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
3. 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附加题
1.①不,没有 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12分)阅读《愚公移山》,完成6~9题。
6.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7.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8.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甚矣,汝之不惠!
9.化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他们的区别。(3分)
[0420ced040fc61e3.jpg]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6、解释加点的词2分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17、翻译2分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8、成语___ 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 ___ _____________.(4分)
16、.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17、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18、,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附加题(10分)
景公举兵欲伐鲁,以问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公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面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公曰:“善.”遂不果伐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 景公举兵欲伐鲁: (2)遂不果伐鲁:
2.翻译。(2分)
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
3.晏子认为作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3分)
4.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附加题(10分)
1. (2分)进攻,征伐 果然,果真
2. (2分)征收赋税沉重,随意频繁下令,不能够使人民和乐。
3.(3分) 德明政治,得到人民的拥护,上下和谐。
4.(3分)机智善变,敢于进谏,一心为国。
[参考译文]齐景公将要了出兵攻打鲁国,就问晏子怎么样,晏子回答说:“不可以这样做。鲁国君主道德合宜,人民拥护他。(有)道德合宜的君主(国家就)安宁,有人民拥护君主的国家和谐。伯禽治理的功劳尚在,所以不可以攻打鲁国。攻打讲道义的国家是不吉利的,危及安定的国家必定会陷入困境。况且我晏婴听说,攻打别人的人,他的道德足以使安定自己的国家,政治上足以使民众和谐。国家安定,民众和睦,然后才可以举兵征伐残暴。现在君主您喜好喝酒,道德(不合宜)无法让国家安定,征收赋税沉重,随意频繁下令,不能够使人民和乐。道德不能让国家安定就很危险,政治上不能使民众和睦就会出大乱子。没有能够解决治理上的不足,反而想要攻打治理得很好的国家,这是不可以的,倒不如修整政事,等待鲁国的君主在治理上出问题。到时候,鲁国的人民离开君主,君主怨恨人民,这样之后再去攻打他,就会使得道义加深,获利不少,道义加深的话敌人就少了,利益多了人民就会高兴。”齐景公听后,说道:“好。”于是果然下令不攻打鲁国。
阅读(8分) 《甄彬得金不昧》,完成18-21题
齐有甄彬者,有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尝以一束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于荆州长沙某肆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彬遽送还某肆。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遽未之录,不记录。尔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酬,往复十余,彬毅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彬后为郫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之以廉。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诫也。”(选自《谈薮》)
1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2分)
(1)辄 以 金 之 半 酬 (2)彬 毅 然 不 受
20.解释句子中加粗的词语。(2分)
(1)辄以金之半酬 酬: 2)辞太祖 辞:
21.翻译句子。(2分)
上诫之以廉。
22. 文中通过哪三件事情表现甄彬的优秀品德?请概括。(2分)
18. (1)辄 以 金 之 半 / 酬 (2)彬 /毅 然 不 受
19. (1)酬 酬谢 (2)辞太祖 告辞
20 皇上告诫他们要廉洁 。
21 1)发现别人的金子不动心马上归还了失主 2)失主要给他钱当作酬谢他坚决不收
22 太祖夸奖他廉洁
附加题: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23、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停顿。(1分)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4、解释下面句子加点的词。(3分)
前后类如此( )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 往往以多相夸( )
25、翻译下面句子。(2分)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26、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2分)
27、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你好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2分)
23、落笔︱辄为人所传诵(1分)
24、类( 像 ) 是( 这 ) 夸( 炫耀 )(3分)
25、 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2分)
26、 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2分)
27、开阔的胸襟。(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1)未尝识书具 ( ) (2)或以钱币乞之 ( )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答:
4.事实上,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本人来看,“ ” 。(填原文)(3分)
5.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不少于100字)(3分)
1.①不曾 ②求取 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跟随2.(1)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2)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3.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没有上进心,不想学(意思相近即可)5.可从不同角度谈,但要言之成理。
成祖不杀孝孺 (8分)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计,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__,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2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
(1)燕兵遂渡江 (2)或劝帝他幸 (3)即事不计 (4)成祖颔之
2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不同类的一项是( )(2分)
A.以待援兵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B. 其人视端容寂 欲穷其林
C.成祖颔之 肉食者谋之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躬耕于南阳
2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26.你是如何理解“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这句话的?请简要回答(2分)
成祖不杀孝孺 (8分)
23.于是,就 有人 成功 点头 24.D
25.攻克京城的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希望您不要杀害他。
26.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意对即可)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日,明成祖率兵渡过长江,建文帝害怕了,有人就劝建文帝逃走,再想办法打回来。方孝孺坚持要建文帝留在南京等待援兵,就算不能抵挡明成祖的军队,也应当以死殉国。十天后,明成祖的军队攻破南京,建文帝纵火__,方孝孺被捕入狱。此前,明成祖从北平发兵的时候,成祖的智囊姚广孝请求成祖照顾方孝孺:南京城被攻破以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请不要杀了他。如果杀了方孝孺,那么天下就不会再有读书人了。成祖点头应承。
文言文阅读(21分) (一)(11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节选自《陈涉世家》)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吴广素爱人( ) (2)广故数言欲亡(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4)从民欲也( )
1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士卒多为用者 / 吴广为都尉
B.、广起,夺而杀尉 / 为坛而盟
C.、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且壮士不死即已 /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句子: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
18、这段文字中最能凸显陈胜、吴广智谋的两个字是: 、 。(2分)
【答案】15向来 多次(屡次) 难道 愿望(每词1分,共4分)
16、B(2分)
17、即使仅能免于斩首,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3分。答作“就算侥幸不杀头,但守边而死的人本来就会有十分之六七”也正确。采分点:“籍第令”1分,“十六七”1分,整句意思1分)
18、故 诈 (每空2分,共4分)
阅读下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6分)
赵且①伐②燕。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 蚌方出曝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⑧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⑨,以弊⑩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14.这则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 ▲_ , ▲_ 。文中苏代借用故事劝说赵惠文王有什么好处?(3分)
▲_
▲_
11、(4分)正;(鸟的)嘴;下雨;停止
12、 (3分)B
13、(2分)(1)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它们俩一起捕抓住了。
(2分)(2)除非(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除非(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分)(3)心中想的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上百的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4、(3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1分(2分)形象生动,让赵惠王能够清楚地明白当前的形势和自己国家所处的境地,从而比较容易接受苏代的劝谏,放弃攻打燕国。
【译文】
赵国准备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对赵惠文王说:“我今天来,经过易水,河蚌正出来晒太阳,但是鹬鸟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又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死了。”河蚌也对鹬鸟说:“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他们两个一并抓了去。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致使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赵惠文王说:“好!”于是停止出兵进攻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