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秦王不说    (2)请广于君  

(3)休祲降于天 (4)长跪而谢之

2.翻译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

4.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1.(1)通“悦”,高兴、愉快   (2)扩充   (3)吉凶的征兆  (4)道歉

2.(1)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2)平民(老百姓)发怒,只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唐雎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并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表示要效法。最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4.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晏子使楚,令楚王自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1)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2)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3)如此,曷(4)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5)映长明灯(6)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7)不见。

(1)辄:就(2) 蹊:践踏 ( 3)痴:入迷(4)曷:通“何”,为什么(5)策:书。(6)长明灯:fó xiàng 前昼夜不熄的灯(7)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父怒挞之

(3)依僧寺以居 (4)冕因去

2、翻译句子。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3、找出表达王冕成长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 )

  A.王冕痴迷读书,偷进学堂,听诸生诵读,默记于心。

  B.母亲支持王冕读书学习。

  C.王冕不愿牧牛,故父亲鞭打他而激怒了他。

  D.王冕读书专心,利用夜间苦读。

1、或:有的人    挞:打             居:居住         去:  离开 

2、(王冕)手里拿着书就借着fó xiàng 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3、C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泯然众人矣(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 父异焉(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你从仲永的经历获得怎样的启发?

1、(l)消失 (2)完成( 3)相当,符合( 4)感到惊讶

2、C

3.(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启发: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食喻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告老家居。有直指使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②直指使:官职名。③属吏:部下。④款:款待。⑤箸:筷子。⑥飧(sūn):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其来款之( ) (2)无人治具 ( )

(3)自过午 ( ) (4)直指其训( )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B.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

C.本文人物描写非常精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寥寥几笔就将刘南垣公的老成持重、直指使的年少轻狂刻画得栩栩如生。

D.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苦的年轻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艰苦的环境里锻炼,这样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译文:

(2)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译文:

4.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刘麟教育学生的过程及结果,并对他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

过程:

结果:

评价:

1.(1)等。(2)下厨张罗(或做饭)。(3)早晨。(4)明白、悟出。

2. C

3.(1)对饮食特别讲究,百般挑剔,常因菜饭不合味责骂部下,郡县长官接待他都感到担忧。(2)饥饿时饭菜易做易食,饱时饭菜难做难吃,美味也不易下咽啊。这是所处不同才这样的啊!

4.过程:诚恳挽留直指使吃一顿饭,故意拖延时间,让直指使感到非常饥饿时,用粗粝的饭食招待他。当他吃饱后对着丰盛的美食再也无法下咽时,不失时机地开导他。结果:直指使明白老师这样做的良苦用心,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后来再也不敢因为饮食而责难部下了。评价示例:刘麟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他巧妙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先挨饿再饱食的过程,自己悟出错误,然后虚心改过。这种方法比严厉批评或直接指出错误更容易让人接受。

归鉞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鉞,父大怒逐之。鉞数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鉞依依③户外,俯首窃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后大饥,母不能自活。鉞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从之。 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④,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①鉞: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依依:依恋的样子。④卓:高。(选文有改动)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比 归 母 又 复 杖 之 屡 濒 于 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2)鉞贩盐中 市:

(3)而己有饥 色:

(4)奉母终身怡然 怡然:

3.归鉞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比 归/ 母 又 复 杖 之 /屡 濒 于 死

2(1)因为这样,因此(2)市场,集市(3)脸色(4)高兴地样子

3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物给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

阅读《岳飞》一文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①之。飞曰:“主上宵旰②,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③将士注坡跳壕④,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注释】:①遗(wei):赠送。②宵旰(gàn):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晚了才吃饭。这里称颂帝王勤于政事。③课:督促。④注坡跳壕:当时军事训练科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吴玠服飞( ) ②玠叹服( )

将远戍( ) ④问:“天下何时太平?”( )

2. 划分下列句子间的停顿(划2处)

文 臣 不 爱 钱 武 臣 不 惜 死 天 下 太 平 矣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岳飞的什么品格?

1. ①平素,平时  ②非常,很,十分  ③各,众  ④有人

3.①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2分)

4.至孝至忠、治军有方、爱民恤士。(自己的话概括,答出一点即可)

阅读《黄生借书说 》回答下面问题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覃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1、解释下列句子加黑字词的意思。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假:_______________

(2)摩玩之不已 已:_______________

(3)姑俟异日观云尔 俟:________________

(4)归而形诸梦 诸: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的句子。

(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诘书若不相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两个词的意思。

(1)《七略》、《四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 的观点,其目的是    。

5、本文观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代读书勤奋刻苦的事例很多,你能举出二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借;停止;等待;之于;

2。(1)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2)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

3。天子之书; 初作官。

4。本文观点及立论依据。劝黄生珍惜现在机会认真读书。

5。略

6。略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 ,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 解有误的一项。( )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 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B

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①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②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③。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愿主公重加察之。”……建兴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④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注释】①除:提拔官职。②奄:突然 ③戮:杀。④赞:辅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社稷之器 ( ) (2)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 )

(3) 亮数外出 ( ) (4)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代裔为长史

A.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B.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C.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D.故为之说 (《捕蛇者 说》)

3.翻译下列句子

(1) 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译文: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

译文:

4.蒋琬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原因有哪些,请你写出两点。

1.(1) 国家      (2) 忧伤       (3)屡次、多次      (4)同“邀”,邀请 

2.B

3.(1) 我如果死去,以后的军政大事应该托付给蒋琬。(若:如果 宜:应该,适宜)

(2)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凶猛的浪像奔驰的骏马。(甚:超过,比…快 奔:奔马)

4. (1) 蒋琬是治理国家的人才。

(2) 诸葛亮多次外出征战,蒋琬都以丰足的粮草和充足的兵器供应他。(3))立志忠正(托志忠雅)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线的词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4(1)老人和孩子,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2)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