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4)平居无私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故人、亲党皆绝之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奉命于危难之间 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3(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 。保证告诫后世子孙要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
(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
1.(1)为……而死 (2)身份地位,出身低下(或见识浅陋)
(3)给予,送给 (4)书信
2. C
3(1)(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包拯打开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骗。
4.(1)先帝知遇之恩(或三顾茅庐) 诸葛亮以身许国(或临危受命)
(2)亲贤远佞;廉洁自律(或清正廉洁) (3)贤臣(或贞良死节之臣)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如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中扮戏孙鞅也,岂不悖哉!”
注释:刑:通“形”。指形成或事实。
嘿:同“默”。
禽:同“擒”,拘捕,捕捉。
1.选出与本文“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一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鞅少好刑名之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C.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
D.汝可疾去矣,且见禽——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1A
2D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日:“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日:“物有相类1,事容脱误2,幸3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量。
(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释〕1类:类似。2脱误:疏忽失误。3幸:承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宽尝行( ) (2)乃就宽车认之( )
(3)何为谢之( )
2.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3.选文中的刘宽是一个怎样的人?
1.(1)曾经(2)走近(靠近)(3)道歉
2.我对不起像您这样的忠厚长者,随便您怎样责罚都行。
3.刘宽是一个宽容(或宽宏大量)、忠厚的人。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②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__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失,皆同中,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③;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①负,具有。②强:擅长于。③筈(kuò):箭的尾部。
1.选文的观点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
2.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孙昊兵法 好读书,不求甚解
B.再发,又中 一鼓作气,再而衰
C.以所爱良弓赠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飞由是益自练习 益慕圣贤之道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4.结合选文说说岳飞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
1.只有经受住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
2.C
3.家里贫穷,捡拾柴禾当作灯烛来照明,背诵学习到天亮,不睡觉。
4.少有大志,而勤学苦练不止。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 ① 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萇:人名。④窭:贫穷。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伯珍少孤贫( ) (2)学书无纸( )
(3)山水暴出 ( ) (4)建武四年,卒(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4.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家 甚 贫 窭 /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对 /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2.(1)小时候(2)写字(书法)(3)突然(4)去世
3.徐伯珍把床叠架起来,坐在上面,诵读不停。
4.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①,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②,熏渍③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④,较⑤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⑥鱼之肆⑦,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⑧,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选自《颜氏家训·慕贤》)
【注释】①播越:离散。②款狎:指相互问关系亲密。③渍:染。④操履:操守德行。艺能:本领,技能。⑤较:通“皎”,明显。⑥鲍鱼:咸鱼,气味腥臭。肆:店铺。⑧之徒:那样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l)较明易习者也? (2)君子必慎交游焉。
(3)无友不如己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墨子悲于染丝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B.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爱莲说》)
C.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D.是以与善人居 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4.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外部环境对人精神性情的影响,指出交友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B.本文以“入芝兰之室自香,入鲍鱼之肆自臭”这一生活现象来证明人的神情容易被同化的道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自然贴切。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说明了潜移默化的道理,多与名贤交游,方能受到有益熏陶,颜氏家训对现在青少年的成长仍有指导意义。
D.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来象征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品行,这与本文观点一致。
1(1)习:学习 (2)慎:慎重(或谨慎) (3)友:以……为友(或交朋友)
2C
3只要比我优秀,便足以(或值得)让我看重他。
4D
【甲】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范晔《强项令》)
【乙】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踊①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②事,一人定国。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③;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④,不仁者以身发财⑤。
(节选自《大学》)
【注释】①踊:yī,通“一”。偾:fèn,偾事,坏事。③舒:慢慢消费的意思,这里指节俭。④以财发身:用仗义疏财修养德行。⑤以身发财:用生命敛钱发财。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宣悉以班诸吏(分发)B.使宣叩头谢主(感谢)
C.一国兴仁(兴起)D.踊人贪戾(暴戾)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后特征为洛阳令B.由是搏击豪强
C.生财有大道D.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威不能行/一令乎B.以/宣尝为二千石
C.则/财恒足矣D.仁者/以财发身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刻画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强项令”形象;乙文则是用格言的形式告诫世人修身以治国的道理。
B.甲文“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辆”,体现了董宣为官清廉、生活贫困;乙文“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提倡消费者应该节俭。
C.甲文从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详细记叙了董宣断案的经过。
D.甲文董宣死后家境贫寒的景象刚好印证了乙文中“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观点。
5.对选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通过对比手法表明修身、治国之道。
B.甲文行文活泼,语言富有表现力;乙文句式整饬,语言平实。
C.甲文浓墨重彩刻画董宣秉公执法,只是为了突出他个人英雄形象;乙文以“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说明个人言行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D.甲文集描写、议论、记叙为一体;乙文则以议论为主。
非选择题.Com]
6.将甲、乙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将何以理天下乎?
(2)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7.请结合甲文文意,分析“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
1. B 2. C 3. A 4. D5. C
非选择题
6.(1) 将拿(凭)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2) 生产财富的人很多,消费财富的人很少。
7①“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 ②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课内文言文阅读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后特征为洛阳令( ) (2)宣悉以班诸吏( )
2.皇帝称董宣为“强项令”,而京师号之“卧虎”。这两个称呼都从侧面反映了董宣
的精神。
3.“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这些言行表明光武帝刘秀是个怎样的君王?
答: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译:
(2)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译:
1.⑴特例征召 ⑵分发
2.董宣执法公正严明
3.能听取正确意见,勇于改过,是个较英明的君王。
4.略
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统帅。 ②扞(hàn):保卫。 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4)天祥泫然出涕。(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3.请从【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4.【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乙】文中的哪句话?
5.试分析【甲】文中曹刿与【丙】文中文天祥两个形象的相同与不同处。
1.(1)间,参与 (2)徧,通“遍”,遍及。(3)辟,通“避”,躲避。(4)涕,眼泪。
2.(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3)弘范非要坚持让文天祥写劝降书,文天祥就把自己的《过零丁洋》诗写下来给了他。
3.①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 。
5.示例:相同处,是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心;不同处是曹刿在面临强国进攻国家危难时挺生而出,以不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保卫了国家;文天祥则是在竭尽能力也不能保全国家之时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殉自己的祖国,表现出震撼千秋的民族气节。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 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晨人持汤沃灌: ②腰白玉之环:
③再适长山朱氏: ④往往馕粥不充:
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答案:①热水 ②挂在腰间(腰佩) ③到、往 ④够、充足
2 .答案:①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3.答案:甲文:“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或“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乙文: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
4.相同点:都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宋濂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乙文只是正面描写范仲淹的一天活动来表现他的刻苦。
5.答案要点:第1问: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第2问: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