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公输》后做题。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输盘之攻械尽( )(2)不可谓知类( )

(3)吾义固不杀人( )(4)胡不见我于王( )

2、墨子抓住公输盘________________加以批驳(文中语句)。“公输盘服”一句中的“服”字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一个体现墨子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精神的语句,并回答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1)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义不杀少而杀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很有说服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3、焦急的心态和不辞劳苦的精神。

4、略

阅读《出师表》选段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吏、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可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将原文补充完整。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遗: (2)痛恨:

(3)卑鄙: (4)驱驰: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将画线句子包含的成语写在下面

5、诸葛亮在安排内政时推荐郭攸之等人的理由是什么?

6、选文第三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①给予②痛心遗憾③低微 鄙陋④  比喻奔走效劳

3、 (1)成为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

(2)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4、三顾茅庐

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6、亲贤臣,远小人

明有奇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①______”,左刻“②______,水波不兴”,石青之。

1、把选文中横线上应填的文字写在下面。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

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C.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

3、结合全文,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D.“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

4、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

A.第一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说明雕刻家有多方面的成就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

A.尝余核舟一(贻:赠)B.能以寸之木(径:直)

C.明有巧人曰王叔远(奇:惊奇)D.石青糁之(石青:一种青色颜料)

6、简答:

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

7、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1、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2、C

     3、D

     4、C

     5、C

     6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7、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 

赵普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习: ②发:

③为: ④明日: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文:

②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译文:

③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译文:

3.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答:

4.赵普面对“太祖怒”,四奏某人为官,而能“颜色不变”,其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5.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答:

1.离离原上草  墙角数枝梅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展现神奇的大自然,使人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优美的风光;表现丰富的人生,使人从中受到感染。(意思点到即可。作用可以分开来答,也可以合起来答。)

3.不设统一答案,要求两句内容相对,句式与课文一致。

4.没有标准答案。(所举作品中人物的例子,一要是古人,二要是今人。“影响”可以分开来答,也可合起来答。)

5.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语感,增多积累。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勋十二转( ) ②赏赐百千( )

③对镜花黄( ) ④出郭相扶将( )

2、翻译句子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由最后一段引申而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
4、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5、下面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也反映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6、你最欣赏木兰的哪一点?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你还能举出一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吗?

我欣赏花木兰的是:

我还欣赏的巾帼英雄:

1记 有余  通“贴”粘贴  扶持   

2 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的哪个是雌的呢? 

3.扑朔迷离  

4.D 

5A  

6 .略

(二十)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宜付有司其刑赏/每与臣此事

B.亲贤臣,小人/肉食者鄙,未能

C.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

D.不偏私/牡丹之爱,乎众矣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2)罚臧否(    )

(3)以陛下(    )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用“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做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他们分别什么?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二十)出师表

1.D 解析:A项,第一个“论”是“判定”的意思;第二个“论”是“谈论”的意思。B项,第一个“远”是“疏远”的意思;第二个“远”是“长远”的意思。C项,第一个“遗”是“给予”的意思;第二个“遗”是“遗留”的意思。D项,两个“ 宜”都是“应当”的意思。

2.(1)坚贞可靠 (2)提升 (3)给予

3.(1)因为这件事,(我)感动奋发,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2)(我)只想在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并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4.用“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形成了对比,作用是鲜明深刻地阐述了能否“亲贤臣,远小人”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要原因。 

5.“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白帝城托孤”,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的艰难创业激励刘禅。

6.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反复强调:亲贤远佞

7.B 解析: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四)公 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吾义不杀人(    )

(2)子墨子九之(    )

(3)然胡不乎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将攻宋/扶苏数谏故

B.子墨子闻/辍耕垄上

C.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D.知不争/鸣之不能通其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胡不乎/惧其不

B.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胡不已乎

C.舍其轩/荆有长松梓楩楠豫章

D.杀所不足而所有余/知而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何命焉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杀臣,不能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分析墨子是如何成功止楚攻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四)公 输

1.(1)本来 (2)通“拒”,抵挡、挫败 (3)停止

2.D 解析: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拿,用”;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B项,第一个“之”是代词,“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动词,“到,往”。C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对”。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但,却”。

