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人恒过然后能改
B.或异二者之为 何为者也
C. 吾欲辱之,何以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要离之刺庆忌也 甚矣,汝之不惠
2.翻译下面句子。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 ------ --------
4.【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 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
5.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靠
取胜。
1.D
2 .(1)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2)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3.威胁 害怕(色挠) 道歉
4.郑重
5.勇敢 智慧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选自《说苑·敬慎》)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孙叔敖为楚令尹 ( ) (2)有一老父衣粗衣 ( )
(3)足以治楚矣! ( ) (4)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 )
2.这篇选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3.“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1.(1)做,担任 (2)穿 (3)足够 (4) 他(代老父)
2.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3.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4.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
太祖视事东阁【1】,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2】。参军【3】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1】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2】皆经浣濯者huàn zhuó:换下来的衣服都送到浣洗衣服的人(洗过之后继续穿)。 【3】参军:官名。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此言甚善( ) (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
2 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3.太祖“__”的神情和“__”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分别用原文一个字回答)
4.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1.(1)好;(2)做,行事。
2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3 喜 赐
4 C(从文中“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可知)
(一)
出师表
①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②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⑤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 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此皆良实 苦口良药B.晓畅军事 家喻户晓
C.死节之臣 节衣缩食D.计日而待 千方百计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
(2)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
3 第④段中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这个典故是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提及先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B.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C.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亲贤远佞。
D.诸葛亮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作对比,意在说明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兴亡,告诫自己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大业。
1 B (A善良;好。B都是“熟悉,知道”之意。C坚贞;缩,节省 D计算;办法)
2(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
(2)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3. “三顾茅庐”或“三顾草庐”
4.D是告诫后主
阅读【甲】【乙】两文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天下缟素 ( ) (2)徒以有先生也( )
(3)王曰:“何坐?”( ) (4)齐人固善盗乎( )
2.翻译下面句子。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乙】文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4.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取胜。
1.(1)穿丧服 (2)因为 (3)犯罪 (4)本来
2.(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变了脸色,直身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3.想羞辱晏子反而自取其辱的窘态。
4.勇敢 智慧(意对即可)
《论语十二章》
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
(2)在上海世博会上有来自各国的游客,我们用孔子的“ ,
?”表达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由衷的欢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不逾矩 (4)吾日三省吾身
3、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2、(1)通“悦”,高兴。 (2)喜欢,爱好。
(3)越过,超过。 (4)反省
3、(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凭(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2)一国的军队,可以使其丧失主帅,而一个普通人却不能使他丧失志气。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⑵蝉则千转不穷。
⑶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⑷望峰息心。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⑵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读了这篇文章,从富阳至桐庐给你的总体印象是“ , ”。第二段写水,突出表现一个“ ”字;第三段写山,紧扣一个“ ”字。
4. 文中加线句子是作者描绘山景时的感受,请你对这个句子进行评析。
1.⑴显现。⑵穷:穷尽。⑶奔:指飞奔的骏马。⑷息:使……停止;或“平息”。
2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⑵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百上千的山峰。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异;奇。
4.这个句子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阅读下列文言文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子墨子解带为城。 子: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
(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
(4)公输盘诎。 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吾知所以距子矣。翻译:
(2)虽杀臣,不能绝也.翻译:
3.本段文字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 、 交代激战之结果,用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
4.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的爆发的事例很多,请你略举一例。
1、(1)子: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
(2)圉:通“御”,抵抗或抵挡。
( 3)寇:入侵。
(4)通屈,理屈。
2、(1)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易错点:所以译为用来。。。。。。。的方法)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或保卫宋国的人)。
3、攻械尽 守圉有余 诎(公输盘诎)
4、示例:安陵君派出使秦国凭借自己的智慧胆识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暂时缓解秦国攻打安陵的计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谓先主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将军宜枉驾顾之 元芳入门不顾
C.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将军岂愿见之乎 辍耕之垄上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译文:
3.为什么徐庶的推荐能引发刘备三顾茅庐之举?细读上面三段文字,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
1.【答案】C
2.【答案】(诸葛亮)经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对此当时没有人认同。
3.【答案】.①刘备处境危急,急需贤人相助;②诸葛亮是“卧龙”(可与管仲、乐毅比肩的贤人);③刘备器重、信任徐庶。
阅读下面文言文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詹何对曰 对: (2)故本在身 本: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译文:
3.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1(1)回答 (2)根本,基础
2.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3修养自身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