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1分) (一)(11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节选自《陈涉世家》)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吴广爱人( ) (2)广故言欲亡( )

(3)王侯将相有种乎( ) (4)从民也( )

1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士卒多用者 / 吴广都尉

B.、广起,夺杀尉 / 为坛

C.、陈胜佐,并杀两尉 /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

D.、壮士不死即已 / 盖余之勤艰若此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句子: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

18、这段文字中最能凸显陈胜、吴广智谋的两个字是: 。(2分)

【答案】15向来   多次(屡次)  难道   愿望(每词1分,共4分)

16、B(2分)

17、即使仅能免于斩首,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3分。答作“就算侥幸不杀头,但守边而死的人本来就会有十分之六七”也正确。采分点:“籍第令”1分,“十六七”1分,整句意思1分)

18、故 诈 (每空2分,共4分)

 

阅读下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6分)

赵且①伐②燕。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 蚌方出曝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⑧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⑨,以弊⑩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4.这则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 _ _ 。文中苏代借用故事劝说赵惠文王有什么好处?(3分)

_

_

11、(4分)正;(鸟的)嘴;下雨;停止

12、 (3分)B

13、(2分)(1)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它们俩一起捕抓住了。

(2分)(2)除非(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除非(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分)(3)心中想的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上百的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4、(3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1分(2分)形象生动,让赵惠王能够清楚地明白当前的形势和自己国家所处的境地,从而比较容易接受苏代的劝谏,放弃攻打燕国。

【译文】

赵国准备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对赵惠文王说:“我今天来,经过易水,河蚌正出来晒太阳,但是鹬鸟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又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死了。”河蚌也对鹬鸟说:“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他们两个一并抓了去。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致使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赵惠文王说:“好!”于是停止出兵进攻燕国。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12.解释:(1分)

横: 说: 没:

13.把这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1分)

14.写周处横行霸道、祸患乡里的句子是: 。(1分)

15.“而处尤剧”一句中“尤剧”说明 (1分)

16“更相庆”中的“庆”紧扣开头的 字,表示 (1分)

17.本文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说明 的道理。(2分)

12.横:祸害  说:劝说  没:沉       13.分层:而处尤剧。‖或说处……

第一层:写周处年少时横行乡里,劣迹昭著。第二层:写周处顿生悔改之意。

14.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15.周处是三害之首,祸害最大。 

16.患   乡里人对周处深恶痛疾,且能两相照应。 

17.勇于弃恶从善的人   一个人有了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诫外甥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注:①存:思念。②凝滞:指郁结在胸中的俗念。③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庶几,接近,近似。④细碎:琐碎的杂念。⑤嫌吝:嫉妒和贪心。⑥淹留:德才不显于世。⑦强毅:刚强坚毅。⑧窜伏:埋没之意。⑨下流:指才智品行低劣的一类人。

16.出自本文的一句名言是 ,请再写出诸葛亮的一句名言:

。(2分)

17.翻译下列句子。(2分)

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18.读完本文后,你得到哪些教益?(3分)

16.志当存高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7.即使自己的德才不显于世,可对高雅的情趣又有什么损害?又何必担心自己不能成功呢?

   18.答案举例:从小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地为之拼搏、奋斗,最终将大有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虚度年华,荒废一生。

多多益善

司马迁

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注:①本文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②上:指汉高祖刘邦。③差(Cī):高低。

1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3分)

(1)上从容与倌言诸将能不。 (2)多多益善,何为我禽?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12.下列加点词语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B.如我能将几何?