3.A 解析:A项,两个“已”都是动词,“停止”。B项,第一个“然”是连词,表转折,“然而”;第二个“然”是语气词,“那么”。C项,第一个“文”是形容词,“华丽”;第二个“文”是名词,“纹理”。D项,第一个“争”是动词,“争夺”;第二个“争”指“谏浄”。

4.(1)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北方有侮辱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掉他。

(3)即使杀掉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啊。

5.首先会见公输盘指出攻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  紧接着拜见楚王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第三步与公输盘演习。

6.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用激将法,诱使敌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7.明确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迫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8.C 解析:公输盘并没有“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二)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即刮目相待/自力

B.当涉猎/闻机杼声

C.卿当涂掌事/卿者才略

D.蒙始就学/家祭无忘告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蒙乃始学(    )

(2)及鲁肃寻阳(    )

(3)肃拜蒙母(    )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肃与吕蒙结为好友是因为吕蒙才识大有长进。

B.后天的学习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层次,我们学过的《伤仲永》和《孙权劝学》分别从正反两面来证明了这个道理。

C.《孙权劝学》和《送东阳马生序》都是劝勉人刻苦学习的,而且都是以现身说法来劝勉。

D.本文为突出主题详略得当,详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论学”,略写了吕蒙就学和结友情节。

  (二) 孙权劝学

1.D 解析:A项,两个“更”都是“重新”的意思。B项,两个“但”都是副词,“只”。C项,两个“今”都是副词,“现在”。D项,第一个“乃”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乃”是代词,“你、你的”。

2.(1)从事 (2)到 (3)于是

3.(1)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2)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收益。

(4)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了!

(5)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了,兄长你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4.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赏识、认可。

5.B 解析:《伤仲永》是从反面,《孙权劝学》从正面证明了这个道理。

 

(一)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蒙乃始

C.之为众人/获有所闻

D.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我而为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为其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B.以钱币乞之/异二者之为

C.父利其也/泯众人矣

D.贤材人远也/厅事之东北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意/卒之众人

B.今不受之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

C.并为其名/还扬州

D.先人还家/太守归而宾客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自是指物作诗立(    )

(2)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3)之为众人(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仲永最后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全文,说说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叙仲永之奇特,后写仲永之退化,先详后略,先抑后扬,对比鲜明。

B.当父亲拉着仲永去求“利”的时候,也把仲永“拉”进了“众人”的行列。

C.本文以“余”所“闻”“见”为素材组织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本文通过写仲永由神童变为“众人”的过程,提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1.C 解析:A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代指方仲永,“他的”;第二个“其”是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B 项,第一个“就”为动词,“完成”;第二个“就”为动词,“靠近”。 C项,两个“卒”都是副词,“最终”。D项,第一个“得”为副词,“能够”;第二个“得”通“德”,“感激”。

2.B 解析:A项,第一个“并”是连词,“并且”;第二个“并”是副词,“全,都”。B项,两个“或”都是不定代词,“有的”。C项,第一个“然”是代词,“这样”;第二个“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比”;第二个“于”是介词,“在”。

3.D 解析:A项,第一个“为”是动词,“作为”;第二个“为”是动词,“成为”。B项,第一个“夫”是指示代词,“那些”;第二个“夫”是名词,“男子”。C项,第一个“自”是代词,“自己”;第二个“自”是介词,“从”。D项,两个“从”都是动词,“跟从,跟随”。

4.(1)完成 (2)通“攀”,牵,引 (3)最终

5.(1)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2)(方仲永的父亲)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6.“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7.原因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受于人者不至”。

8.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9.A 解析:应为“先扬后抑”。

阅读下面课内和课外文言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出师表》是_________率师伐魏,在出师钱写给后主________的。

2.请分别写出“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的古今意思。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译文: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B.庶竭驽钝——殚精竭虑

C.三顾茅庐——顾此失彼D.猥自枉屈——猥琐不堪

5.选段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诸葛亮(孔明);刘禅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出师表》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要熟悉《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2.地位低下(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品德)卑劣无耻(恶劣、不道德)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古今异义。

3.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解析:句子翻译,要牢固掌握。翻译时每个字都落实到位,直译过来。

4.B 解析:A 中深入不毛指一种地方,吹毛求疵指皮毛;B 中竭都是指竭尽的意思;C 中三顾茅庐指拜访,顾此失彼指顾得上;D中猥自枉屈指辱,这里有降低身份意思;猥琐不堪指鄙陋卑下,不大方。

5.(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是选段中的句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