一问1分,意思相近均可给分。(4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①公将之。 ( ) ②克,公问其故。 ( )
天下莫能当。 ( ) ④秦悉之。 (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19、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2分)
成语:

意思:

20、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4分)

17.(1)击鼓(进军) (2)已经 (3)认为 (4)埋(2分)

18.(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意思对即可)(2分)

(2)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谈兵事,他的父亲不能驳倒他,却不说(赵括)善于打仗。(2分)

19.纸上谈兵(1分)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1分)

20. 答案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 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6分)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jiǎ)楚而不悛。其父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

  一旦,雪作,孙抟(tuán)雪而嬉,艾子见之,褫(chǐ)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注:悛:悔改。 褫:剥去衣服。 掬:双手捧。

1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父仅有儿( ) (2)恒儿之不胜杖( )

(3)吾为若教子不邪( ) (4)寒战之可掬( )

1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艾子笑而释之”中的“而”,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跪而拾之以归B.黑质而白章

C.而山不加增D.君将哀而生之乎

13.翻译句子。(6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3)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

14.你认为艾子教育孙子的方法好吗?艾子之子的行为对吗?请你用自己的话简单评价一下这两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及行为。(4分)

文言文阅读(16分)

11.(4分)(1)这   (2)担心    (3)好    (4)神色    

12.(2分)A

13.(6分)

(1)田间小路,交错想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呢。

(3)你的儿子有过错,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你为什么也来受罚呢?

14.(4分)艾子教育孙子是应该的,但是对孩子用严厉的体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有时过分的责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我认为艾子的教育方法不当。(2分,观点1分,理由1分。如果答艾子的教育方法很好,最多得1分。)

    艾子之子,为自己的孩子求情,是对孩子的喜爱。但如此当面偏袒孩子,家长们之间的要求不一致,往往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所以我认为,艾子之子的行为也不对。(2分,如果答艾子之子的行为正确,不得分。)

译文:

艾子有个孙子,年龄十岁左右,懒惰顽劣不学习,艾子常用棍棒打他但不悔改。他的父亲只有这一个儿子,常常担心儿子受不住杖刑而死去,每当艾子责罚孙子时就流泪哭泣着求饶。艾子愤怒地说:“我替你教训儿子不好吗?”用木条棍棒打孙子越发严厉。艾子的儿子对艾子无可奈何。

有一天早晨,雪下了起来,孙子捏雪球玩耍,艾子看见了,剥掉他的衣服,让他跪在雪中,冻得冷颤的神色十分明显。艾子的儿子不再敢说求饶的话,艾子的儿子也脱掉自己的衣服跪在自己儿子的旁边。艾子告诫地问道:“你的儿子有罪,应当受到这种惩罚,你为什么加入进来?”艾子的儿子哭着说:“你让我的儿子受冻,我也让你的儿子受冻。”艾子笑着宽释了孙子和艾子的儿子。

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18-22题。(17分)

【甲】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缡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盂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呜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释】①赖:依仗,依靠。②虎豹:像虎豹一样,③特:只、仅仅。④雄:首领。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⑥所以:……的原因。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 (2)臣未闻也( )

(3)稷降于天( ) (4)长跪而之日(

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今吾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士故归之

B.受地于先王守之 学不思则罔

C.聂政刺韩傀也 夫鸡鸣狗盗出其门

D.安陵君许寡人 鸣之而不能通

20.翻译。(4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2分)

译文:

(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2分)

译文:

21.请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先 生 坐 何 至 于 此 寡 人 谕 矣

22.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士”的理解。(5分)

答:

18.(4分) (1)交换  (2)曾经   (3)吉祥  (4)道歉

19. (2分)  C

20. (4分)

(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2分)

(2)安陵国凭借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存活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你在啊。(2分)

21. (2分)  先 生 坐 /何 至 于 此/ 寡 人 谕 矣

22.(5分)开放性题,只要能结合[甲][乙]两文答出对“士”的合理的理解,即可得分。示例:我认为“士”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都有一技之长,但能力却有强弱之分。如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有的只是小本事;像唐雎这样的士是忠君爱国,有勇有谋的英雄,有大本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长跪而之 ②寡人矣 ③亲尝教以 ④许由无天下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夫专诸刺王僚也 今王既受先王

B.公亦闻天子之怒乎 臣亦以兵说魏昭王

C.休祲降天 时宿

D.士必怒 王无兵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②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13.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2分)

14.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3分)

10.(4分)答案:①道歉  ②明白,懂得  ③兵法  ④牵累评分:每小题 1分。

11.(2分)答案:C

12.(4分)答案:①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②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他们呢?评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3.(2分)答案: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郑同: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评分:每个人物1分,答出1点得0.5分,答出两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14.(3分)答案: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评分:答对一个人物得2分,全部答出得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古诗文,回答第11—14题。(共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__中走路。昧:暗。

1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鲁肃过寻阳 __________ (2)恐已矣 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1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2分)

11.(1)到了……的时候  (2)迟、晚。评分标准:(2分)每个词解释准确得1分,

12.(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各2分,要求翻译正确,语言流畅。

13.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评分标准:(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