C.陛下不过能将十万。D.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3.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4分)

(1) 义:

(2) 义:

14.翻译下列句子。(3分)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15.不善“将兵”的刘邦最终擒获了善“将兵”的韩信,为什么?(3分)

11.(1)曾经   (2)被   (3)带领,将官

   12.C(其他词的古义是:A.在闲暇时;B.多少;D.……的原因。)

   13.(1)“不”通“否”,否定副词。   (2)“禽”通“擒”,擒拿,活捉。

   14.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15.韩信善“将兵”却不善“将将”,而刘邦不善“将兵”却善于“将将”。“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戌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单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6.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

(1)广数言欲亡。 (2)尉果广。 (3)从民也。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8.吴广为什么要故意激怒将尉?(3分)

9.陈胜、吴广为什么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召令徒属”的目的是什么?(4分)

10.你如何评价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有创新的看法。(4分)

6.(1)故意   (2)用鞭、杖或竹板打   (3)愿望

   7.(1)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2)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天地。

   8.答案要点:①以激怒其众。  ②以激怒众人,也为杀尉寻找理由   ③杀尉

   9.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表现谋划之周密,以防不测。   “召令徒属”的目的是晓以利害,坚定起义信念(或召令“徒属”共举大计,争取“徒属”参加起义)。

   10.略(说出理想抱负信念,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甲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俄而雪骤( )

(2)撒盐空中差可( )

(3)相而去( ) (4)下车之( )

12.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的“尊君”和“家君”都是敬辞,前者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B.“元方入门不顾”的“顾”与成语“左顾右盼”中的“顾”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回头看”,后者是“看”的意思。

C.“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D.“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1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2分)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4.甲文用“撤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写出一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2分)

15.你愿意和元方交朋友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2分)

11.2分。①不久一会儿②相比③丢下舍弃④拉

12.2分。C

13.2分。不是人啊(或真不是东西)!和人家约好一块走,却丢下人家(或我)走了。

14.2分。“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用“柳絮”比喻雪,更贴切、更新颖,更生动。(1分)

    例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分,其他也可以)

15.2分。提示:可以答愿意,因为元方聪敏机智,小小年纪懂得做人的道理,并能义正言辞指出对方的“无信”、“无礼”。可以答不愿意,从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却“入门不顾”,让人家无地自容,有些失礼方面谈。(言之有理即可)

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又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已。”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

【注释】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②繇(yáo):徭役。③赋:税。④问:问罪,责难。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豪者避役 善: ②白侯之贤已 信:

13. 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2分)

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

14.请在下面横线处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字,概括白侯之贤,并在原文中用“ ”画出能体现“律己清”的语句。(3分)

察奸明,定赋平,衢人 之;律己清,驭吏 ,天子嘉之。

11.①大苏泛赤壁  ②空间顺序  ③ 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12. ①擅长 善于  ②确实 真实

13. 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评分意见:本题2分。

14. 赞(服)  严  “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侯驭吏何如?”   评分意见:本题3分。

译文参考:三衢的沈持正,赞美他们的太守白侯有德行有才能。我问他:“白侯定的赋税徭役怎么样?”他回答说:“富豪擅长逃避徭役,徭役大多摊在贫民身上。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的人都佩服他做事公平。”“白侯要求自己如何呢?”他说:“白侯非常清廉节俭,除了喝衢水外,不烦劳衢州百姓任何东西。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白侯管理胥吏怎么样?”他说:“胥吏抱着案卷站在他身边,只听白侯的裁决,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思上报下达案件。上一年的春天,皇上嘉奖了他,衢州人都为白侯感到光荣。”

我问完,回头对几个儿子说:“以前我听兰溪的吴德基就这么说,现在持正又赞美白侯的德行才能。白侯的确很有德行才能啊。”

比较阅读: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人恒过然后能改

B.或异二者之为 何为者也

C. 吾欲辱之,何以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要离之刺庆忌也 甚矣,汝之不惠

2、翻译下面句子。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4、【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 的 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

5、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取胜。

1、D 2、(1)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2)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3、威胁  害怕(色挠)4、郑重   5、勇敢  智慧

陈轸为齐威王使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

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一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编者加的。

1、划分句子的停顿(3分)

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2、解释句中粗体字词(2分)

(1)昭阳,为楚伐魏

(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4)引酒且饮之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2)公以是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

4、陈轸采用什么方法说服昭阳的?陈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

1、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2、(1)替(2)丢掉(3)正确(4)端   3、(1)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2)您因此名声已经足够大了,您的官职不能再加封了。4、先祝贺昭阳打了胜仗,消除他的心理戒备,然后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指出攻齐的不利,从而说服了昭阳。陈轸是一个善于言辞,聪明机智的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