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逵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①也。幼有巧慧,聪悟博学。善鼓琴,工书画。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卵汁和溲作小碑子,为郑玄②碑,时称词美书精,器度巧绝。其画古人山水极妙。十余岁时,于瓦棺寺中画。王长史见之云:“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逵曾就范宣③学,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不宜虚劳心思。逵乃与宣画《南都赋》。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逵既巧思,又善铸fó xiàng 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pú sà 。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④,不足动心⑤,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
(选自《历代名画记》)
【注释】①谯、铚:古地名;郡:古代行政区域。②郑玄:人名。③范宣:人名。④至于开敬:到了开放敬神的时候。⑤动心:打动人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 ) ②又善铸fó xiàng 及雕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②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3.通读全文,说说戴逵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
1.①通“无”,没有。②擅长或善于
2.①这小孩子不只能画画,最终能取得大成就,遗憾的是我不能见到他鼎盛的时候。②范宣看完赞叹不已,认为(作画)很有好处,于是也学画画。
3.巧慧(聪悟)、博学;虚心好学、精益求精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千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注]①象魏:宫廷外面的阙门,古代悬法于上。
1.对下面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误斫昭陵柏树 坐:因犯……罪
B.左右瞩仁杰令出 瞩:示意
C.罪止弃市 止:只是
D.且明主可以理夺 夺:使……改变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必须杀之B.不惧比千之诛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D.陛下何以加之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狄仁杰在一年之内审理了17000个案例,居然没有发现一个冤案。
B.狄仁杰因为有幸遇到了尧、舜,所以不担心自己会像比干一样被杀掉。
C.狄仁杰认为高宗如果不纳谏,自己死后都没有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辛毗。
D.狄仁杰劝谏高宗要勇于变法,实行仁政,不要滥杀无辜。
1.C(停止)
2. B(助词,其他为代词)
3. C(A项“居然没有发现一个是冤案”有误,B项“有幸遇到了尧、舜”有误,D项“勇于变法,施行仁政,不要滥杀无辜”有误)
《伤仲永》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③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父利其然也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卒之为众人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余闻之也久。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从文章表达方式来分,选文第①、②两段属于 、 第③段属于 。
4. 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5.文中方仲永童年时期天资聪颖过人,而成年后却泯然众人,你认为谁应该对这种悲剧承担主要责任?方仲永的悲剧对于今天的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1. 认为有利可图;对……感到奇怪;最终;拜访
2.余闻之也/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记叙 描写 议论
4.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一个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5. 仲永之父。启示意义: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靠自身的天赋,最重要的是勤奋与努力;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提倡人人以学为荣,营造全民自觉学习的氛围。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⑥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文中那位“老父”在服饰、行动上与“一国吏民”有什么不同?
2.读了这篇短文,你觉得孙叔敖是一个怎样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老父”是“吊”,而众人是“贺”,行动不同,服饰也相异。
2.谦逊有礼,虚心纳谏。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2)其两膝相比者 ( )
(3)诎右臂支船( ) (4)珠可历历数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表现苏黄关系亲密的句子是:
(2)表现佛印不拘世俗礼法的句子是:
4.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佛印的神情为什么和苏黄不同?
1.(1)戴着高帽子;(2)靠近;(3)弯曲;(4)清清楚楚
2.佛印很像弥勒,袒露胸腹,抬头仰视,神情姿态和苏轼、黄庭坚不类似。
3.(1)左手抚鲁直背(2),袒胸露乳
4、佛印是和尚,他正沉浸在美好的山水之中,而苏黄是文学家,他们正在欣赏书画作品,因此,他们的神情就会不同
阅读《公输》后做题。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输盘之攻械尽( )(2)不可谓知类( )
(3)吾义固不杀人( )(4)胡不见我于王( )
2、墨子抓住公输盘________________加以批驳(文中语句)。“公输盘服”一句中的“服”字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一个体现墨子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精神的语句,并回答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1)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义不杀少而杀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很有说服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3、焦急的心态和不辞劳苦的精神。
4、略
阅读《出师表》选段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吏、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可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将原文补充完整。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遗: (2)痛恨:
(3)卑鄙: (4)驱驰: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将画线句子包含的成语写在下面
5、诸葛亮在安排内政时推荐郭攸之等人的理由是什么?
6、选文第三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①给予②痛心遗憾③低微 鄙陋④ 比喻奔走效劳
3、 (1)成为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
(2)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4、三顾茅庐
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6、亲贤臣,远小人
明有奇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①______”,左刻“②______,水波不兴”,石青之。
1、把选文中横线上应填的文字写在下面。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
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C.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
3、结合全文,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D.“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
4、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
A.第一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说明雕刻家有多方面的成就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
A.尝贻余核舟一(贻:赠)B.能以径寸之木(径:直)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惊奇)D.石青糁之(石青:一种青色颜料)
6、简答:
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
7、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1、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2、C
3、D
4、C
5、C
6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7、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
赵普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习: ②发:
③为: ④明日: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文:
②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译文:
③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译文:
3.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答:
4.赵普面对“太祖怒”,四奏某人为官,而能“颜色不变”,其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5.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答:
1.离离原上草 墙角数枝梅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展现神奇的大自然,使人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优美的风光;表现丰富的人生,使人从中受到感染。(意思点到即可。作用可以分开来答,也可以合起来答。)
3.不设统一答案,要求两句内容相对,句式与课文一致。
4.没有标准答案。(所举作品中人物的例子,一要是古人,二要是今人。“影响”可以分开来答,也可合起来答。)
5.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语感,增多积累。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 ) ②赏赐百千强( )
③对镜帖花黄( ) ④出郭相扶将( )
2、翻译句子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由最后一段引申而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
4、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5、下面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也反映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6、你最欣赏木兰的哪一点?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你还能举出一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吗?
我欣赏花木兰的是:
我还欣赏的巾帼英雄:
1记 有余 通“贴”粘贴 扶持
2 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的哪个是雌的呢?
3.扑朔迷离
4.D
5A
6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