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课内和课外文言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出师表》是_________率师伐魏,在出师钱写给后主________的。

2.请分别写出“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的古今意思。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译文: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B.庶竭驽钝——殚精竭虑

C.三顾茅庐——顾此失彼D.猥自枉屈——猥琐不堪

5.选段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诸葛亮(孔明);刘禅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出师表》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要熟悉《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2.地位低下(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品德)卑劣无耻(恶劣、不道德)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古今异义。

3.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解析:句子翻译,要牢固掌握。翻译时每个字都落实到位,直译过来。

4.B 解析:A 中深入不毛指一种地方,吹毛求疵指皮毛;B 中竭都是指竭尽的意思;C 中三顾茅庐指拜访,顾此失彼指顾得上;D中猥自枉屈指辱,这里有降低身份意思;猥琐不堪指鄙陋卑下,不大方。

5.(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是选段中的句子。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⑦国。

【注释】①笃:(病)重。②股肱(ɡōnɡ):股,大腿;肱,手臂。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③敕:告诫。④开府:指建立独立的办事机构。⑤益州牧:__益州的治安、民政、军事的最高长官。⑥新遭大丧:指刘备刚刚去世。⑦与:结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⑵ 以彰其咎 彰:

⑶ 属以后事 属:

⑷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 所欲有甚于生者

B.亮以新遭大丧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故五月渡泸 公问其故

D.效忠贞之节 水陆草木之花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2)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译文:

(3)汝与 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译文:

4.乙文中“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这一情节与甲文中的哪句话相对应?请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5.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至少说出三方面)答:

1.(1)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彰:表明、显扬 (3)属:嘱托 (4)咸:全、都

2. D

3.(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2)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或: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给我。(3)你和丞相一起管理国事,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他。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5.示例:①他对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②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仍一如既往,可见其忠心耿耿;③从平定南方后,意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中,看到他既有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可见其雄才大略;④向后主请求“讨贼兴复之效”时,可见其忠贞死节之心;⑤向后主“进尽忠言”时,作为人臣下属的殷殷之心如现,作为“相父”谆谆告诫之情尽袒;⑥遣使聘吴,因结和亲,又见其审时度势、足智多谋。……

【选段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段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段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1.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思是“已经”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D.俯身倾耳以请

2.下列句子中“之”的词性、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弗之怠B.走送之

C.令辱之D.处江湖之远

3.下列句子中“亡”的读音、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河曲智叟亡以应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濂,明代文学家。选段(一)开篇一个“嗜”字,写出他对学习的喜爱程度超过一般人。他曾经为了学习经书,跑到百里之外,向老师磕头请教。

B.选段(二)中兼有抒情、议论两种表达方式。作者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凸显最高的人生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必曰”中的“其”就是“斯人”。

C.选段(三)既表现陈胜的领导才干,又表现他的机智勇敢。在“尉”拔剑出鞘时,陈胜与吴广合作,夺下“尉”手中的剑,共同杀死了两个“尉”。

D.《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出自《宋学士文集》。文章辞藻华美,内容充实。选段(一)中作者描写自己恭敬、虔诚地向老师请教的情景十分传神。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2)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译文:

1.C

2.D

3.C

4.B

5.(1)因此人家多愿意借书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2)假使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 奉继母益至( ) (2)一出其力( )

(3)鲜能过也( ) (4)遂与之异(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译文:

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答:

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

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

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遣吏赍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shǐ):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jī):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②期驱豕入草不顾( )

2. 孙期身为儒生而不耻做粗鄙之事,文中他“牧豕于大泽”、“驱豕入草”分别有什么目的?

答:

3. 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请结合选文分析孙期有怎样的品质?

答:

1. ① 持;或“拿”;或“握”② 回头;或“回头看”;或“转过头看”;或“看”

2.“牧豕于大泽”目的围绕“奉养母亲”回答;“驱豕入草”目的围绕“拒绝做官”回答。

3. 围绕“勤学;孝顺;能吃苦;仁让;淡泊名利;鄙弃功名”回答。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__中走路。昧:暗。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及鲁肃过寻阳 __________ (2)恐已暮矣 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译文: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译文:

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答:

1.(1)到了……的时候 (2)迟、晚

2.( 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3.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诫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万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 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剌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楚庄王欲伐越。压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与“臣之妻私臣”中加点“之”字埘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王之伐越,何也? 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1)皆以美于徐公。 译文:

(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译文:

3.【甲】文中齐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

【乙】文中楚庄于想要伐越的原因: 。

4.【甲】【乙】两文都以 的说理方法进行劝谏。

5.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

1.D

2.(1)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能看清别人,而在能看清自己。

3.【甲】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 【乙】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和兵弱。

4.设喻(类比、比喻)

5.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光: (2)闻: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译文: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

3.【乙】文中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采用分等赏赐的办法激励群臣踊跃进谏,用【甲】文中的四字词语表达就是“ ”;【甲】文用“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来预期察纳雅言的效果,【乙】文则用“ ”来彰显纳谏的最终效果。

4.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之后,《中国成语大会》再次掀起人们学习汉字、成语的热潮。学习成语要追根溯源,请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成语写在下边。

1.(1)光:发扬光大 (2)闻:使……听到

2.(1)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蚩,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2)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第1空:开张圣听 第2空: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或者“此 所谓战胜于朝廷。”或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甲】文:妄自菲薄 【乙】文:门庭若市

(一)阅读《公输》选段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椴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愿: (2)仁: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何罪之有?译文: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译文:

3.从画线句子可看出,公输盘和楚王有着共同的心理。他们共同的心理是什么?

答:

1.(1)愿:希望 (2)仁:对人亲善、友爱

2. (1)宋国有什么罪呢? (2)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3.都不想放弃攻宋;都不想承担责任(都想推卸责任)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引喻失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亲贤臣,远小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译文:

3.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 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答:

4.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

答:

1.D

2.(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

 (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3.亲贤臣远小人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

4.诸葛亮:直言进谏。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