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敞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4处)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②荆之地方五千里   

③公输盘诎   

④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为何若人?

译文:

②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文:

(4)在劝说楚王过程中,墨子巧妙设喻,将“文轩”“锦绣”“粱肉”比喻楚国    ,将“敝舆”“短褐”“糠糟”比喻宋国    ,通过对比,使楚王醒悟到攻打宋国是不明智的行为。

(5)选段在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中,“    ”“    ”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战斗的激烈;“    ”一句可以看出公输盘已经技穷;“    ”一句表明楚王决定放弃攻打宋国。

 (1)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2)①破 ②方圆(面积) ③通“屈”,理屈 ④入侵

 (3)①这是什么样的人呢?②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4)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地大物博) 面积狭小、物产贫乏

 (5)九设 九距 公输盘诎(公输盘之攻械尽) 吾请无攻宋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晋文公欲伐卫

晋文公出,适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曰:“奚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公悟其言,乃止,引师而反。未至都,而秦伐其北鄙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欲伐卫   

视其妻   

③引师而反   

④秦伐其北   

(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公子锄仰天笑/悦与言

B. 臣笑邻人/宋何罪

C. 有送妻适私家者/舍文轩

D. 顾视其妻/胡不已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未至都,而秦伐其北鄙矣。

译文:

(4)《公输》中的墨子和本文中的公子锄都劝说君主不要发起战争,但其出发点有异有同,试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

(5)《公输》中的墨子和本文中的公子锄都凭借其高超的论辩技巧,成功地阻止了一场战争。他们采取的劝说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答:

(1)①到,往 ②回头 ③通“返”,返回 ④边境

(2)B [解析]A.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B. 助词,的/结构助词,无义;C. 代词,他的/代词:他的;D.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3)还没有返回国都,(就听说)秦国已经征伐晋国北部的边境了。

(4)墨子是为了保存自己的祖国免受侵略而劝说楚王不要伐宋;公子锄是劝说自己的君主不要伐卫,以免别国渔翁得利。他们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

(5)都采取了设喻类比的方法。《公输》中的墨子先以“今有人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粱肉而窃糠糟”设喻而问,诱导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的结论,继而以楚国攻宋之事相类比,致使楚王不得不称“善”赞同;本文中的公子锄则故意发笑引起晋文公注意,继而说出邻人的故事以此作比,暗示晋文公我国欲伐卫,同样有别国对我国虎视眈眈,从而打消了晋文公伐卫的念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李 孝 子 传

袁 枚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取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已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饮,喀喀不下者三昼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汗而愈。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亦亡。及其莽也,时届严寒,体故赢,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数人,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卒时抱母大恸,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论曰: 《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使彼所读何书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注]①旨畜:贮藏的美好食品。②喀(kā)喀:呕吐声。③大父:祖父。④率性:遵循本性。

(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母病喉,   

②嘱其孤某善大母   

③盖其天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嘉定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

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

B.市珍怪之食,进之母,已甘食淡焉。

野芳发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

C.蕴火覆之,沦以汤,苏。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

D.而李孝氏子独因孝废书。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 《孟子·公孙丑下》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养亲,儿取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

译文:

②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

译文: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你的理解用“/”断开。

大 吏 闻 于 朝 建 坊 曲 江 里 立 祠 其 旁。

 (1)①用勺子 ②侍奉,伺候 ③这样

(2)C [解析]A.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副词,于是,这才;D.连词,表因果/介词,表凭借。

(3)①赡养(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②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解析]翻译句子首先要学会判断考点。一般考点会瞄准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来设置。

(4)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文言文阅读。

樵 髯 传

(清)刘大櫆

樵髯翁,姓程氏,名骏,世居桐城县之西鄙。性疏放,无文饰,而多髭须,因自号曰“樵髯”云。

少读书聪颖,拔出凡辈。于艺术匠巧嬉游之事,靡不涉猎,然皆不肯穷竟其学,曰:“吾以自娱而已。”尤嗜弈棋,常与里人弈。翁不任苦思,里人或注局凝神,翁辄颦蹙曰:“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乃复效小儿辈,强为解事!”时时为人治病,亦不用以为意。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翁方据棋局哓哓然,竟不往也。翁季父官建宁,翁随至建宁官廨,得以恣情山水,其言武夷九曲幽绝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注]①靡不:无不。②解事:懂事,这里指懂得下棋的技艺。③哓哓(xiāo):争辩声。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

诸 富 家 尝 与 往 来 者 病 作 欲 得 翁 诊 视 使 僮 奴 候 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因自曰“樵髯”云   

出凡辈   

③然皆不肯竟其学   

④乃复小儿辈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

译文:

(4)对“樵髯翁”其人,你是否欣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理由。

答:

 (1)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2)①取号,取名号 ②超出,突出 ③穷,学完,深究 ④模仿,效法,效仿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

(3)我们难道真正懂得下棋吗?只是姑且把它当作游戏罢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句中的几个重点词不要译错:“等”、“岂”、“耳”的语气等。

