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 解释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寻复南奔(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2. 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 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4. 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5.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1.不久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3.他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4.他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5.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非复吴下阿蒙

(3)是使为善者惧。 (4)相寿流涕而去

2.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1.这,离开,2.现在我在皇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只偏爱老朋友。3.相同之处: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示例:战国时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出现各诸侯国“皆朝于齐”的局面。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4.有一份虚心,就会有一份收益。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而名垂千史。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进步。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邴原少孤 (4)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

1.幼时丧父,读书。2.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3.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赞美邴原少而好学。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秉烛夜读》

【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__。

1.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 及鲁肃过寻阳

(3) 恐已暮矣

(4)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1.迟、晚,怎么,2.年少爱好学习,就如同刚刚升起的太阳。3.年纪大,事务多。4.提示: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意见。

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止。 ②响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
3. 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附加题

1.①不,没有    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12分)阅读《愚公移山》,完成6~9题。

6.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焉置土石 年九十 B.不若孀妻弱子 益其所不能

C.投渤海之尾 诉法律 D.聚而谋 斯是陋

7.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8.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甚矣,汝之不惠!

9.化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他们的区别。(3分)

[0420ced040fc61e3.jpg]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6、解释加点的词2分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17、翻译2分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8、成语___ 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 ___ _____________.(4分)

16、.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17、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18、,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附加题(10分)

景公举兵欲伐鲁,以问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公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面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公曰:“善.”遂不果伐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 景公举兵欲伐鲁: (2)遂不果伐鲁:

2.翻译。(2分)

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

3.晏子认为作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3分)

4.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附加题(10分)

1. (2分)进攻,征伐       果然,果真

2. (2分)征收赋税沉重,随意频繁下令,不能够使人民和乐。

3.(3分) 德明政治,得到人民的拥护,上下和谐。

4.(3分)机智善变,敢于进谏,一心为国。

[参考译文]齐景公将要了出兵攻打鲁国,就问晏子怎么样,晏子回答说:“不可以这样做。鲁国君主道德合宜,人民拥护他。(有)道德合宜的君主(国家就)安宁,有人民拥护君主的国家和谐。伯禽治理的功劳尚在,所以不可以攻打鲁国。攻打讲道义的国家是不吉利的,危及安定的国家必定会陷入困境。况且我晏婴听说,攻打别人的人,他的道德足以使安定自己的国家,政治上足以使民众和谐。国家安定,民众和睦,然后才可以举兵征伐残暴。现在君主您喜好喝酒,道德(不合宜)无法让国家安定,征收赋税沉重,随意频繁下令,不能够使人民和乐。道德不能让国家安定就很危险,政治上不能使民众和睦就会出大乱子。没有能够解决治理上的不足,反而想要攻打治理得很好的国家,这是不可以的,倒不如修整政事,等待鲁国的君主在治理上出问题。到时候,鲁国的人民离开君主,君主怨恨人民,这样之后再去攻打他,就会使得道义加深,获利不少,道义加深的话敌人就少了,利益多了人民就会高兴。”齐景公听后,说道:“好。”于是果然下令不攻打鲁国。

阅读(8分) 《甄彬得金不昧》,完成18-21题

齐有甄彬者,有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尝以一束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于荆州长沙某肆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彬遽送还某肆。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遽未之录,不记录。尔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酬,往复十余,彬毅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彬后为郫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之以廉。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诫也。”(选自《谈薮》)  

1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2分)

(1)辄 以 金 之 半 酬 (2)彬 毅 然 不 受

20.解释句子中加粗的词语。(2分)

(1)辄以金之半酬 酬: 2)辞太祖 辞:

21.翻译句子。(2分)

上诫之以廉。

22. 文中通过哪三件事情表现甄彬的优秀品德?请概括。(2分)

18. (1)辄 以 金  之 半 / 酬      (2)彬  /毅  然 不  受

19. (1)酬  酬谢         (2)辞太祖  告辞

      

20  皇上告诫他们要廉洁   。  

21 1)发现别人的金子不动心马上归还了失主  2)失主要给他钱当作酬谢他坚决不收
22 太祖夸奖他廉洁

附加题: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23、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停顿。(1分)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4、解释下面句子加点的词。(3分)

前后如此( ) 时朝廷虽尝禁止( ) 往往以多相( )

25、翻译下面句子。(2分)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26、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2分)

27、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你好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2分)

23、落笔︱辄为人所传诵(1分)

24、(  像  )       ( 这   )      ( 炫耀  )(3分)

25、 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2分)

26、  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2分)

27、开阔的胸襟。(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