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喻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告老家居。有直指使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②直指使:官职名。③属吏:部下。④款:款待。⑤箸:筷子。⑥飧(sūn):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其来款之( ) (2)无人治具 ( )

(3)自过午 ( ) (4)直指其训( )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B.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

C.本文人物描写非常精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寥寥几笔就将刘南垣公的老成持重、直指使的年少轻狂刻画得栩栩如生。

D.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苦的年轻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艰苦的环境里锻炼,这样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译文:

(2)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译文:

4.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刘麟教育学生的过程及结果,并对他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

过程:

结果:

评价:

1.(1)等。(2)下厨张罗(或做饭)。(3)早晨。(4)明白、悟出。

2. C

3.(1)对饮食特别讲究,百般挑剔,常因菜饭不合味责骂部下,郡县长官接待他都感到担忧。(2)饥饿时饭菜易做易食,饱时饭菜难做难吃,美味也不易下咽啊。这是所处不同才这样的啊!

4.过程:诚恳挽留直指使吃一顿饭,故意拖延时间,让直指使感到非常饥饿时,用粗粝的饭食招待他。当他吃饱后对着丰盛的美食再也无法下咽时,不失时机地开导他。结果:直指使明白老师这样做的良苦用心,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后来再也不敢因为饮食而责难部下了。评价示例:刘麟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他巧妙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先挨饿再饱食的过程,自己悟出错误,然后虚心改过。这种方法比严厉批评或直接指出错误更容易让人接受。

归鉞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鉞,父大怒逐之。鉞数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鉞依依③户外,俯首窃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后大饥,母不能自活。鉞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从之。 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④,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①鉞: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依依:依恋的样子。④卓:高。(选文有改动)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比 归 母 又 复 杖 之 屡 濒 于 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2)鉞贩盐中 市:

(3)而己有饥 色:

(4)奉母终身怡然 怡然:

3.归鉞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比 归/ 母 又 复 杖 之 /屡 濒 于 死

2(1)因为这样,因此(2)市场,集市(3)脸色(4)高兴地样子

3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物给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

阅读《岳飞》一文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①之。飞曰:“主上宵旰②,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③将士注坡跳壕④,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注释】:①遗(wei):赠送。②宵旰(gàn):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晚了才吃饭。这里称颂帝王勤于政事。③课:督促。④注坡跳壕:当时军事训练科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吴玠服飞( ) ②玠叹服( )

将远戍( ) ④问:“天下何时太平?”( )

2. 划分下列句子间的停顿(划2处)

文 臣 不 爱 钱 武 臣 不 惜 死 天 下 太 平 矣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岳飞的什么品格?

1. ①平素,平时  ②非常,很,十分  ③各,众  ④有人

3.①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2分)

4.至孝至忠、治军有方、爱民恤士。(自己的话概括,答出一点即可)

阅读《黄生借书说 》回答下面问题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覃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1、解释下列句子加黑字词的意思。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假:_______________

(2)摩玩之不已 已:_______________

(3)姑俟异日观云尔 俟:________________

(4)归而形诸梦 诸: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的句子。

(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诘书若不相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两个词的意思。

(1)《七略》、《四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 的观点,其目的是    。

5、本文观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代读书勤奋刻苦的事例很多,你能举出二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借;停止;等待;之于;

2。(1)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2)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

3。天子之书; 初作官。

4。本文观点及立论依据。劝黄生珍惜现在机会认真读书。

5。略

6。略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 ,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 解有误的一项。( )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 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B

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①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②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③。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愿主公重加察之。”……建兴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④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注释】①除:提拔官职。②奄:突然 ③戮:杀。④赞:辅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社稷之器 ( ) (2)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 )

(3) 亮数外出 ( ) (4)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代裔为长史

A.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B.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C.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D.故为之说 (《捕蛇者 说》)

3.翻译下列句子

(1) 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译文: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

译文:

4.蒋琬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原因有哪些,请你写出两点。

1.(1) 国家      (2) 忧伤       (3)屡次、多次      (4)同“邀”,邀请 

2.B

3.(1) 我如果死去,以后的军政大事应该托付给蒋琬。(若:如果 宜:应该,适宜)

(2)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凶猛的浪像奔驰的骏马。(甚:超过,比…快 奔:奔马)

4. (1) 蒋琬是治理国家的人才。

(2) 诸葛亮多次外出征战,蒋琬都以丰足的粮草和充足的兵器供应他。(3))立志忠正(托志忠雅)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线的词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4(1)老人和孩子,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2)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 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

(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3)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 使:

(4)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日:

2. 用“|”画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王 以 为 若 其 父 乎?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4.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A.以为顺流下矣 (《河中石兽》)B.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C.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D.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王以为若其父乎”、“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两句中的“若”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B.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

C.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

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

1.(1)拜访(2)通“伸”,伸张(须写出本字和解释。)(3)命令(4)每天

2.王 |以 为 |若 其 父 乎?

3.(1)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竹篮、竹筒)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酒水)来迎接将军你呢?(2)孝成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因此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4C

5. C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称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    

(3)煮粥一釜             (4)以佳肴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不敢出一言复(来) 遗食物(把)         

  B.每假借藏书之家(向) 就学南都书舍(在)

C.俟欣悦(他,指老师) 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垄上(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

主要人物(人名)

主要内容(限8个字)

共同点

甲文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乙文

范仲淹

5.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1.(1) 担心      (2) 周到或周全 

(3) 每天          (4) 赠送或馈赠 

2. C

3.⑴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⑵我现在就享用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

主要人物(人名)

主要内容(限8个字)

共同点

甲文

(1)宋濂

家贫苦读

乙文

⑵读书清苦(每日吃粥、日唤二粥),

不受馈赠(不食佳肴、不享盛馔)

5.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示例: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⑵示例:赞同。范仲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

不赞同。留守的馈赠是真心的,不是“嗟来之食”,不应该辜负他们的一份好意。

武 技

李超字魁吾,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甚得。曰:“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高低。”李即交臂作势,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遨游南北,无有其对。偶至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众多。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曰:“幸勿罪!”李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鲁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托钵:托着碗化缘。②感荷:感动。③历下:地名,今济南历下区。④骈:并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李解衣唾手 ( ) ②尼笑曰:“幸勿罪!”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②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3. 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超遇到一位化缘的僧人,给他饭吃,僧人非常感动,主动要传他武术。

B.李超自以为学艺成功,没想到被僧人轻易击倒,感到非常惭愧沮丧。

C.尼姑与__交手,听说__师父的名字,非常害怕,赶紧拱手施礼。

D.僧人一年多后又来到__家,听说他曾与尼姑交手很吃惊,责怪他太鲁莽。

1.①(于是,就 )  ②(道歉)

2.①尼姑坚持(执意、坚决)问他,(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了她。

②然而因为她(看上去)文弱的缘故,轻视她。

3. 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