(4)欣赏:①不拘小节,性情中人;②不为富家治病,保持节操;③寄情山水,志趣高洁;④嗜好下棋,但不过分执着;⑤聪明非凡,涉猎广泛。不欣赏:①为棋争论,而不为人治病,缺乏人道主义精神;②欲遗弃世事,消极避世;③涉猎广泛,但缺乏钻研精神。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B.益慕圣贤之道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C.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A.余幼时即嗜学   (        )B.腰白玉之环    (        )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媵人持汤沃灌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4.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1. B
2. A.爱好、喜欢  B.在腰间佩带  C.等待  D.热水
 3.
   ⑴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贤的学问。或译成:已经成年,更加羡慕圣贤的道理。
   ⑵因此即使我比较愚钝,但终于有所收获。或译成:因此我虽然比较愚钝,但终于学有所获。
   4.   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
   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甲】 祖逖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资治通鉴·晋纪十》)

【乙】 枕戈待旦

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在晋阳,常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晋书·刘琨传》)

注释:①[枭]斩首示众,引申为消灭。②[逆虏]敌人。③[常]通“尝”,曾经。④[胡笳]管乐器名,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使用。⑤[歔欷]叹息,哽咽。⑥[向晓]拂晓,天快亮时。

1.甲乙两文中有多处“为”字,意思不同。甲文中,“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一句中“为”的意思是 ;乙文中,“常为胡骑所围数重”一句中“为”的意思是

2. 下列词语中,与“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中的“济”意思相同的是( )

A. 同舟共济 B. 无济于事 C. 扶危济困 D. 刚柔相济

3.翻译下列句子。

(1)遂屯淮阴,起冶铸兵。

翻译:

(2)贼并弃围而走。

翻译:

4.某学校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活动,小明阅读了以上材料很受鼓舞,他要在活动中介绍两人的事迹。下面是他的发言提纲,请你帮他填一填。

人物

表现

共同点

获得的启示

祖逖

闻鸡起舞

请缨北伐

中流击楫

刘琨

枕戈待旦

智退敌军

    1.①做,担任;②被。

    2. A

3.(1)(军队)于是在淮阴驻扎,修起冶铁炉,铸造兵器。

    (2)敌兵一起放弃围城而撤离。

    4.共同点:①少有大志;②杀敌报国(或“热爱祖国”)

     启示:(1)要树立远大理想,有志向,有抱负;(2)爱国表现在以天下为己任,要为国事尽心尽力;

       (3)退敌要有勇有谋,讲究策略才能做成大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A.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B.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先徙,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B.客之(谢:感谢)

C.监试者之(异:惊奇) D.以病(去:离职,离开)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朗内外(助词,的)B.监试者其身体壮大(介词,因为)

C.稍稍宾客父(代词,指仲永)D.今寇未至先徙 (连词,表并列)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B.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抢掠。)

C.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现在您离开那里而迁居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躲避朝廷灭亡的期限罢了。)

D.朗躬巡视,致医药。(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

4.选出对“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翻译正确的一项。( )

A.他的父亲利用他的优势,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B.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C.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避开同县的人,不让他们学习。

D.他的父亲认为仲永有优势,每天拉着仲永避开同县的人,不让他们学习。

5.选出下列对A.、B.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仲永小时候就善于作诗,文理皆有“可观”,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天赋。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是因为他胃口不好。

D.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1. B “监试者异之”的“异”,是指“对……感到惊奇”。

2. D “今寇未至而先徙”的“而”为连词,表转折。

3. C “彼”“此”具体所指为“野王”“温县”,“朝亡之期”应为“早晨死亡的期限”。

4. B

5.C “胃口不好”是文中所没有提及的。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蒙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色 B. 蒙乃始学 指物作诗立

C. 自以为大有所 慕圣贤之道 D. 当涉猎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中孙权是怎样劝学的?

1. D

2.和有志气的人分别几天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关键词:三日、更、刮目相待、何)

3.孙权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然后指出学习的方法目的,最后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B.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

C.非复吴下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2.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以:①蒙辞军中多务 ②或钱币乞之

B.若:①孰孤 ②为佣耕

C.过:①及鲁肃寻阳 ②人恒,然后能改

D.见:①往事耳 ②有时

3.翻译下列句子。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5.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6.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7.对比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

 1. D

2. A

3.(1)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益处。

(2)跟读书人离别三天后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他认清这件事情怎么长兄这么晚哪!

4.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是要你去阅读经书当博士吗?我只不过是叫你应当多读点书熟悉一些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

5.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或答“对比”以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

6.成语:刮目相待。启示:示例:①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②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7.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了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一个人天赋如何后天学习是成才的根本途径。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仲永之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

B.未尝书具 默而

C.父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

D.忽啼求 予尝求古仁人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说说对题目中“伤”的理解。

4.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课文采用“闻”“见”“问”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B.本文用词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C.“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D.“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没有好好学习。

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7.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1. C

2.(1)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题目中“伤”字的意思是哀伤、叹息。作者“伤”仲永是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题目用一“伤”字点明主题。正文部分无一“伤”字而“伤”字贯穿始终深刻含蓄。如“不使学”“泯然众人”均含有“伤”意。

4.“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的必要铺垫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才能衰退的家庭背景。

5. D

6.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被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